分享

​文字不是文字——品析孔祥敬笔下的诗境

 一天一地一人生 2023-09-22 发布于广东

文字不是文字

——品析孔祥敬笔下的诗境

作者:朱诗向

孔祥敬先生是位紧跟时代脉搏又具有传统风骨的“多面诗人”。从《寻梦》、《追梦》、《灵魂鸟》、《汉风楚韵》到最新的诗集《边界》,字里行间浸润着中国传统乡土气息和多维思绪肆意挥发的诗情。

在中国新诗领域,孔祥敬以诗为笔“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用自己的中原气派营造现代诗境,手法多样、善于创新、不拘一格,用娴熟的构思风格描绘出传统与现代、古典与先锋的现今社会生活。

孔祥敬的诗,文字不是文字,是“音符”

品析孔祥敬的诗,在我看来 “文字不是文字,而是音符”。在中国古代,诗与音乐是同源的,“诗”经常说成“诗歌”,因此“诗”或“诗歌”,其基本特性是就是“韵律”和“节奏”,音乐感就是“诗歌”的本质特征。

很多人以为写诗就是把长句打短,多敲“回车键”,这还不如我的比喻:如果把“新华字典”比作鸡蛋,那么把“鸡蛋打散”就是“诗”;再把“散蛋”拼凑回“鸡蛋”,那叫“完蛋”——你觉得这是“诗”吗?

所以说“诗歌”之所以多为短句、分节分阙,主要是为了诵读、咏唱的方便,而不是随意“断句”,散乱无章没有内在规律的不叫“诗”。

孔祥敬的《穿越时空的焦桐之歌》就是带有音乐节奏的“诗歌”,先从中选取一段:“献上鲜花吧/献上一个最高嘉奖/举起祭酒吧/举起一个跨时空的敬仰/点燃烛光吧/点燃一个民族的期望”…… 

这首诗如歌的行板飘荡在音乐厅激荡心魂。孔祥敬用诗情祭奠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真正的“人民公仆”的人格魅力;“嘉奖”、“敬仰”、“期望”朗朗上口如音符讴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

又如孔祥敬抗“疫”诗歌《中国之肺》里,“一同呼吸的中国之肺/跳动着远古医圣药圣的殷切期望/一同呼唤的中国之肺/闪耀着当代医学医疗的无私光芒/一同发声的中国之肺/凝聚着新时代举国上下的磅礴力量/一同驱疫的中国之肺/让我的诗吐出你的苦难吐出你的辛酸吐出你的忧伤/一同洗礼的中国之肺/让我的歌唱出你的清新唱出你的圆润唱出你的嘹亮!

这首发表于抗疫刚刚打响不久的2020年1月份,作者就已经用诗预见“抗疫胜利时”的歌声嘹亮。同时,这也是一首极具音乐节奏感的诗,作者用 “期望、光芒、力量、忧伤、嘹亮”进行押韵,带动读者的情绪始终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层层推进的豪迈气势下,展现出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孔祥敬的《中国之肺》,诗中似曾相识的场景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战旗飘飘的“抗疫”日子,无数“白衣战士”和志愿者的歌声在大地上回荡。这边, 党旗高扬“最美逆行者”的身影在党徽下熠熠生辉;那里,各地城乡广大干部冲锋陷阵,斗志昂扬奔赴在抗疫第一线……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首三年前的那些时光,不无感慨“山河无恙,人间皆安”都是“新时代举国上下的磅礴力量”换来的。伟大抗疫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激励着我们坚定意志、奋勇搏击、昂扬向前。

再次品析《中国之肺》,我的耳畔仿佛又回响着:“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韧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

再如孔祥敬的《一声到 一生到 ——写给退役军人》一诗中“放下匆匆的行囊/叠好心爱的军装/藏好耀眼的奖章/向您报到,最牵挂我的故乡!/向您报到,最疼爱我的爹娘!/向您报到,最关怀我的太阳!”这些文字如一首歌,把人带进音乐的灵境里,聆听“文字的乐符”,在诗人构筑的歌声氛围中,身临其境意蕴万千的触感里不自觉进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感知到诗人的灵魂,与他进行了心与心的链接。

中国退役军人,因拼搏而自豪/中国退役军人,因出彩而骄傲/中国退役军人,因壮美而崇高”,诗的结尾,作者再次用气势磅礴的句韵层层递进到高潮,用音符化的文字抒写曾经驻守昆仑、珠峰、西沙、漠河、东海......“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离军不离党”,戍边归来的军人“一声到 一生到”义不容辞、奋不顾身,“只要国家一声召唤,我就即刻动身”的感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后让人热泪盈眶泪流满面。诗与文学,都应以情动人,能够打动人心的、感动人引起共鸣的文学作品,才能够传播和留藏。孔祥敬的这首诗做到了余音绕梁、令人经久回味的境界。

诗是语言文本中最高艺术的建构,新诗虽然可以自由的发挥、随意性也不受束缚,但不是所有“短句”都能够称之为诗。

孔祥敬先生赠言手迹

孔祥敬的诗,文字不是文字,是“画境”

中国的诗浩如烟海,真正能留下来并得以传颂的好诗,不论是古诗还是新诗,无一例外都是简而美,景物的幽美、静美;山河的秀美、奇美;咏怀的壮美、襃美;抽象砌词、涂抹辞藻因拗口而难于传播。好诗的简而美,还需具备构筑意境、营造情境,最终把读者带入画境的“巧手”。

而孔祥敬就有一双“巧手”。比如 “致月华”一诗:从你飘下的瀑布/发出一束闪电/击碎饥渴/沿雨水四溢之堤/听/开始听/起伏/你呼吸的光波/透明赤裸/刚出浴/正是满目圆月/乘十色雯华/去太空/抚摸

本诗中,作者把“意境之美”以纯熟的含蓄手法驾驭,用了一连串的“动作之词”,达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读罢却有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从而把读者带入“情境”,并从中感悟“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的心境中,并触动内心“朦胧美”的画境中。

也许很多人会纠结于诗中的“透明赤裸”四个字。“裸”究竟是“脱光衣服、赤身裸体”还是“敞开心胸、坦诚相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不必要刨根问底寻出答案,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描述。人世间,“美躯”、“娇容”总是短暂而又美好的,每个人的内心一定会存留一处角落小心翼翼收藏曾经的过往,诗人也是性情中人,在性感的感性中运用“似雾似纱”的想象力描述,“满目圆月”则象征着饱满的外部形状,这种隐喻手法往往可以勾起读者与自身内在观念意识进行类比,浮想联翩,欲罢不能。诚如是,则掉入诗人营造的诗境中,那些在脑际中形成的“画境”或许就成了“幻境”,是欲望还是虚妄,全在读者各自的内心。

关于“圆”,不经意忆起:再过几天就是“满目圆月”的客家中秋之“画境”:广东梅州一带的客家人喜欢“圆”,旧时客家乡村“娶媳妇”就爱选“喙斗、嬭斗和屎朏斗”(三斗,即嘴巴、乳房、屁股)比较“圆”(丰满)的女人。“圆”在客家人眼里有“圆圆满满”、“阖家团圆”、“花好月圆”等意涵。在中秋节,客家人会将“圆”状的“柚子”等用来拜月(又称:拜月华、接月华),期盼阖家团圆、和和美美的夙愿。看来,孔祥敬先生笔下的“满目圆月”和“客家女”一样:夜色撩人,月色也撩人。

又比如“猫”一诗:它的胡须/从嘴旁射出八字锋芒/与东北虎的凶煞绝然分开/两颗蓝光的眼珠/是闪烁的星星/横扫装订好的一座座高峰/尾翼超萌/却藏不住年轻的羞涩/它索性悬空自在/翘起柔软的尾巴摇摆/窥视,静观/似睡非醒/十分诡秘的阅读体态/不忍心去惊动/在那里锐利寻思的前爪/突然变成弯曲的钥匙/优雅地把书山深凹的门打开

这首诗画面感很强,文笔如绘,栩栩如生,活脱脱把“猫”的神态和形态用白描的手法丝丝入扣,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猫”诗的意境给读者以想象、回味的艺术感染力,足见作者用词刻画有力透纸背的功底。

再比如诗集《寻梦》中的诗“春节等我回去”选段:“村口张大眼睛/在等我回去/树木摇动风铃/在等我回去/我知道/还有那刚刚包好的饺子/在等我回去团聚……” 这也是一首画面感极强的诗。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春节记忆,“过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情结。作者通过“村口、风铃、饺子”等简简单单的词汇,就把过年与父母亲友团聚的热闹景象,就把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导演成 “中国年画面”,把游子的乡愁、团圆的思念统统融进去。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作者是吮吸家乡的乳汁长大的,在漫长的羁旅生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无不思念村里的乡亲。春节又到了,所谓“佳节倍思亲”,故而触动到了诗人内心最深的诗情——“在等我回去”、“在等我回去”、“在等我回去”作者急切返乡渴望家人团聚的心境跃然纸上、令人泪目,打动人心就在这刹那间。“什么是春节”、“什么是过年”、“什么是年味”、“什么是乡愁”、“什么是年俗”……作者仅仅以一首“小诗”就把永恒的话题逐一破解,把国人心中一生都无法言弃的“春节情愫”一一安抚。是的,“心安即是归处”,曾经熟悉的家园、故土、乡里、亲邻,随着科技的发展,慢慢被网络化的电子产品代替,变成虚拟景象,在镜头下、在监控里、在视频中,亲情隔着薄薄的屏幕,近如咫尺但远隔天涯,看似触手可及,却是两个世界。而今再次品味“春节等我回去”一诗,这份浓浓的乡味、深深的乡韵、厚厚的乡情,如同一幅年俗画卷:买年货、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点灯笼、贴福字、放烟花,、讨红包、吃年夜饭、洗石菖蒲浴……孔祥敬的“春节等我回去”,一个“等”字,寄托国人的“过年情感”和传承浓郁的“春节文化”。

以上是笔者粗浅品析,从孔祥敬先生的诗中品味到中国汉语文字的“音乐美”、“画境美”的特征,还从诗中文字的韵音发声、用词的思维意境等方面收获到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赓续现代诗的弘华篇章进程里,孔祥敬先生以身作则,用词朴实无华,诗心相拥、真情抒怀,并紧跟时代脉搏,当3D打印正如火如荼进进出出/你是否要为毕昇颁发大宋专利的国家勋章……”超然现实的想象力令人有穿越时空的慨叹。

不显耀、不堆砌、不做作、不卖弄,不下作低俗、不无病呻吟、不凑词叠句、不故作高深……在孔祥敬踏实、平淡而从容的诗行中,让读者不经意“诗化”积极向上而又心系家国的情怀。“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孔祥敬的诗自带性情、自有灵信,优美而流畅,亲切而自然,给读者展现“文字已经不是文字”——诗,就是最初的样子

(2023年9月20日 草于深圳,如有错漏请指正,谢谢)

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孔祥敬先生赠言手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