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1923年初大佬孙联合滇桂军驱逐陈炯明之战时,陈铭枢意图回粤掌握部队,但为陈济棠决绝,时已看出两人之间已有罅隙,这也是两人分家的开始。 1924年,大佬孙联合盟友创办了黄埔军校,革命形势一片欣欣向荣。该年粤军也进行了一次整编(由讨贼军改编为建国粤军),第一师的卓仁机旅独立出去划入梁鸿楷的军直属旅。 由此,第一师空出个旅长职,在邓演达的大力推动下,经组织同意,陈铭枢回粤拟出任参谋长兼第一旅旅长职,将张发奎的独立团划入到第一旅旗下。 风声传出去后,张发奎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陈在这两年打仗时躲起来了,眼见行情已明朗,就想出来做官,他有意见,并扬言他的团就是独立团,他不愿当旅长,谁也不能当他的旅长。 ![]() 张发奎 张发奎是第一师的老资格,有“宁愿上山为匪也不投降”的光荣资本,已成长为少壮派的头目,且其性格桀骜不羁,敢作敢为。时有友人劝陈铭枢不要轻易就职,或者先接参谋长,后面再考虑接旅长,以免内部出乱子。 但第一师经过23年重建以及24年整编,初创时的四个团长都离队了,从这个角度看,陈铭枢是以前的老团长,在资历方面没问题,且他创立的第四团,是当时唯一保留下来的完整团。 彼时在广东除了粤军外,还有滇、桂、湘军,为了维护内部团结,李济深和邓演达给张发奎做了不少思想工作,张终于勉强同意接受安排,独立团改编为陈铭枢的第一旅第一团。第二团则由陈铭枢的老搭档蒋光鼐,从第四团的第三营扩编而来。这样陈铭枢和陈济棠同为第一师的两个旅长,两人算是正式分家了,时为1924年10月。 ![]() 陈铭枢(右二)与陈济棠(右一) 由上述一幕显而易见,陈铭枢旅的架子虽然搭起来了,但他没办法很好的指挥张发奎。他回忆道,在第一次东征攻打兴宁时(1925年春),张发奎不满司令部下发的命令,会议开到一半就回团部睡觉,他只好找张的参谋长许志锐说:“你团长的脾气就这样的,别管他,你今晚可务必要把部队在神岗山上下要地扼守。”陈铭枢虽然性格孤傲,脾气也不小,但遇到更狠的角,以只能暂时隐忍。 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对部队进行整编,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李济深升任军长。 陈铭枢的第一旅扩编为第十师(副师长蒋光鼐,辖蒋光鼐团(兼)、孙绳、戴戟三团)。陈铭枢升为师长,从资历和战功出发,副师长都理应由张发奎接任,但陈铭枢跟组织表示,张发奎打仗很能干,应该让他不受羁绊,到第十师以外去发展。 陈铭枢旅在第一次东征中战功卓著,且在业务上结交了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蒋介石,脚跟站稳后,他趁机将一向不听话的张发奎部踢出去。 ![]() 陈铭枢 两人关系不太好,脱离了陈的节制,张发奎当然也乐得其中,这样他的团破例的扩编为军直属独立旅,下辖两个团(朱晖日和黄琪翔团)。 几个月后,新编成的十二师梁鸿林部叛变(因其族兄梁鸿楷涉“廖案”被扣押),很快被镇压后,张发奎旅恰好在第二次东征中再次立大功,于是接了十二师的番号,张发奎升为十二师副师长(名义师长陈可钰,实际由张发奎行师长职)。随后张又因击溃“八属联军”、收复海南有功,在北伐前夕正式晋升为师长,与陈铭枢平起平坐。 这样,被陈铭枢“请”出家门的张发奎,仅过了大半年就凭战功与他平起平坐,这大概是陈意想不到的情况。 ![]() 1926年初,张发奎第十二师合影(左起李汉魂、张弛、张发奎、繆培南、许志锐、吴奇伟,右一为黄琪翔) 陈济棠旅则扩编为第十一师,副师长徐景唐,下辖余汉谋、邓世增、黄镇球三个团。与陈铭枢和张发奎的团队均是“自己人”相比,陈济棠苦恼不少。 他的副师长徐景唐是众所皆知的李济深的嫡系小弟,邓世增虽然是个老实人,但也深受李济深喜欢(邓世增曾想辞去带兵官,为李不允),且与陈铭枢关系亲近(邓世增在肇军时代是陈铭枢的营教官)。 黄镇球由李济深从师部副官长提拔为补充团团长,再编为陈济棠师的团长,与陈的关系不深。且黄是第一师有名的“醒目仔”,时常笑容满面,对谁都亲近,很难猜透他的心思。 不过,陈济棠这个烦恼没持续多长时间。1926年初,第四军击败南路的八属联军后收编了大量部队,新编了一个师,李济深迫不及待的将徐景唐任命为新编的第十三师师长。邓世增接任第十师副师长职,邓遗缺的团长职则由陈济棠的亲信老乡香翰屏接任。 这就是北伐前第四军的四位师长由来,其均是粤军第一师一脉相承下来的袍泽,而后几年彼此间又各为主义、各自率队搏杀,上演了南粤子弟兵在民国史极为悲情的幕幕,此为后话。 ![]() 徐景唐 (未完待续,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关注我,看真实而有趣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