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风吟楼 2023-09-23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冼夫人

前面的文章,引用了俚人文化研究专家郭安胤的话说,不管俚僚(越)人名称在不在,但实质尚在,基因尚在,甚至族系语言地名、底层语言还在。比如母亲一词的发音是“mai3”, 可以用尾、美、米、买、袂等汉字作记录,祖母(婆祖、妈祖)用水尾、仕尾、水美等汉字作记录。母亲发音为“mai3”,在广东粤西黎话,海南临高话、哥隆话、海南话、黎族话,广西壮族话,贵州布依族话等等方言中都是一样的情况。

这只能说明他们对百越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难道不是吗?

仅广东就有1000多个含有“那”字地名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那”字地名分布示意图,以桂西的左右江和邕江流域等最为密集

岭南土著以“那”(纳)的形状、位置、性质、归属来命名村落、地名。

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之《土语》中说:“自阳春至高、雷、廉、琼地名,多曰那某、罗某、多某、扶某、过某、牙某、峨某、陀某、打某。”这些以“那”、“罗”、“多”、“扶”、“牙”、“陀”、“打”等起首名地,是越系俚僚人名地的特征。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漠阳江

郭安胤认为,种植水稻的“田”就是纳,纳也写作那。纳(那)是俚僚(越)人言语“水田”的意思,相对其他田地的称呼,纳(那)实际上是专指种植水稻的田,即稻田。“那”源于水田最初种植的糯稻,糯(古作“稬”)在壮泰语中为“奴(nu)”或“那(nua)”,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延称种植糯稻的田为“那”(na),“奴”(nu)和“那”(na)为相互关联和语言对应的同源词,亦即汉语称“糯”(稬)的底层词。

由此可见,由“那”构成的地域性的地名文化景观,具有极为丰富而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民族文化史尤其是稻作农业史的本来面目,是稻作农业起源的鲜明印记。因此,“那”文化即是稻作文化,纳(那)是布依族等越族系的标志性文化之一。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

据统计,仅广东一地就有1000多个含有“那”字的地名,由此可见其分布之密、之广。如台山有那金、那章,阳江有那龙、那苏,徐闻有那加,海康有那稳,廉江有那良,吴川有那罗、那蒙、那寮等等。

据粗略统计,“那”字地名,吴川有20多个,海南岛(古儋耳)约有154个,徐闻约有56个,雷州(古海康)约36个,阳江约有65个,广西南部、西部就更多了。

而十万大山的两侧,是古壮人稠密聚居的稻作区域,应是那字地名策源地。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那丁(红色的稻田)

其中,又以广西的左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最为密集。在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邦等东南亚地区,也广泛分布着冠“那”的地名。

徐松石教授1938年出版的《粤江流域人民史》认为,在广东、广西,倒装地名比比皆是,觉得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例如广东台山有冲洋、冲云墟、洞华、洞美、冲华、冲柴、冲金山;其实应作洋冲、云冲墟、华洞、美洞、华冲、柴冲和金冲山。”

他认为。这些地名是僮人(壮人、越人)的名称,有僮语的意义。这类倒装地名,在四川、湖南、贵州、西康、广东、广西都有,甚至延至国外,如暹罗(泰国)、缅甸、安南(越南)等。他同时认为凡是有僮义倒装地名的地方,不是现时就是古时有很大的僮人势力。

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认为,“而在广东境内,十万大山东侧的80~90公里范围内,'那’字地名数以千计,与十万大山平行分布,如影随形,至为触目……”

张声震主编的《广西壮语地名选集》收录当代广西“那”地名872条,占收录的壮语地名的17.8%,展示了“那”地名在壮语地名中的重要地位。

据广西地方志办公室随机抽查广西30个县市,统计出现存“那”字组合地名,共2120个。“那”字组合地名数量超过100个的县市有10个,分别是田东县、宁明县、百色市、天峨县、南丹县、龙州县、大新县、靖西县(今靖西市)、田林县、隆安县,其中田东县最多,有304个。“那”字组合地名的分布与壮族人口的分布基本一致,大体上成正相关。

据调查,云南曲靖师宗县境内100多个壮族村落中,以“那”命名的村落就有30多个,以“那”来命名地点的更是多达1000余处。

五邑话不应划入粤语里面

五邑地区也有不少以“那”字命名的地名。陈大远说,五邑地区方言曾与壮侗语系有过一段亲缘关系,我们可以从原始母语找到。——这一点,笔者有空再展开探讨。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江门

也有人认为,五邑话与广州白话难以互通,一个五邑人,如果从来没有学过“白话”,听过“白话”,只会是一头雾水;反过来,广府人听五邑方言,也是一成也听不懂。两者需要普通话沟通。五邑话不应划入粤语里面。

“罗”文化圈成为后来的广府文化?

而罗字地名以旧肇庆罗定州、梧州等州府为最多。如高要有罗郁岗、新兴有罗陈山、四会有罗湖铺、高明有罗林村,阳春有罗银、广宁有大罗山、德庆有罗茅、封川有罗练、开建有罗求、电白有罗笠、信宜有罗马岭、临高有罗喝山、罗定有罗镜墟、云浮有罗沙墟、郁南有罗旁墟、南雄有罗佛寨、阳朔有罗富、柳城有上罗、罗城有小罗、武鸣有罗谙墟、平乐有罗榨山、恭城有罗带、昭平有罗丹、苍梧有罗贡、藤县有罗悦、容县有罗杏、怀集有罗孔、郁林(玉林)有罗擎、桂平有罗播、平南有罗掩、贵县有罗文、横县有罗凤墟。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罗定

其中以罗定最为密集,有数十个之多,往外逐渐减少。从西江上溯,到贵州只有罗平、罗甸等个别地名。

陈大远认为, “'罗’字地名出现较多的地方,从父系社会便开始形成一个文化圈,它的大至范围,正好与今天讲粤语方言(俗称白话)的地区相吻合,我把它称之为'罗’文化圈。”

陈大远发现,“那” 文化圈成为后来的壮黎文化,“罗”文化圈成为后来的广府文化。

而且,在共同语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罗” 文化圈原始文化的开放性和“那” 文化圈原始文化的滞后性。随着文化的交流,使到“罗” 文化圈不断扩大到珠三角地区,“那” 文化圈逐步缩小。

这一点,笔者以为值得商榷。“罗”文化圈凭什么就成为广府文化的起源地?

罗国遗族也不得不融入百越

罗定并不属于广府地区。这是其一。

其二,广府文化试图以南雄珠玑巷南迁开发珠三角作为精神源泉。这和罗定土著文化可谓南辕北辙。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先秦时期的所谓国家林立,碎片化很严重

其三,根据专家和笔者的研究,“罗”文化圈的肇始和发展源于先秦时期,和从湖北迁入岭南的罗国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罗国人虽然从湖北到湖南,再到岭南,进入西江流域,必定也是一路播撒种子,但奈何百越繁炽,势大如火,罗国遗族也不得不融入百越,联姻混血,化为土著,如同越人。

罗定历史渊源⑩:广府文化源自“罗”文化?

罗国

南迁的罗国人还大部经番禺(今广州)、珠三角(即粤中沿海,当时珠三角还远未形成,只是小岛点缀汪洋),到达缚娄,占得地盘。

如今听广州白话、博罗罗城话(即使当成所谓缚娄国遗语吧),和㑷古话(姑且把操此方言者视为罗国遗族)相比,简直就是天差地别,鸡同鸭讲,无法沟通。

正如前面所讲,遗留罗定等西江流域的罗国人,早就如一滴水融入了百越之大海了。而且,历经两千年,其所能传承的也不过是垒垒太婆坟而已。

故而,陈大远的上述观点是欠缺历史深度和洞穿力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