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点】论述“斯大林模式”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3


主要表现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经验教训


经验: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教训: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适应了苏联建国初期经济落后、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生产力水平,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全国性的统一计划管理,并为这种管理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②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它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集中使用、统一调度,确保实现国家主要的经济战略目标。

③它创造了不受西方经济危机干扰、大大超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后来足以粉碎法西斯的强大工业基础。

严重弊端

①单一的公有制对后来经济的发展起了负面影响。

②指令性计划经济实质是一种产品经济,它与商品经济对立,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

③国家集中过多,控制过死,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④单一的计划,容易产生主观主义,违背客观经济规律。这些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在和平建设时期,越来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图片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即斯大林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它在初期和战争期间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既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利于战后苏联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