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将无能,拖累三军,薛仁贵兵败大非川,10万大唐虎贲全军覆灭

 茂林之家 2023-09-23

文|赵金剑

编辑|t


引言

唐高宗时期,薛仁贵征讨吐蕃兵败大非川,十万唐朝精锐虎贲几近覆没!

唐高宗见到薛仁贵之后,愤怒地问他:“听说你到乌海城之后,见到吐蕃军队不打,任由他们逃跑导致战局失利,你该当何罪!”

想当初薛仁贵人称“勇冠三军、名可振敌”,是“白袍战神”,为什么在大非川被吐蕃一口吃光?这件事到底是不是薛仁贵的锅?接下来就来讲讲。

(薛仁贵画像)

一、初入吐蕃,尚有成效

吐蕃和唐朝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这中间唐朝也赢了不少,也重创过吐蕃。

这么多战役的胜利,在薛仁贵兵败大非川后都不值一提了。归结其原因,就是大非川一战中,薛仁贵败得太惨了。

公元670年4月份,青藏高原少数民族政权吐蕃,率兵大举进攻大唐西域。致使西域十八州沦陷,唐朝安西四镇落在吐蕃之手。

随后西域都护府之一的于阗国又反大唐,和吐蕃达成合作,共同入侵。

(吐蕃)

事情发展到这里,高宗李治不出兵是肯定不行了。

在众武将中,他选择了有“大唐战神”之称的薛仁贵。想当初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率领部下攻克铁勒十万多人,后又立下战功无数,迎战吐蕃,当仁不让。

唐十万大军个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小小吐蕃有何惧哉?

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一去西行千里,最后换来的却是唐朝的奇耻大辱。让薛仁贵被贬为庶民,叫高宗雪藏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时李治让薛仁贵为“逻些道行军大总管”,希望薛仁贵可以在胜利之后,深入吐蕃腹地直捣黄龙,彻底掐灭吐蕃的火种。

(薛仁贵铜像)

这在后来也常被认为是李治让薛仁贵迎战吐蕃的作战计划。但实际上,根据当时唐朝的情况来看,想让唐10万大军在青藏高原灭吐蕃,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青藏高原是什么地方?那可不是什么人在里面都能承受的住的。

吐蕃人虽说不完全是游牧民族,但自小就生活在青藏高原里外。在自己家里作战,吐蕃人拥有天生的优势,光靠骑马和对地形的熟悉,就够把唐军溜死的。

从军事理论上看,深入面积庞大的高原进行作战,后勤补给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可以推测,高宗皇帝和薛仁贵的目的,除了打退入侵唐朝的吐蕃人以外,还想帮助吐谷浑复国。

(高宗形象参考)

吐谷浑是鲜卑族在河套南建立的政权。高宗时期,其末代国王慕容·诺曷钵归顺大唐。如果可以驱赶吐蕃,帮助吐谷浑复国,它将会成为吐蕃和大唐疆域中间的缓冲地带。

薛仁贵一路挺进西南,从长安抵达进入青海,又到昆仑山旁的巴颜喀拉山口。

继续走下去到原吐谷浑境内,薛仁贵就必须要经过乌海城。

乌海城,是当时吐蕃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由于其地理位置,向来被称作是“西域十字路口”的存在。那里驻扎着吐蕃不少兵力,还是吐蕃征战的最大粮仓。

(薛仁贵出兵路线)

如果拿下乌海城,唐军的后勤保障就又多了一分。

不过薛仁贵根本没想在乌海城久留,他说:“乌海城,行军艰难,又有毒瘴,破军若归,恐失战机,不可久留。”

这意思就是,即便占领乌海城,唐军也不能太重视,把该带走的都带走。一但驻守时间太长,吐蕃人打回来就完了。

战前筹备阶段,薛仁贵叫来了军帐副官郭待封,告诉他说:“我给你2万人,你们要在大非川这里,看护好军粮等后勤物品。别贪功冒进,别玩忽职守!”

(薛仁贵石雕)

郭待封当场答应。此时薛仁贵还不知道,他信错人了。因为郭待封已经在心里盘算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没有后勤拖累,唐军就变得灵活起来了。助后勤锱重修好防御工事,建立大本营之后,薛仁贵就领兵出发了。

没走多远,唐军和吐蕃名将论钦陵部在青海玛多遭遇,一切发生的太突然,以至于论钦陵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被薛仁贵暂时击败。

就是现在!薛仁贵率领5万余众挺进乌海城,将那里完全占领。吐蕃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后勤补给站。唐军初到西域,在薛仁贵的带领下,赢得了第一场重大胜利。

(薛仁贵形象)

二、势颓!来自副官的背刺

占领乌海城之后,薛仁贵截获了吐蕃的部分物资。

论钦陵当时虽然年轻,但也不是鲁莽之辈。他知道唐朝此次出兵的目的不是乌海城,而且那里的环境也根本不适合唐军长期占领。用不了多长时间,薛仁贵自然会撤出乌海城。

因此,吐蕃军只要轻微骚扰乌海城,引薛仁贵自己退出就行了。英雄之间惺惺相惜,薛仁贵最害怕的,就是论钦陵用骚扰之法,靠骑马在青藏高原溜跑自己的军队。

(吐蕃人形象)

因此薛仁贵在当时就是不想和论钦陵打了,如果继续下去,薛仁贵或可能当场兵败。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吐蕃有个规定,军民没有明确的区分。这也就是说,吐蕃的百姓,人人都能加入战场,只要将军一句话。一些老弱妇孺,没有作战能力的,也可以被派去护送粮草和牲畜。

当时乌海城里外周围,至少有20万吐蕃人在虎视眈眈。就像是一头捕猎的猛虎一样,虽然看起来动作轻微,但当机会一到,便会死死咬住猎物的脖颈。

薛仁贵看透这一切,准备将这些吐蕃人引到适合唐军作战的位置,再和吐蕃军决一死战。

(吐蕃武士形象)

在古代,这种战略性选择,倘若胜利,就是“审时度势”。如果失败,那就是“贻误战机”,大罪一条。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高宗问薛仁贵的那句话:“占领乌海城后,为何放任贼人?”

薛仁贵在乌海城固守,任凭吐蕃军在城外活蹦乱跳,就是在等待战机。如果贸然派兵出去和吐蕃在乌海城附近作战,那就跟锻炼身体没什么两样,于战事没好处。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薛仁贵并非无能,也没有好大喜功,正认真地对待和吐蕃的作战。

(影视作品中的薛仁贵)

另外,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据守乌海城还有一个好处。

乌海城背后,就是大非川,那里驻扎着薛仁贵的后勤补给。乌海城前,是论钦陵的吐蕃精锐。卡在中间,可以让薛仁贵在远离补给的情况下也能保护补给,防止论钦陵偷家。

说白了,乌海城就是唐军抵抗吐蕃的“盾牌”。想当初诸葛亮一出祁山,在街亭一战,用的就是类似的方法,只是方式不一样。

但是没想到啊,这边薛仁贵在兢兢业业,背后的郭待封直接给他来了一个背刺。他竟然带着所有的后勤,像“拖家带口”一样西进乌海周围,相与论钦陵展开战斗。

(郭待封形象参考)

这就相当于薛仁贵举着盾牌保护郭待封,一次次阻挡来自吐蕃的进攻。可郭待封自己从盾牌后跑出来大喊一声:“来!向我开炮!”

论钦陵是什么人,他不可能放过这样一个机会。从这开始,大唐军队开始逐渐走向兵败!

三、对峙时刻,二十万敌众从何而来?

为什么郭待封不听话,违抗薛仁贵的命令?只因为他的心气太高了。

郭待封是唐初名将郭孝恪的孙子,自认为是“将门虎子”,原本和薛仁贵平级,这次出来却成了副官。他不愿久居人下,更不愿意服从薛仁贵的指挥。

(唐军)

守粮食,这是我将门虎子应该做的事情吗?郭待封越想越不服。凭啥听你的?行了,哥们我立功去了!

在郭待封率兵出发没多久,前方正是论钦陵的吐蕃兵。正摩拳擦掌的时候,背后的大非川突然出现了20万吐蕃兵,郭待封面对双方夹击,薛仁贵就算是有三个脑袋也救不了他。

这背后就有一个问题。明明薛仁贵把乌海城都卡死了,又何来20万吐蕃兵从大非川背后杀出呢?难道是薛仁贵对乌海城的地理位置认识认识,乌海城本就没有那么重要?

其实不然,这20万人并非真正的吐蕃兵,他们正是唐朝想光复的吐谷浑国众。

吐谷浑皇帝慕容入大唐,虽然带去了不少人,但也不可能把所有国人都弄走,绝大部分的吐谷浑人还在自己的老家。在慕容苟且的时候,吐蕃将这些吐谷浑人收入囊中,让他们成为自己人。

(吐谷浑)

乌海城距离吐谷浑并不远,论钦陵也确实不能从乌海城到大非川。但是他却可以派精骑深入吐谷浑腹地,领导吐谷浑人经由小路越过昆仑山,再迂回到巴颜喀拉山口,挺进大非川。

论钦陵为何不亲自率众翻过昆仑山?

薛仁贵又不傻,他一看吐蕃兵调转先头部队就能明白论钦陵的目的。有吐蕃翻越昆仑山的功夫,都够薛仁贵灭吐蕃的了。

因此,大非川之战,论钦陵用的就是“出奇制胜”。

(昆仑山)

薛仁贵自然能预料到这一切,这么长时间没人管的吐谷浑,没有顺从吐蕃是绝对不可能的。

薛仁贵让郭待封躲在大非川,还专门修筑防御工事,目的就是害怕吐谷浑人从后方进攻。

过去的吐谷浑,人口50万,士兵有8万。现在出兵从后方支援吐蕃,其中有多少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女人和孩子,想都不用想。

驻兵2万,又有防御,阻止吐谷浑兵进,绰绰有余。一旦吐谷浑兵败,皇帝慕容一号召,这些吐谷浑人就能立刻倒戈。一来可以助力薛仁贵战胜吐蕃,二来可以完成李治下达的“复国”命令,一举两得。

(吐谷浑)

可郭待封离开如同铁桶一样的大本营,就相当于是把后背让出来专门等吐谷浑人蓄力一击。

本来薛仁贵计划,只要郭待封乖乖带在自己划分一亩三分地,从国内来的后勤补给就能一直有保障,可以支持他长久作战。

吐蕃是拉着牲口,用一边喂养一边食用的方法进行后勤补给的,最害怕的就是与薛仁贵进行长期作战。

这下郭待封一个背刺,给薛仁贵的计划全打乱不说,还让薛仁贵失去了现有几乎全部的家当和刚刚形成的补给线路。

史书记载,郭待封面对吐谷浑军队之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兵败,手上的所有后勤锱重都让对方掳走。

(影视作品中的唐朝军队)

四、兵败!唐征吐蕃最耻辱之战

薛仁贵看到郭待封部被团团包围之后,当机立断放弃乌海城,从东撤退支援锱重。论钦陵很聪明,他知道郭待封根本就打不过吐谷浑人,只要他们的后勤补给没了,唐军必然兵败。

论钦陵不用大动干戈,他只要率领小股部队在薛仁贵撤退的路上骚扰,让唐军不能支援郭待封,一切就都解决了。

在吐蕃的骚扰之下,薛仁贵部耽误了大量的时间,最后没能和郭待封部会和,失去了大量的兵员。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后勤补给。

(吐蕃与唐作战场景参考)

青藏高原东西狭长2800公里,面积相当巨大。再加上天高皇帝远,这后勤补给没了,再想重建补给线路根本不可能。郭待封凭一己之力,促成了唐军大败。

接下来就好说了,吐蕃军队只要以逸待劳就可以了。薛仁贵在大非川一战,并没有全线溃散,毕竟他们还在乌海城带出了不少物资。

如果这时候唐军全部撤退,或可能不会蒙受狼狈兵败的耻辱,但论钦陵根本就没想让唐军全身而退。

不久,吐蕃军队在40万人组成的后勤补给的支持下,将唐军围困在青藏高原。

(大非川)

薛仁贵只能被动防御,保全军队。

没有后勤补给,又有高原反应,再加上吐蕃还有一个非常让人头疼的作战方式——常用大量以一当百的精锐士兵组成部队。

种种困难加持之下,薛仁贵一点办法都没有。十万军队,五万战士,五万后勤,只能在青藏高原等死。

当年8月,薛仁贵出兵西域4个月之后,吐蕃和饥肠辘辘、晕头涨脑的唐军展开了最后的决战。说是决战,倒不如说是吐蕃最后的“斩杀”。

薛仁贵领导的唐朝军队被吐蕃打散,10万唐军和20万从青海南部过来支援的后勤辅兵几乎全军覆没!

(影视作品中的薛仁贵)

就在薛仁贵准备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的时候,论钦陵却收回了手中的刀,邀请薛仁贵谈判

这是因为经过4个月的作战,吐蕃的后勤牲畜都快把大非川里外的草地啃光了。唐朝再杀回来,吐蕃只能后撤。

双方最终停战,吐蕃放余下的所有唐军回国。回到朝廷之后,高宗龙颜大怒,将薛仁贵和郭待封贬为庶民。

郭待封也就此消失在了史书中,不知何去何从。

(薛仁贵铜像)

这场战役的失败,错就错在郭待封不识大体,违抗军令。当然,薛仁贵也有责任,但他最多就是犯了“失察之罪”,信任了郭待封。可郭待封的腿长在自己身上,只要薛仁贵不杀了他,他还会惹出别的事情,兵败都是迟早的事情。

作战倚仗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前面两个出问题,还能偶尔可以克服。但若是“人不和”,根本就没办法。

参考资料

曲封墨.薛仁贵何以兵败大非川[J].文史天地,2022(03):51-54.

神勇白袍将薛仁贵[J].前进,2020(05):63-64.

佚名.战神薛仁贵玉碎之战[J].科学大观园,2016(04):48-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