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书皮 古人不惜花重金

 青梅煮茶 2023-09-23

     N海南日报 央视

包书皮已经成为眼下开学必打卡的一项“仪式”,也是陪伴每一代人从小到大学习生涯的必做事项。

包书皮,就是将书的封面和封底包裹起来以保护书籍,这种护书方式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在古代,书籍十分珍贵,有的读书人会给书裹上“保护层”,材料通常为布、皮革或材质较粗糙的纸张等。

“穿”书衣

需过硬装订技术

古书流传不易,保存下来的珍本,在历史上多为藏书家视若拱璧。得到珍贵书籍后,藏书者往往会“包书皮”,以避免书籍在翻阅过程中遭磨损、浸染。

古人称书皮为书衣、书面,包裹、装订书衣,就是古代的“包书皮”。清代藏书家孙从添所著的《藏书纪要》记载:“书面用宋笺者,亦有用墨笺洒金书面者……至明人收藏书籍,讲究装订者少,总用棉料古色纸,书面表纸用川连者多。钱遵王述古堂装订,书面用自造五色笺纸,或用洋笺书面,虽装订华美,却未尽善。不若毛斧季(明末著名藏书家)汲古阁装订书面用宋笺、藏经纸、宣德纸,染雅色。自制古色纸更佳。至于松江黄绿笺纸面,再加常锦套,金笺贴签最俗。”明清时期,“书皮”种类较多,且有优劣雅俗之分。

古代书籍尚不普及,纸张成本较为昂贵,因而“包书皮”一般为专业人士所为。《藏书纪要》记述明代汲古阁用宋笺、藏经纸、宣德纸装订书面,这些包书材料也并非老百姓家中寻常可见之物。

古代藏书者给珍贵书籍“穿”书衣,需要有过硬的装订技术,并非如今包书皮那么容易上手。清代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云:“书不装潢,则破叶断线,触手可厌。余每得一书,即付匠人装饰。今日得之,今日装之,则不至积久意懒,听其丛乱。装订不在华丽,但取坚致整齐。面纸以细纹宣纸染古铜色,内裱以云南薄皮纸,钉时书面内衬以单宣或汀贡,汀州所造竹料厚者。”由此可知,装饰书籍包括“包书皮”,很多时候得交给专业匠人,书面用纸颇为讲究,叶德辉“包书皮”使用了多种纸张,其中就有汀州(今福建长汀)厚竹造纸。

为了包书,古人有时甚至不惜花重金。宋拓宋装本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今藏于上海图书馆,此珍本先有宋代缂丝作书衣,明代又加上提花缎函套,再后来,清末民初收藏家龚心钊更是请来著名匠人装潢,甚至使用鹿皮作书衣。以鹿皮包书,堪称大手笔。

包书纸

“印”着时代痕迹

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包书纸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不少厂家专门生产包书纸销售,甚至在包装袋上刊印包书纸的广告:“各项书籍,朝夕攻读,苟不保护,则易沾尘埃,而损美观。此包书纸之所以为莘莘学子之良伴,因任何书籍,一经用此纸保护,可保长久整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等地的文具商行印制了多款以“米老鼠”为主题的包书纸,颇受消费者欢迎。当时,“米老鼠”这一动画形象刚诞生不久,这类包书纸显得潮流又时尚。此外,这一时期的包书纸,还会印上风景图案、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每一款都有其特点。

不同年代的包书纸,往往会在图案、文字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20世纪60年代,交响乐《沙家浜》轰动一时,那时就有纸品厂制作了印有“交响乐、沙家浜”字样及奏乐图案的包书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连续剧《雪山飞狐》风靡一时,纸品厂也紧跟时代潮流,印制了“雪山飞狐”主题的包书纸,画面呈现了剧中主角胡斐舞刀的场景。诸如此类,包书纸品种不少。

如今,市面上的成品包书材料很多,这些制作好的包书纸(材质不限于纸)往往是为课本“量身定制”的,只要选对了款式,只需将书本封面与封底插入夹层,包书皮这项工作就算完成了。有些包书纸有点像手机贴膜,是透明的,直接粘贴在书本上即可,方便快捷。

无论什么年代,人们包书皮,均是一种爱书之举。从古代用兽皮、布匹、笺纸包书,到近现代用旧报纸、挂历、牛皮纸包书,再到如今使用印有卡通图案的成品包书纸、包书壳包书,只要我们有爱书籍、爱学习的心境,包书的乐趣就不会减少。

古人保护书籍自有一套

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古代,虽然古人对待藏书十分珍视,但火灾、水患和虫蛀等仍然吞噬了大量的古籍。

古代保护古籍的方法多数都是重在预防,主要从建筑防护、古籍制作材料和古籍管理等几个方面着手,同时结合施药和晾晒等防治结合的措施,对藏书进行严格管理。

防火防盗,藏书楼选址非常讲究

古代藏书建筑在选址上非常讲究。总体而言,从防潮、防火、防尘等角度考虑,古代藏书建筑大多选择地势高且周围有水域围绕但又比较干燥的地方,建筑多为宽敞的高楼,周围有高墙且要远离日常居所。

古代藏书建筑的样式主要有石室和藏书阁两种。石室是一种人工建造的石结构藏书室,不仅通风除湿,而且防火防盗。石室藏书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直到清代依然沿袭。东汉曹曾的“曹氏书仓”和敦煌石室都是非常著名的例子。随着木质建筑的盛行,木楼藏书的传统开始兴盛起来,藏书阁逐渐取代石室,成为藏书建筑的主要样式。藏书阁的样式美观别致,而且其间架结构宽敞通风,防潮防晒效果显著,因而广受古代藏书家的青睐,浙江宁波的天一阁就是木楼藏书的典范。

用椒汁浸纸防虫,想把虫儿辣跑?

早在简帛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杀青、涂液、赘简等方法来帮助古籍避蠹防蛀。杀青是把新竹中的汁液放在火上烤干。涂液则是在竹木简上涂上一种特殊的液体。赘简就是在正文前附加一两枚空白简以保护正文。

到了纸质文献时代,古人使用的都是用麻、藤、竹、稻草、树皮等植物纤维制造的纸张,这种植物纤维纸有很长的寿命。人们还用黄纸、椒纸和万年红纸等各种防蛀加工纸来保护典籍。

黄纸是通过“染潢”将纸张染成黄颜色而得到的。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中指出:“在纸上涂黄色防蠹药物称为黄纸。”北魏时期染潢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到了唐代以后黄檗汁染纸避蠹的方法在民间已经非常普遍了。硬黄更是唐代黄纸中的精品,防蠹、防潮、防朽效果显著。当时多用硬黄纸写经,如敦煌经卷,故能保持千余年依然完好。

古人还用花椒、胡椒、老椒等溶液将纸张染渍制作“椒纸”。由于浸染椒纸的各种椒类含有具备防虫杀虫效果的化学成分,因而椒纸避蠹性能良好。现存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是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为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撰写,宋版建阳书坊刻本。800多年来,它从来没有被虫蛀,这是因为纸张用了椒汁浸染,可以防虫。

但由于制作工艺繁复,椒纸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在当时主要是为皇家藏书所定制。

“书香”到底是种什么香?

十六世纪中期以后,防蠹防潮的植物、矿物和其他药品开始广泛运用于文献保护过程中,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藏书处施放药物,二是制作药物浆糊。

在藏书处施放药物就是直接将植物、矿物性或动物性药物放置于藏书处,以驱逐虫鼠。历史记载使用较多的防虫药物主要有香草、麝香、樟脑、烟叶、橘皮、檀香和雄黄等。明清时期,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也采用芸香防蛀。用芸香防蛀还会有一股香味,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书香”。

在纸质文献时代,浆糊主要用于粘接书叶、裱补图书。由于浆糊中含有淀粉故极易招惹虫蚁和鼠害及霉烂,药物浆糊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重大难题。药物浆糊就是在面粉中加入椒汁、藜芦、藿香和楮树叶等天然药物,使之具有防蠹作用。

“曝书”也是古代的藏书制度之一,晾晒并翻检是文献防尘防蠹的有效方法。曝书可以上溯到西周,至唐宋之际公私藏书晾晒活动已蔚然成风,并形成了严密的制度。梁鼎芬《书藏四约》中对于曝书有着详细规定,即“每楼一层,置长木桌四张,为检书晒书之用”,“每年按季晒书一次”“晒书要择晴日无风,要按次布晒,收时勿乱,要两面翻晒,晒凉透后,方可收回”。其实曝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许多的讲究,必须考虑季节及南北气候的差异,因时因地而变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