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年,匆匆而过;淡泊尘埃,千古永存。盛世的山水草木,经常难入才子们的眼中,反而是在朝代兴衰之时,才有如此之多的文人墨客,从壮美山河里发觉一种依恋,就像后主李煜笔端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诗歌承载着个人的情感,生活在蓬勃向上的时代,可以感受到繁荣富庶的气息,诗人的笔墨经常描写花鸟虫鱼等景物;而出生于动荡不安的年代,能够体验到衰败落后的生活,才子的诗行则会涉及家国情怀和个人命运。 ![]() 人到晚年总是喜欢回忆,虽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是由于力不从心、身不由己,很多尚未完成之事,最终成了一生的遗憾,于是只好沉醉于过往的美好记忆里。 而这种骨子里的念旧,必然很容易随着岁月的流逝,变得越来越淡,也就显得格外珍贵。下面分享陆游70岁时写下的佳篇,开篇气壮山河,结尾却满溢悲情。 ![]() 谢池春 南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虛度。 ![]() 宋光宗绍熙年间,65岁的陆游再次被罢官,当他回归故里、闲居五年之后,正值古稀之年的放翁,又忆起自己壮年时在南郑的从军生活,由于追念不已,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谢池春》。 这首词的上片回忆词人在南郑时的豪迈气概和战斗生活,下片则是作者对归老故乡、无所作为的感叹。全篇铿锵有力,气壮山河,又充满了一股难以排遣的悲情。 ![]() 词的上片是说:放翁壮年时曾在南郑从军(当时陆游四十八岁),词人豪情满怀,气吞残虏。沙场上战云密布,夜间也燃着报警的狼烟。陆游当年面色红润、头发乌黑,他手执雕花的长矛,来到西北边境驻防。可笑的是,自古以来读书明理,反而常使人一事无成。 作者追忆往昔,他想起自己年轻时驻守边关、保家卫国,那种戎马生涯虽然艰辛,却令人精神焕发,兴高采烈。作者用“气吞残虏、朱颜青鬓”等词语,传达出一种意气飞扬的感受。儒冠多误,引用了唐代诗圣杜甫“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诗句,抒写了作者好像误入歧途的悲哀。 ![]() 下片大意是:词人慷慨激昂地说,功名如同一场幻梦,还是在南方一带隐居吧。放翁悲愤高歌,更为逝去的过往而感到悲伤。镜湖上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可是被金兵占领的秦地关塞却在何处?岁月如梭,大好的时光又白白地流逝,实在令人叹息不已。 “吴楚”,是指古吴国和楚国,位于长江下游,这里借指南方。“秦”,本指陕西一带,实指被金兵占领的广大北方土地。放翁赋闲在家,既牵挂前方战事,又经常登高北望,他希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地,并积极振兴朝纲,让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国情怀。 ![]() 陆游的这首《谢池春》全文只有66字,却内容丰富,情感深沉。作者一方面回顾了自己年轻时从军的经历,阐述了立志报国的决心,另一方面又传达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悲哀。放翁虽然无法重新披挂上阵,他却一直心系社稷和百姓,更是感叹虚掷光阴、梦想成空。 这首词在每一句的句末押韵,“虏、举,戍、误”,以及“楚、古,处、度”,都是七遇韵,基本属于去声仄韵,读起来非常具有气势。同时每一句的平仄非常协调,朗朗上口,彰显出放翁扎实的诗词功底,不愧为南宋诗坛的佳篇。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