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诗人王安石,在春夜写下一首诗《夜直》,28个字都美成了经典

 qiangk4kzk8us4 2023-09-23

诗 词 联 话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这里有最美的古诗词与深度解析,读多了你会写诗的。

在秋天这个萧瑟的季节里,读一读春天的古诗,也不失为一种美好。

读春,人的心情也总会不由变得明朗起来。

而若是再逢喜事,那简直堪用“美哉快哉”来形容了。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就比如唐朝诗人孟郊,他在经受两次落榜的打击后,于46岁那年高中;当时正值春浓之季,美景撩人兴,好事促人狂,喜出望外的孟郊,骑着高头大马,乘着浩荡的春风,一度诗情高涨,吟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

就一份春怀,细嚼文字,漫汲诗香;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王安石在人生峰回路转之际,写于春夜的一首诗。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确有才,他的这首诗自然流转,既写出了春色的美好,更写出了作者政治上的得意心情,读来让人倍受感染。

夜直

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关于背景

在宋代的时候,翰林学士都会轮流去到学士院值夜班。

王安石于熙宁元年四月奉诏入京,当时宋神宗已经决定采纳王安石变法的意见,所以作者的心情异常激动。

这对于王安石来说,相当于人生的一个大好转机,这首《夜直》就以含蓄的方式,将他的内心表达得恰如其分。

深度解析

诗的首句点出时间,比较直接地住题目:金炉香烬漏声残;夜已经很深了,金炉里的香也燃得只剩下灰烬,漏壶里的水即将滴完。

首句一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便被营造出来,而一种相对来说,透露着奢华之气的画面也被呈现于读者眼前。

作者并没有直接用一个“夜”字去扣题,而是通过典型的物象,以及对物象典型的刻画来从侧面将“夜”予以体现。

“香烬”与“漏声残”皆是夜已深的具体印证,而这一印证也充分将作者于深夜辗转不寐的形象刻画于纸上。

那么,当我们在读首句的时候,有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作者为什么那么晚了还没有入睡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后文中,也在此诗的背景中。

接下来的一句进一步体现了“夜”的特点:翦翦轻风阵阵寒;夜晚的风款款吹来,带着丝丝寒意。

因为是夜晚,所以风还是带着一些寒意的,而这种寒意又因为“翦翦”一词变得富有了亲切之意;所以在这样的描写之下,句中的“风”也自然显得唯美起来。

从内容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承句与首句之间的脉络衔接得十分紧密,它们一引领一呼应,刻画出了一个宁静却富有诗意的夜晚。

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流传今古的经典名句: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夜晚的春色太美了,它撩拨着人的情绪,让人无法安然入眠,回头看向窗外,只见花的影子在月光的照射下,悄悄爬上了阑干。

“恼人”在句中为撩人的意思,它将春色点活,付与“春色”朝气蓬勃的力量与妩媚多姿的神韵。

“春色恼人眠不得”直接回答了诗的前两句,很明了地解释了作者于深夜还未入眠的原因。不过,这其实只是表面的直接原因而已,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在于作者的变法决策被朝廷采纳,导致奉诏入京的他因为心情激动而难以入眠。

而作者将自己难以入眠的原因归结于“春色恼人”,不仅巧妙地增强了诗的趣味性,更是将春色的美好烘托出来。

那么春色的美好从何处可见呢?这句“月移花影上栏杆”就是最好的回答。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写,尾句却为我们打开了整个春的世界,让我们通过“月移花影”四个字,既看到了在月光照耀之下的千姿百态的花的姿态与容颜,又见证了花影随月光悄然扭转、与栏杆相映衬的那般美妙瞬间。

后二句自然流畅,且景美情甚,可谓赏心悦目、读之沉醉,不愧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句。

诗人目睹春色时的那种愉悦和即将见君的那种激动心情,全渗透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使得它成为一首难得的书写“人生得意”的佳构。

栏杆花影转随月,留与诗人作朗吟;一首读完,味留唇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