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5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精读批注.doc
2023-09-23 | 阅:  转:  |  分享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批注】标题“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是什么意思?“道德”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个词汇,但为什么作者说“私人的道德”?本篇与上一篇《差序格局》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是我们读完本篇至少应该明白的。



①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批注:这个内容作者在上一篇已经论述过,这里很好理解了,只需将其看作是作者的一个观点即可】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批注:不同在哪里?】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批注:比喻论证,团体格局像先有一个架子,用架子把人与人联系起来;而差序格局是先有一个个人,然后像人与人结成的一张网】“公民”的观念不能不先有个“国家”。这种结构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地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倚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批注: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断迁移,往往要面对危险的自然,所以必然要结成部落团体,多人一起行动更加安全】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地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批注:乡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守在土地上,每一户人家只需要依靠自己劳动就可以生存下去,自然也就无需结成团体】在他们,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后起和次要的,而且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需要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因之他们的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批注】本段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与西洋现代社会“团体格局”形成的不同原因。



②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批注:又亮明一个观点,在作者看来,道德观念是由社会格局决定的】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批注:解释道德观念的内涵以及内容,进一步强调其由社会格局决定】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批注】本段解释了道德观念的含义及内容,同时辨明道德观念与社会格局的关系,即社会格局决定道德观念。

【批注】以上①②两段为本文第一部分,是本文的总起部分,主要论述“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两种社会格局的不同以及给出道德观念的相关概念,并阐述道德观念被社会格局所决定。



③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批注:这是一个论点,不过这里一直提出一个“团体”的概念,我们就要问了,这个“团体”到底是什么】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不能具体地拿出一个有形体的东西来说这是团体。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依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批注:这里就是作者对“团体”的解释,我们姑且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谓的“团体”就是一种集体的共同认可的一种存在的意志】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批注:比喻论证,将“团体”比作全能的神,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团体”的概念,它显然是先于人的一种存在】【批注】本段解释了“团体格局”中“团体”的含义。



④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批注:此句又是一个观点,且看作者要如何论述】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批注:熟悉西方的基督教思想,此处就很好理解,同时作者在下文也将作出解释】【批注】本段论述理解西洋“团体格局”需要先理解西洋的宗教观念,并简单阐述了西洋的宗教观念。



⑤耶稣称神是父亲,是个和每一个人共同的父亲,他甚至当着众人的面否认了生育他的父母。为了要贯彻这“平等”,基督教的神话中,耶稣是童贞女所生的。【批注:就是圣母玛利亚】亲子间个别的和私人的联系在这里被否定了。【批注:不承认生父,这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显然是大逆不道的了】其实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而是有力的象征,象征着“公有”的团体,团体的代表——神,必须是无私的。每个“人子”,耶稣所象征的“团体构成分子”,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团体。——这样每个个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确立,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批注:作者解释了耶稣基督为何不承认生父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中“团体”的无私性】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在这基础上才发生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批注:尽管美国《独立宣言》是近代思想的产物,但是仍旧不能否认西方宗教思想在其中提供的“众生平等”的理论渊源】【批注】本段作者借基督教具体解释了西方的宗教观念。



⑥可是上帝是在冥冥之中,正象征团体无形的实在;但是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批注:“团体”是一个无形的,无法直接开口说话,总还需要人来代言】“代理者”Minister是团体格局的社会中一个基本的概念。执行上帝意志的牧师是Minister,执行团体权力的官吏也是Minister,都是“代理者”,而不是神或团体的本身。【批注“Minister”这个英文单词既有“牧师”的含义,又有“政府大臣,部长”的含义】这上帝和牧师、国家和政府的分别是不容混淆的。在基督教历史里,人们一度再度地要求直接和上帝交通,反抗“代理者”不能真正代理上帝的意旨。【批注:西方进入近代以来,曾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就是最显著的人们认为“教皇”这个代理者没有真正代表上帝的意旨,宗教改革有了后来的新教,他们声称任何人都可以不用通过教皇便可沟通上帝】同样的,实际上是相通的,也可以说是一贯的,美国《独立宣言》可以接下去说:“人类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组织政府,政府的适当力量,须由受治者的同意中产生出来;假如任何种政体有害于这些目标,人民即有改革或废除任何政体之权。这些真理,我们认为是不证自明的。”【批注:继续用美国《独立宣言》来举例,表明西方宗教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深刻】【批注】本段承接上段,继续论述“团体格局”中“代理者”这个概念是如何从宗教思想中发源的。



⑦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批注:“代理者”只是代理至高无上的那个“团体”,而非“团体”,所以就必须规定人与人(包括代理者)之间的权利】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批注】本段论述“团体格局”中权利,宪法等概念产生的原因,从中可见这些概念仍旧发源于宗教观念。

【批注】以上③-⑦为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着重阐明其道德体系来源于西洋社会的宗教观念。



⑧我说了不少关于“团体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话,目的是在陪衬出“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特点来。【批注:过渡句,承上启下,下面将展开对“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论述了】从它们的差别上看去,很多地方是刚刚相反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批注:同“团体格局”一样,作者先找到“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显然与“团体格局”不一样,“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立足点是自己,而非“团体”】【批注】本段过渡段,引出对“差序格局”道德体系的论述。



⑨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批注:“孝”指代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悌”指年幼者对年长者的尊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译: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译: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诚信?/君子应该亲近忠诚和讲信义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后文的论述里,似乎作者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大部分人有些不同)】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译:为人子弟应当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谨慎讲究信用,和大众相处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批注】本段直接引用《论语》中孔子语录,来说明我们的乡土社会中道德体系中首要要素的就是“孝悌忠信”等。



⑩在这里我得一提这比较复杂的观念“仁”。【批注:直到今天,对与孔子的“仁”的理解也千差万别,众说纷纭】依我以上所说的,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这种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批注:这里就是上一段所论述的观点了】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译: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却相信天命、赞许仁德】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批注:我们也不禁疑问,孝悌忠信已经是差序格局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道德要素,但为何孔子却还多次谈到“仁”这个概念,且看作者如何解答吧】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译: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译:孔子说:“我从未见过喜爱仁德的人……或许有这样的人,只是我没有见过罢了】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译: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批注】本段为论证强化补充段,引用《论语》中大量孔子语录提到“仁”这个被孔子不断提及的概念,从而引出后文作者对“仁”在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的理解方向。



?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他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译: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则会取得功绩,慈惠就能够使唤人】【批注】本段承接上段,继续阐述《论语》中孔子谈论“仁”的时候的矛盾与两难处境,自然引发我们思考为何会这样,引出作者下文的论述。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批注:这一句,就是对上面孔子产生两难处境原因的回答了】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的缺乏具体性,只有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批注:对比“团体格局”,因为我们乡土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没有一个超越一切的形而上的超越的“团体”这样的道德要素,所以,孔子便用了“仁”来刻画这个形而上的超越的道德要素】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批注】本段解释了孔子论“仁”时的两难处境的原因,即我们社会是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孔子却又想找到一个“团体格局”中才有的超越性的道德要素概念,故他两难了,只得在解释“仁”的时候回到具体的差序格局的道德要素“孝悌忠信”里。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批注: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忠”这个道德要素,难道“忠”不是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么】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批注:“忠”在《论语》中的含义也很复杂】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批注:此处作者将“主忠信”的“忠”解释为“由衷”,且不论他的理解我们是否认可,搁置一边,只需知道作者用这个“忠”在说明其含义的复杂性便可】【批注】本段论述我们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不存在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译: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子。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您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含对于团体的“矢忠”。【批注:“矢忠”为发誓效忠的意思,令尹子文只是对自己的职务很忠诚,并没有宣誓效忠的意思】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译:君子做官,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人间的关系。【批注:古代只有忠君的思想,很少有忠国的思想,因为在古人看来,君主就代表国家】【批注】本段承接上一段,进一步解释差序格局道德体系中的“忠”并非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



?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孟子?尽心上》篇有: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译: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该怎么办?”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那么舜不去制止吗?”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去制止呢?皋陶抓人是有依据的。”“那么舜该怎么办?”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这是说舜做了皇帝,不能用对其他国民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父亲。孟子所回答的是这种冲突的理想解决法,他还是想两全,所以想出逃到海滨不受法律所及的地方去的办法。他这样回答是可以的,因为所问的也并非事实问题。【批注:瞽瞍是舜的父亲,舜作为天子,假如他的父亲杀了人,在孟子看来,舜最好的方式就是带着父亲逃到法外之地,这在今天显然是不被认可的,但是在儒家看来,或者在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道德体系看来,就是最好的方式,这也就如作者所言,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另一个地方,孟子所遇到的问题,却更表现了道德标准的缺乏普遍性了。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的回答是:“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译:万章问道:“象每天把杀掉舜当作一件大事,舜做了天子后却只是流放他,为什么?”孟子说:“其实舜是封象为诸侯,有人却说是流放。”万章说:“象是极为不仁的,却封为有庳国的侯。有庳国的人难道有罪吗?仁人就是这样做事吗?对别人,就讨伐他,对弟弟,就封赏他?”孟子说:“本人做了天子,弟弟却是个老百姓,可以说是亲近他喜爱他吗?”】【批注:这里作者“断章”了,《孟子》原文中还有一些对话的内容被作者省略了,不过大体意思到没有改变。这里是说:舜身为天子,尽管他的弟弟象先前老是想杀他,但他还是把他的弟弟封为了诸侯,这是因为舜首先要尽到作为一个个哥哥的的道德,那就是对弟弟的关爱和亲近】【批注】本段直接引用《孟子》中的两段话,来论述乡土社会差序格局道德体系中,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就如舜是君王,当私人道德与公共政治冲突时,必须先做到考虑私人的道德,即父亲杀了人也需孝顺父亲带父亲逃跑,弟弟要杀自己也需爱护弟弟封他为诸侯。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批注】本段是对以上内容的一个概括了。同时也说明了在差序格局中,无需像“团体”那样的超越性的道德观念,只需要借助人伦这套道德观念要素便足够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批注:一针见血,指出了差序格局中道德的特点】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批注:这在今天的法理社会中,显然会认为这个人自相矛盾,甚至认为他搞诡辩】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批注:俗语中也有“看人下菜碟”,其实我们乡土社会中这样的现象太普遍了】【批注】本段承接上一段,继续解释差序格局中道德具有伸缩性的特点。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译: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扰乱天下】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批注:在孟子看来,墨子搞“兼爱”,普遍平等的爱天下的一切人事物,这显然违背了孟子儒家的人伦,对父母的爱怎么可能和对动物的爱一样呢,所以墨子也就成了孟子笔下的无父无君不忠不孝之人了】【批注】最后一段借用孟子的话继续表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对待道德观念的不同认识,也就佐证了前文所提出的:社会格局决定道德观念。

【批注】以上⑧-?段为本文第三部分,主要借用对儒家思想理论的分析论述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



字词积累

无稽之谈 混淆 敝屣



佳句摘抄

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内容概括

本文是《乡土中国》的第五篇。在本文中,作者在上篇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概念和理论下,讨论了道德体系和观念的问题。作者认为,道德体系和观念由社会格局决定,不同的社会格局有不同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观念。因此,本文在论述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开篇先提出这一观点,下面则分别论述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的道德观念的不同,在论述西洋团体格局的道德观念时,作者认为与西洋宗教思想不可分割,故从宗教思想入手分析,在论述中国差序格局的道德观念时,作者则大量引用我国乡土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语录来论证。

关注“新课标读书会”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精品资料









1







献花(0)
+1
(本文系昵称5190171...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