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鲜于璜碑》撰、书、刻

 伟天英 2023-09-23

本文通过对《鲜于璜碑》分析,来探讨其碑阳与碑阴是否同一人所撰?碑阳存在哪些差错,碑阴怎样纠正碑阳差错,为什么保留碑阳?碑阳与碑阴是否同一人所书?然后从章法、结构、笔画探讨《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特色。并且与其同时代、风格相近的《张迁碑》进行比较。最后,对于《鲜于璜碑》的镌刻情况,作出分析和评价。在肯定其保留了书写者的特色之外,也指出其漏刻笔画,结尾部分刻得粗糙等问题。

《鲜于璜碑》,全称《雁门太守鲜于璜碑》,1973年5月在天津武清县高村乡出土。碑高242厘米,宽81-83厘米,厚12厘米,上锐下方,呈“圭”形,碑首下有穿,碑额阳刻篆书“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两行10个字,篆额左右分别阴刻青龙、白虎画像。碑阳16行,每行35字,有界格;碑阴上有朱雀,15行,每行25字,有界格而不明显,共计827字。[1]该碑保存完整,有很高艺术价值。

一.《鲜于璜碑》碑文撰写

《鲜于璜碑》墓座北朝南,宽约20余米,其墓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构成,有一定规模。其碑7尺有余,在当时可谓不小(见下表)。另外,此为已故雁门太守之墓,碑述其生平事迹。东汉碑文化盛行,人们对碑文内容和形式都会高度关注。由于离这段历史时间较近,人们对于墓主生平所涉及的重大事件不会陌生。因此,修墓立碑者对碑文都会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尽管碑文多有谀词,但是基本事实不敢随意歪曲或篡改。

从墓室考证情况来看,该墓是经过重建和扩建的。从碑文所载内容来看,墓主80岁去世,此次重建和扩建是在40年后,由其孙辈来完成。无疑初建是由其父辈完成。此碑是重建和扩建时所立,由于时间久远,其孙辈对于墓主生平事迹有些模糊不清,因此碑阳撰文存在多处差错。碑阳刻完后,立碑者才发现,于是再撰文,对碑阳错处一一作出纠正,并且补充了一些内容。按照汉碑习惯,碑阴通常是写捐资者姓名、出资多少等内容。该碑原来也极可能是这样,因为碑阳已经有序有铭,体例完整。但为了纠正碑阳之错,不得不将碑阴改成了又一篇铭文,这是与其它汉碑所不同的地方。可以肯定,其碑阳碑阴不是一次完成的,前后估计有一段时间停顿,但不会太长。

(一)碑阳与碑阴是否同一人所撰?

现有人认为碑阳与碑阴之文不是同一人所撰,如《汉碑全集》主编徐玉立在“汉碑说略”一文说:“《鲜于璜碑》,还有几处奇特的地方。一是碑文不是一人所撰,二是碑阴碑阳尽刻鲜于一家的故实,不书门生故吏,而且碑文一颂再颂等都是在汉碑中仅见的。”[2]

碑阳与碑阴撰文是否同一人,这是比较难以判断的事情。因为汉代墓碑撰者都不落款,仅凭文章写法很难说明是否同一人所为。但是在行文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1.称谓。在《鲜于璜碑》中,碑阳与碑阴对于皇帝的称谓不同,碑阳称皇帝为圣上,而碑阴2处称皇帝为皇上。从这一细小处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略有差别,皇上是一般民众的称呼,而圣上则是带有崇敬的意味,官员居多。一般来说,如果碑阳与碑阴为一人所撰,行文不可能出现两种称谓。

2.用词。“唯”与“惟”在古汉语里,表达只有、虽然、由于、句首语气词时,是可以通用的。[3] 从《鲜于璜碑》可以看到,其碑阳用“惟”,而碑阴则用“唯”。在汉碑里,两者并用极少。另外将“唯”字作为发语词的更少。如《石门颂》、《礼器碑》《张迁碑》发语词均用“惟”。

3.写法。墓志专业和非专业写法是有区别的。专业写法记事很注重记载时间,而后者则不然。碑阳虽然多有差错,但时间记载很清楚。而碑阴没有一件事是有年份的。另外墓志写法有固定的格式,而碑阴常打破古碑记事格式,如为说明碑阳世系遗漏,就在重排世系中特别插语,说明为什么遗漏,由此而见,碑阴很可能是一般文字写手,而碑阳是真正的墓志写手。

(二)《鲜于璜碑》碑阳存在哪些差错?

关于鲜于璜,史书上没有记载,关于《鲜于璜碑》碑阳存在的多处差错,我们只能将碑阳与碑阴的文字进行对照来发现,这些差错是哪些?

1.在碑阴,讲述了从胶东君到鲜于璜,祖籍共六代人,而碑阳是五代人,其中漏了的是鲜于璜的祖父鲜于式,其任督邮,因此碑阴特别注明,“故督邮早逝,督邮子讳雄”,即鲜于璜之父。

2.碑阳讲鲜于璜“意乎不造,早世而终”。在碑阴,讲述了鲜于璜“年逾九九,永归幽庐。”即80多岁去世,而非碑阳所说的早逝。

3.在碑阴,讲述了鲜于璜曾祖父是灌谒者,而非碑阳所说谒者。在汉代,灌谒者和谒者是有区别的,《后汉书》记载:“初为灌谒者,满岁为给事谒者。”[4]

4.鲜于璜任雁门太守时间有误。碑阳:“永初元年,拜雁门大守”。碑阴“到官视事,七年有馀。民殷和睦, 朝无顾忧。勋绩著闻,百辽咏虞。以病去官,廿有馀。年逾九九,永归幽庐。”碑阳:“意乎不造,早世而终。以延光四年,六月壬戌,卒于家”。如果鲜于璜在延光四年(125年)去世,照此推算,鲜于璜任雁门太守应在公元98—105年,即永元10年到元兴初年,而不是永初元年。去世时间与任职时间显然有矛盾。

5.碑阳称鲜于璜祖上为胶东相,在碑阴未写其职务,而其他人与碑阳一样都写上职务。胶东君为何未写职务?胶东在当时是一个侯国,在这样一个侯国为相,地位是很高的,按理会写上的。因为其他人都写上长史、从事、督邮等职务,为什么这么显赫的职务反倒不写,难道也在纠错之列?

(三)《鲜于璜碑》碑阴补充哪些方面?

《鲜于璜碑》碑阴不仅纠正碑阳的差错,而且补充许多重要的内容:

1.在碑阴,有一段写单于反叛一事,在《后汉书》有记载:“永初三年,南单于檀反畔(叛),使夔率鲜卑及诸郡兵屯雁门,与车骑将军何熙共击之。”[5] 这段时间,鲜于璜正在任雁门太守,雁门是征服单于大军集结的地方,此次行动主要指挥者是耿夔和车骑将军何熙,碑阴称“遂登汉室,出司边方,单于怖畏,四夷稽颡”。作者补上这一笔,写法很有分寸。

2.碑阴里两次提到皇上,一次在鲜于璜任雁门太守时,一次在鲜于璜去世后。对于碑文中提到皇上,应该说是不会虚构的,对于墓主来说,皇上垂青,至上荣耀,是必须补上的一笔。

3.汉代提倡孝道,在为亡者树碑立传时,孝行是不可或缺的一笔。墓主本以孝入仕,碑阳写其孝行文字不多,因此在碑阴里补上。即其父去世,其“弃官奉丧。 辟踊哭泣,见星而行。子无随殁,圣人折中。五五之月,令丞解丧。”

4.碑阴里写上了其任职年限、离职原因,以及寿辰,还包括其三个儿子的姓名,所任官职。汉碑里写其子的情况很少见,因为此碑在墓主去世40年后由孙辈所立,因此才会写上父辈。

综上所述,碑阴既是在纠正,又是在补充。《鲜于璜碑》修墓立碑者很清楚,这些差错至关重要,如不一一纠正的话,就会被人诟病。从纠正的情况可以看出,非常仔细、审慎,表述准确,措词恰当。既纠正碑阳差错,又不直接明说。

(四)《鲜于璜碑》为何保留有差错的碑阳?

既然碑阳有那么许多差错,为何不推倒重来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汉碑都会在末尾写上“採佳石、树灵碑、镌茂伐”之类的文字,说明碑石来自不易。其制碑石材要求极高,既要坚硬,质地又要细腻,不可有纹路。前面已经说过《鲜于璜碑》高7尺有余,可谓巨碑,从开采到制成墓碑,所化人力、财力十分可观,立碑之费,史籍无载。遍检文献,仅见于《隶释》中。洪适云:“《灵台碑阴》会计作碑之费二十千二百尔。武绥宗使石工孟季为其兄造阙为钱乃十五万,孙宗作师子亦四万,则一阙之费比碑十倍”。[6] 据吕思勉先生推算,“汉文帝以百金为中人十家之产,汉世黄金一斤值钱万,则中人一家之产,为钱十万。” [7]。从《鲜于璜碑》情况来看,其费用似乎不在其下。另外原因就是书法,即碑阳书法技艺精湛,不愿磨平再刻。

二.《鲜于璜碑》碑文书写

《鲜于璜碑》碑阳与碑阴是否同一人所书?学界有不同说法。《鲜于璜碑》一书主编侯学书认为“《鲜于璜碑》含蓄沉着过于《张迁碑》,而姿肆灵动逊于《张迁碑》。碑阴的书法,整体章法文字排列大小不一,结字亦不甚工整,与《二爨》近似,与碑阳非出一人之手”。[8]在邹宗绪主编《汉鲜于璜碑》一书的简介里说“《鲜于璜碑》碑阳与碑阴虽出于一人,但碑阴变化、气度更大,风格也更具特色”。[9]

汉碑碑阳与碑阴非一人所书的例子并非没有,如《泰山都尉孔宙碑》,其碑阳与碑阴特征明显,故判定非一人所书,无很大异议。而《鲜于璜碑》碑阳与碑阴风格、用笔相近,这判断起来就比较困难,但并非无迹可寻。

一个书家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字体,但在短时间里就一种书体来说,写法、用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两者存在着许多差异,并在处理一些问题所持原则不同的话,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其两件作品不是一人所为。现对《鲜于璜碑》碑阳与碑阴作一比较。

结构不同。碑阳与碑阴同一字写法两样。如“上”“室”“雁”“丧”等字。碑阴多处写到“至”字偏旁,无一例与碑阳相同。

碑阳与碑阴同一字的偏旁写法明显两样。比如:忄氵辶阝等。碑阳与碑阴同一字的点画写法完全两样。

3.碑阳不时地会流露出错位式的大篆写法,而碑阴常常出现汉印的写法,如可、宿、雁等字。(见图)

4.笔法不同。同写一个“卒”字,碑阳书家用隶书笔法,而碑阴书家用篆书笔法。如貝字下两点,区别最明显。全文都是如此。(见图)

5.碑阴书家对相同偏旁的字,注意变换写法,如“歍歑欷歔” 4个字中,欠字偏旁的写法都不一样(见图)。而碑阳书家则不是这样。这反映出两者之间在创作理念上的差异。

一个书家可以擅长几种书体,但在一种书体内,同时并行两种写法,似乎难以做到。另外对一些字的处理原则和方法,最能说明两者的区别,这是书家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还有创作理念不同,这非一时所不能改变的,也是两者之间的分水岭。

三.《鲜于璜碑》书法艺术特色

《鲜于璜碑》的书写特色既有同时代的特点,又独辟蹊径。有许多字的结构和写法,在其同时代的《乙瑛碑》《礼器碑》《华山碑》《衡方碑》里都能看到。但是《鲜于璜碑》又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在章法、结构和笔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章法。《鲜于璜碑》如其他汉碑一样,横成列、竖成行,字迹排列整齐。但其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就是在横向排列时,是靠上对齐,这样安排,使偏长的字形可以向下延伸。其另外一个特点是居左展右,许多字表现为左缩右展,且使字的左面和上面两面对齐。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位对于书碑非常娴熟的书家。

在下文中会说到随字赋形的特点。随字赋形不仅在字的结构上发生变化,而且在整个篇章布局上产生影响,由于上述的排列,各种字的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就形成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形态,给人错落有致、此起彼伏的印象。通常碑文给人一种肃穆、沉郁的感觉,而《鲜于璜碑》这种排列会带来些许活泼。

《鲜于璜碑》不仅在一个字里注意方笔、圆笔的混合运用,而且在整个碑文里注意方圆相兼。如碑阳,从“其颂曰”至“已酉造”,103个字全是圆笔。这样书写,使人感觉到书法方圆用笔的魅力,更具有观赏意味。通常有一些书家,一幅作品,通篇用笔或圆或方,甚至笔画也是一种写法,而《鲜于璜碑》则完全不是这样。其追求的是多样性。这就是普通书家与杰出书家的区别。从《鲜于璜碑》里可以看到,其谋篇布局匠心独具,已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结构。《鲜于璜碑》从总体上来看,结字宽扁丰厚,法度严谨,外紧内松,拙中寓巧。其还从篆书中吸取了多种成分,在不经意中表现出来。

错落有致。大篆的书写是随体而置,生动多姿,字形经常变化,非常灵活,比如“殷”字,左边部分提上,右边部分搁下。又如“武”字的戈部提上,“止”部置下。这样做,都不影响识读。《鲜于璜碑》继承了这一特点,如清、煇等字的书写(见图),将清、煇字左边偏旁及凶字右边部分提高,产生与众不同的样子,使端庄的隶书出现奇特的结体,产生出篆书中那种左低右高或者左高右低的错落之美,增加了奇逸生动之趣。

斜正相生。我们可以看到篆书中往往有两个部分组成的字,会一个部分写成正的,另一部分写成斜的,使人感到斜正相生,欹侧生趣。这一特点在《鲜于璜碑》中也时有出现,如师、治、府等字(见图)。这样写法使整个字形显得活泼而不呆板,且饶有趣味。

字形别趣。隶书一般来说结字宽扁敦厚,与篆书欣长飘展不同。但是汉字中也有不少瘦长字形,《鲜于璜碑》一反隶书宽矮的形态。做到随字赋形,如屡、庐等字,都是如此。还有将有上下两部分组成的字,有意将下部分缩小,给人以重压之感,如擘、誉等。

比例悬殊。《鲜于璜碑》从结构上来看,有的字左侧狭、右侧宽,如泣、灌等,有的字上部和下部等量,如星、驾等(见图),给人有朴拙之感。这种写法在当时已经显现。如成都永寿元年(155年)画像石阙铭中的星、明等字就是如此写法。这种写法一直延续到东晋的《好大王碑》(414年)。

(三)笔法。笔法是最能反映书家的功力之处。杰出的书家不仅笔画质地厚实,取汉印之法,而且具有多样性。《鲜于璜碑》的笔法有时凝重,有时遒劲,有时姿肆,有时灵动。许多写法在碑阳与碑阴上是不同的。碑阳方圆结合,时圆时方,而碑阴大小不等,时粗时细,如九、哉、奈等字。正如赵伦先生所说:“碑阳严谨,可得法度;碑阴活泼,可得情趣”。[10]

《鲜于璜碑》碑阳左撇异常展开,如胶、服等字(见图),几乎凡是有此笔画都这样写,以示开张之势。《鲜于璜碑》还吸取了多种笔法,比如篆书笔法,由篆入隶。如宿、字等字(见图),用笔都是篆书写法,“子”字竹简味十足。

《鲜于璜碑》与其他汉碑不同的地方,是其左撇,更进一步说是在左撇收笔。通常汉隶左撇收笔是圆收、圆钩收、斜钩收,而《鲜于璜碑》多用方收,如功、烈、大、友等(见图),虽然其他的碑也有,但都是偶尔为之。《鲜于璜碑》是大量使用这技法,开张而浑厚,这无疑加深了人们对其用笔的印象,称其为是方笔的代表作,这就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在碑阴,许多左撇,弯处变为直角,更有给人方整劲挺的感觉。

《鲜于璜碑》的捺笔呈多样化,几乎囊括了那时候的所有写法,既有圆起笔,又有方起笔,既有平展捺出,如高空风卷残云,又有先沉后仰,如清泉下泻而溅起,笔力雄健。如化、无、上、迁等字(见图),非高手无以成书。《鲜于璜碑》有时侯会连续出现多个字都用下沉而上挑的捺笔。如,“意乎不造,早世而终。以延光四年……”句中,“造”至“延”7个字的捺笔,连续用此笔法,似乎书家在有意表现一种趣味或意念。

四.《鲜于璜碑》与《张迁碑》比较

《张迁碑》晚《鲜于璜碑》21年,如果同为书家,从时间上来说,几乎是晚一代。《张迁碑》与《鲜于璜碑》虽说风格比较相近,但是还是有一些差别。如果拿同一字来比较,更容易发现这一特点。如帝、高、其、迁等字(见图),从结构上来看,《张迁碑》比《鲜于璜碑》更朴拙,而笔法《鲜于璜碑》比《张迁碑》更老道。

现在有的书家说,碑阴书法水平超过碑阳,其实不然。在古代碑阳与碑阴在立碑者心目中的分量是不同的。显然前者是重于后者。立碑者不会选一个差一些的来书写碑阳,而选一个好一点的来书写碑阴。如果是同一书家,碑阳也是书家倾力所为,《鲜于璜碑》也是这样。因此碑阳整齐、严谨、凝重,而碑阴由于没有碑阳那么重要,因此,书家写得轻松、活泼,有些任意发挥。

五.《鲜于璜碑》碑文镌刻

碑书的艺术水平,不仅涉及到书者的书写水平,而且涉及到刻者的刻石水平,《鲜于璜碑》从总体上来说,刻石保留了书者的书写风貌,尤其是碑阳。但也存在漏刻笔画、刻得粗糙的情况,陆明君在其《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一书中说道:“刻工漏刻笔画,在碑志中是经常出现的,因为多数碑志不是按字的笔顺刻就的,是区分笔画置向,将同一类置向的笔画刻毕后,再刻另一类置向的笔画。在镌刻过程中,有时石沫将书丹掩盖或不小心拭去了字迹,没有文化的刻工也就无法判断有无笔画。再者事急粗疏,而不检核,遗漏未刻的笔画得不到补救,则永远留存了下来”。[11]

《鲜于璜碑》漏刻笔画的情况比较突出,这样一是书写特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狂、尉、余、惜等字(见图)。狂狡这一词的“狂”字,右边的王字中间少一竖。痛惜的“惜”字,右边的“昔”字,上面部分少两竖,下面部分少两横。这些字都是常用字,如果刻工有一定文化程度、稍加注意是不会漏刻。

二是造成今人的误解。在雒啓坤主编的《中华书法大字典(隶)》[12]和沈鹏主编的《中国隶书大字典》[13]里均将未刻全的“惜”字,认定为“怒”字。而在高文所著《汉碑集释》里则为“惜”字。[14]那么“痛”字后面是“怒”还是“惜”字呢?在《汉书》、《后汉书》里,皇帝对下属过世哀悼之词,多用“痛惜”,而无“痛怒”。“痛怒”一词在此也说不通。

沙孟海先生是较早关注写、刻问题的,20多年前就指出:“碑版文字,一般先写后刻。历代论书者都未将写与刻分别对待。我们认为写手有优劣,刻手也有优劣。……北魏、北齐造像最多,其中一部分乱写乱凿,字迹拙劣,我们不能一律认为佳作。不过这些字迹多有天趣,可以取法,那是另一回事。这里我们要指出一件事:我们学习书法必须注意刻手优劣问题。”[15]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汉代。碑刻粗糙其表现为,变曲为直,细端不显,笔触全无。《鲜于璜碑》碑阴从“君三子”至最后就是如此,粗直笔画,尽失原貌。不可否认,《鲜于璜碑》大部分是刻得好的,漏刻和刻得粗糙仅占一小部分,瑕不掩玉,该碑仍不失为汉代名碑。

注释:

[1]《考古学报》,1982年第三期,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撰“武清东汉鲜于璜墓”,第351-366页。

[2] 徐玉立主编《汉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第一版,第13页。

[3] 王力、岑麒祥、林焘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7月第四版,第396页。

[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志第二十五,百官二。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8月第一版,第1023页。

[5]〔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卷十九,耿弇列传第九。中华书局出版,2007年8月第一版,第215页。

[6]〔宋〕洪适撰《隶释·隶续》卷13,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11月第一版,第414页。

[7] 吕思勉著《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476页。

[8] 侯学书主编《鲜于璜碑》,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第一版,第1页。

[9] 邹宗绪主编《汉鲜于璜碑》,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第一版,第1页。

[10] 赵伦撰“《鲜于璜碑》: 古朴雄健 浑厚凝重”。登载《书法报》2015年5月19 日第19期。

[11] 陆明君著《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一版,第238页。

[12] 雒啓坤主编《中华书法大字典(隶)》,长征出版社出版,第248页。

[13] 沈鹏主编《中国隶书大字典》,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6月第一版,第248页。

[14] 高文著《汉碑集释》,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11月第二版,第285页。

[15] 沙孟海著《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一版,第551—552页。

浅谈《鲜于璜碑》撰、书、刻
浅谈《鲜于璜碑》撰、书、刻
浅谈《鲜于璜碑》撰、书、刻
浅谈《鲜于璜碑》撰、书、刻
浅谈《鲜于璜碑》撰、书、刻
浅谈《鲜于璜碑》撰、书、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