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学敏 | 五龙村简史(上)

 二高园地 2023-09-23 发布于河南



红色五龙写传奇
山青水秀谱新曲


刘学敏

 

五龙村位于寇店镇政府以南6公里处,万安山北麓。东面与大口镇张村相邻,西面与水泉相连,南与伊川县吕店乡隔山相望,北面与朱窑村相连。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五龙村曾作为红色堡垒,培养了一大批共产党人,为抗战、为民族独立而流血牺牲。五龙村紧邻大谷关,群山绵延,山青水秀,古树参天,民间传说,令人神往。

五龙村因五龙峡而得名,详见后文景观传说五龙峡部分。今对五龙村基本情况简介如下。

一、依山就势聚族居

五龙行政村辖6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总计有465户,2061口人左右。其中马窑村93户386人姬家窑村107户443口人王窑村73户384口人高窑村76户356口人石楼沟村66户248口人山窑村50户180口人。

五龙村共有15个姓氏,详见表一。姓氏家谱,祥见表二。

五龙村居于山区,交通不便,历史上因战乱不断,迁此居住成为人们理想的选择,因此,五龙村均属外迁姓其中马姓由朱窑及贾庄坡迁此;李姓由大口乡肖村迁此;郭姓由郭岭村迁此;孙姓由孙家窑此;姬姓不详郝姓不祥王姓由高龙村迁此;毛姓由李村乡毛村迁此;闫姓由汝州迁此;高姓由东朱村迁此;朱姓由东朱村迁此;武姓由李村乡武屯迁此;张姓由大口乡经周村迁此。

马窑村的来历:早在三百多年前,寇店村有弟兄二人马国斌、马国栋。由于生活困难,在寇店村实在生活不下去了,就搬到了该村居住。首先,自己开荒种地,解决吃饭问题。可是,住房也是当务之急。在过去根本谈不上盖房,因为身无分文。所以,依山就势,自己动手,打了几孔窑洞来遮风避雨。由于弟兄二人姓马,所以,该村就起名叫“马窑”。

王窑村的来历:传说很早以前,王姓的一家人从高龙村搬迁过来,他们一家人没有地方居住,就自己动手用撅头挖窑洞在此住了下来。此后,一家人在窑洞周围的山坡上开垦了很多荒地,并且勤劳耕作,年年收成很好。后来,姓李的、姓武的、姓马的、姓闫的、姓孙的几户人家也慕名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因姓王的最早搬迁与此地,再加上村民们都居住在窑洞里,所以,这个村庄就叫“王窑村”。

五龙村占地10.6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235,村庄面积210亩耕地面积1856亩。

因五龙村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有沟壑,有河流,有山脉。

沟壑:五龙村属于浅山区,沟壑较多,较大的沟有鸡沟、山神庙沟、马窑南沟、石楼沟,这些统称五龙沟。

河流:五龙村东边为五龙峡(河),西边为姬家窑河,两条河流在五龙相汇,统称沙河。

山脉:五龙村境内的山脉属于万安山的余脉,其较大且叫得出名的山脉有:歪嘴山(也叫螺丝山)、石寨山、牛蛋山、母猪岭等。

二、红色五龙写传奇

五龙村位于原偃师县西南端的万安山北麓,与伊川县交界。这里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是著名的红色堡垒。

五龙高窑村高文彬、高诚祥同志,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分别于1937年2月和1937年5月加入中共党组织。高文彬、高诚祥同志当时在村中秘密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斗争中。他们在五龙村发展了第一批党员,有马怀珍、郝聚更、马德朝、马同太等。

1938年5月马怀珍同志在五龙村秘密建立了第一个红色党支部。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以马怀珍、马西明、李纲(大口乡肖村人,在五龙村教书)等三人冒着生命危险,夜晚在五龙庙后墙上书写大幅宣传标语“青天白日满地红,共产主义是桥粱,硬扎扎过桥”。他们的行动使群众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曙光,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

1938年12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参加了党中央关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建设》会议后,到豫西地区开展敌后工作。时任中共豫西地下党地委书记兼偃师地下党县委书记的陈耳东同志,受豫西地区党组织的委托,于1939年初来到五龙村,以消费合作社的名义,秘密组织举办了第一次党员培训班,参加学员50余人,地点就在马窑村马怀珍家的窑洞中。学习的内容是“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党的建设”“游击战术”“统一战线”等。此次培训班,为洛阳、偃师、伊川等地的党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党员培训班在马窑村马怀珍家的窑洞中召开时,由于走露风声,一群伪军疯狂地向五龙村反扑。当时,执勤的同志得知消息后,立即把情况报告给陈耳东同志,当即决定将会议地点转移到小马窑村的窑洞内。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与伪军展开斗争,会议做了周密的安排。会议结束后,与会的同志从小马窑迅速翻过鸡叨山到大口山张村分头撤离。通过开展党员培训,发展了孙经云、马根有、高文保、高天爵、孙锁柱、马西明、马玉锁、马怀森、马玉顺、高陈仓等多名新党员,由当初的5名党员,发展到十几人,五龙村的党支部迅速建立并壮大起来。

1944年冬,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皮定均同志曾多次亲临五龙村指导抗日救亡运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党员人数不断增加,群众觉悟空前提高,在党员同志的带领下,多次袭击日寇在该地区的据点,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极大的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抗日的烽火迅速蔓延,很快燃遍了整个万安山区。1944年11月,以马怀珍、高诚祥为首,在刘石窑村成立了地方武装组织——偃伊边区抗日自卫队,队员80余人。骨干成员有马根有、孙经云、马玉锁等30多人组成。

1945年5月,五龙、水泉、刘石窑成立了偃洛边区抗日区政府,区长马怀珍。8月,区政府改编为洛阳县独立团第七连,马怀珍任连长(以后随皮部南下,仍任连长)。

在皮定均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的领导下,新成立的地方武装和地方政权,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并同当地的“姬家窑姬毛堂”“孙窑村孙家禄”“李村毛周帮”等几支反共武装开展了殊死的斗争,取得了多次胜利。

1945年秋,马怀珍、马玉锁、马玉顺等人随皮定均部队南下,马怀珍任皮旅连长。马玉顺同志在随皮旅南下战斗中,不幸身负重伤,被敌人俘虏后活埋。解放后部队追认马玉顺同志为革命烈士。

在皮定均部队南下时,高诚祥同志被留到后方。他一方面对敌开展斗争,支援前线,另一方面保护南下人员的家属和南下掉队回来的人员。解放后高诚祥任府店乡第一任党委书记,1986年10月被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颁发“革命老红军”证书。

五龙村红色根据地的建立,极大的鼓舞了群众的共产主义信念,从而为抗日救亡及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五龙村解放前参加革命人员,详见表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龙人继承先辈们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详见表四。

三、薪火相传赖后生

由于马怀珍同志是最早接触马克思思想的,1937年,由他回村发展成立了党支部。

在解放初期,成立了五龙乡,由马同太同志担任第一任主席,马洛业同志担任第一任乡长。在1954年又有高天贵同志接任主席,李爱英同志接任乡长。至1958年改名为村支书和村主任,由马元升任村支书,马西有任村主任。

目前五龙村有6个党小组,党员人数75人。

解放后五龙村历任村支书、村主任,详见表五。

表五  解放后五龙村历任村支书、村主任一览表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五龙村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儿女,有:

马怀珍,解放后担任偃师县第六区长,1968年-1982年为县林业局长

孙式谷,又名孙一中,1938年入党,解放后任中央军委政治部任副主任,后到国家劳动局,直至离休。

烈士:马玉顺,1946年参加八路军,在南下战斗中牺牲。

高文卓,1948年—1955年,任偃师县六区文教助理

孙遂申,原武汉军区装甲兵仓库副政委。

张贵森,安徽省蚌埠市建管局书记。

马振江,原任三门峡市副市长兼公安局长。

孙遂中,1965年入伍,1973年退伍后任洛阳市百货大楼党支部书记,后任洛阳市审计局副局长。

李玉民,1983年调入洛阳市公安局任副局长。

李治民,1997年调入偃师市工会,任副主席。

孙章柱,196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学习,毕业后在西安市公路局工作,1980年任偃师市公路段段长。

孙兆贤,1962 年出生,现任河南省应急管理厅一级巡视员,省安委办副主任。

刘学敏根据相关史料编撰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