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年前 八一厂版《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员阵容强大 田华李炎师伟出演

 DJ雅清 2023-09-23 发布于重庆
打开记忆,重温经典。
别忘了每天的相约,咱们不见不散。
文丨DJ雅清 小静

1960年年底,曾参与创作《南征北战》等剧本的著名剧作家沈西蒙,接到了一项任务,那就是为“南京路上好八连”创作出一部话剧剧本。

沈西蒙为了写好这个剧本,搜集了大量素材,也到南京路上走访了许多战士,最终和漠雁及吕兴臣一起,完成了《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个剧本的创作。

但剧本最初并不叫《霓虹灯下的哨兵》,而是取名《南京路进行曲》。后来觉得不合适,又改为了《霓虹灯下遭遇战》。还是觉得不够妥当。直到剧本交给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演员们,在进行排演的过程中,才将剧名正式改为了《霓虹灯下的哨兵》。

为了确保演出成功,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组织了精兵强将,演员阵容无比强大,宫子丕扮演连长鲁大成、徐林格扮演指导员路华、廖有梁扮演新战士童阿男、袁岳扮演赵大大、马学士扮演陈喜、陶玉玲扮演春妮等。

该剧于1962年首演后,大获成功,在全国也引起了巨大轰动。该剧剧本于1963年发表在了《剧本》杂志的第二期,于是全国无数剧团纷纷移植和改编,一时掀起了“演《霓虹灯下的哨兵》,学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热潮。

这一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也在继成功排演了话剧《哥俩好》之后,又组织起人马,开始排演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演员阵容绝对不输前线话剧团的配置,几乎全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明星。

比如由于纯绵、李久芳分饰路华AB角、杨成轩、刘教级和王润身则出演鲁大成ABC角、王毅(节目单上名字错印成王乙)、张勇手出演童阿男、李炎、朱启、王志刚出演赵大大、张良、赵汝平出演陈喜、刘磊、刘江出演老班长、师伟、安琪出演林媛媛、曲云出演童妈妈、袁霞出演阿香,而前不久刚刚入选“22大明星”行列的田华,则出演了春妮一角。此外,张帆、白钢、邢吉田等演员也都出现在了演出的行列。

这出话剧不仅演出团队空前强大,而且在舞美设计、灯光布置等方面也都别出新意,因此在北京演出后,同样引起巨大反响。有很多影迷,都专程从全国各地赶到北京,来近距离欣赏那些在大银幕上熠熠闪光的大明星们的风采。

据当年观看过这场话剧的影迷回忆,当年在八一厂演员们演出的版本中,李炎扮演的赵大大最为出彩。

李炎在1962年上映的电影《东进序曲》 中,因成功塑造了黄秉光一角,而声名鹊起。他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沉稳大气,从容的气度、强大的气场、平稳深厚的台词功底,都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

然而《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赵大大,在人物身份和性格等方面,都与《东进序曲》中的黄秉光有着较大区别。黄秉光是新四军挺进纵队的政治部主任,拥有运筹帷幄、从容镇定的大将之风。而赵大大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革命战士,他性格耿直,是个典型的直肠子和“炮筒子”,有话就说,有意见就提,而且爱憎分明,对战友肝胆相照,但对一些小资情调却深恶痛绝。

以李炎的气质和戏路,他显然更加适合扮演一些高级将领的角色。然而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他却勇敢地挑战了自己,大胆地尝试了一个全新角色的塑造。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很多习惯,最终在舞台上生动地诠释了赵大大的性格,突出了赵大大憨厚、淳朴、善良的一面。令人印象深刻。

而田华虽然是该剧中名气最大的演员,但她显然并不属于气质甜美的类型。和陶玉玲相比,她在外形上并不占优势。所以扮演春妮这个角色,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是田华却“迎难而上”,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还是凭借真挚的情感,演绎出了一位老区妇女和支前模范的朴实和贤惠。

另外于纯绵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高超演技,将一位善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员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刘教级这个演员,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他当时刚进八一厂不久,先是在《英雄坦克手》中出演了工兵排长,然后又在《哥俩好》中出演了张青山一角。这次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他挑起了大梁,较好地完成了对鲁大成这个角色的塑造工作。

还有王毅,虽然当时他已经30岁了,然而演起童阿男这个新战士形象来,却不在话下。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形象英俊,外形显小,另外在表演时的信念感特别强。

然而,有一位演员的表演,却遭到部分观众的批评,认为他表演时的状态“很紧张”,念台词时面部的肌肉也有些“僵硬”。

这位演员就是扮演陈喜的张良。

他1962年,因在电影《哥俩好》中完美呈现了陈大虎和陈二虎的形象,而荣获了第二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的荣誉。

可是这次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出演陈喜时,他却显得很不自信。

多年之后,张良本人也证实了这一点。

他认为在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中扮演陈喜,是一次失败的创作。

他分析出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他在之前的银幕上,曾成功塑造了《董存瑞》中的董存瑞、《战上海》中的小马、《哥俩好》中的大虎和二虎等角色,虽然人物性格各异,但其实都属于同一种类型,那就是“小战士”。

他从未有过出演排级以上干部的经历。

二是他和田华演夫妻,在心理上,没有产生“认同感”。

其实田华和张良,都是从沈阳军区前进话剧团进入八一厂的演员,他们是多年共事的老战友。但田华比张良大5岁,所以在生活中,张良也一直将田华看作一位“大姐”。却没想到,出演《霓虹灯下的哨兵》时,两人要演对手戏,张良没来由地感到有些“发怵”。

他说:“我不敢和田华配戏,她岁数比我大,演她的丈夫我很不自信。”

张良的这番话,讲出了所有演员都可能遇到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局限性”。

没有哪位演员,可以胜任任何角色。

而优秀的演员,其实都会不断突破和延展这种“局限性”。

比如张良,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毫不避讳地讲出自己的这次失败经历,更坦诚这次创作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反思。那就是演员不能满足现状,而是应该适应不同的角色,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这之后,张良真的在不断突破自己。比如在紧接着拍摄的《家庭问题》这部电影中,他就走出了自己擅长演“兵”的“舒适圈”,而是塑造了一位青年工人的形象。

后来张良改行做导演,也进行了不同题材、不同类型影片的尝试。既创作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梅花巾》,又执导了极具现实意义的《雅马哈鱼档》、《少年犯》等佳作。他不再重复自己,不断的创新,反而使自己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

后来,60年之后,有影迷朋友跟我谈起当年他去北京观看八一厂演员演出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时的情景,滔滔不绝,神采飞扬。由此可见这场演出给他留下的印象,有多么深刻。而对于喜欢八一厂演员的更多影迷来说,未能欣赏到他们所演绎的这出话剧,也是一种遗憾吧?那么,我们就通过几张珍贵的老照片,来一睹这些演员昔日的风采吧。

上图:于纯绵扮演指导员路华。而林媛媛的扮演者,各位认出是谁了吗?

上图:李炎扮演赵大大、袁霞扮演阿香。

上图:八一厂演员剧团的演员们,赴哈尔滨完成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巡演后,全体演职人员来到太阳岛进行游览,同时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大家从中看到了哪些演员的身影呢?

后来,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被上影厂搬上银幕,导演是八一厂的王苹,但演员却全部选用了南京前线话剧团的演出阵容。徐林格、宫子丕、廖有梁、陶玉玲、马学士、袁岳、刘鸿声、丁尼、姜曼璞等人的表演,也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