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181》世界近代前期其他民族的艺术风采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9-24 发布于上海

世界近代前期其他民族的艺术风采

公元15世纪中叶,日本、印度、贝宁和印加帝国的艺术,也以各自的风采而载入史册。15世纪时,日本美术已由佛教美术时代进入到世俗美术时代达200年以上;同时,室町和桃山两代的建筑艺术也有美誉。

公元16世纪,印度莫卧儿王朝是一个彻底否定伊斯兰教的国度;以此为契机,印度的中世美术也跨入了近世美术的时代。在非洲大陆,15世纪至16世纪的贝宁艺术达到了极盛时期。在南美西海岸和中部安第斯山一带,印加帝国的城市建筑也使悠久的印加文化别开生面。它们的艺术成就,与高度发展的欧亚各类艺术一样,释放出奇异多姿的时代光辉。

1.日本的绘画和建筑艺术

公元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20年代,是天皇统治下的室町时代(1338-1573年)和桃山时代(1573-1615年),绘画和建筑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

从公元13世纪一直到现代,是日本美术史上的世俗美术时代。公元15世纪,日本幕府尊崇中国的宋、元文化,华夏民族的禅宗文化对日本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适应禅宗需要的山水画成为绘画的主要潮流,涌现出不少著名的画家和优秀的作品。例如明兆的《柴门新月图》、天章周文的《瓢鲇图》、三阿弥的《观瀑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精品。14682月,著名画僧雪舟等扬等人随日本遣明船来到中国,游历了大明江山的南北胜地,饱览了一些宋、元名画和当时的名家之作,结识了著名画家李在等人,受到中国绘画思想和表现方法的启迪。回国后,雪舟精心创作水墨山水画,被称为"画圣",成为日本绘画史上的一代宗师,晚年,雪舟徒步旅行日本各地,创作的山水长卷,描绘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特别富于变化。现在的《长卷山水图》、《四季山水图》、《泼墨山水》等作品,代表着他的艺术成就。生于伊豆的狩野正信(1434-1530年)、狩野元信(1476-1559年)父子,创立了狩野派画风。他们的屏风画,以禅武并用、和汉一体的装饰手法博得了幕府的重视,从而成为御用画家,影响所及达数百年之久。到了桃山时代,狩野派更是人才济济,风格纷呈,长谷川派和海北友松派的障壁画都表现不俗。其中,狩野永德的《桧图屏风》、长谷川等伯的《松株图》、长谷川久藏的《樱图》都是传世杰作。室町时代以来,屏风画的日益发展为江户时代(1603-1867年)屏风画的高度发展和浮世绘的创世,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室町时代和桃山时代的建筑艺术,在庭园住宅、茶室和城廓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进入室町时代以后日本佛教出于禅宗的信仰,极为重视清淡雅静、富有自然情趣的庭园艺术,京都大德寺的大仙院和龙安寺的方丈石庭是同类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它们主要特点是山水草木听其自然;充分运用借景方法,将园外的所有景致尽收眼底,并入园中。在15世纪前后,又兴起了枯山曲水的追求,地面以白砂铺彻,形成了清新、洁净、概念化和象征化地表现审美趣味的风格。住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形式,但又体现着理性和感觉的追求,形成了一些富有民族性格的建筑样式。座落在京都的金阁和银阁,以其优雅的特色成为日本住宅建筑的典范。茶室建筑历来深受日本民族的重视,小小茶室被建成具有民间、庭园、宗教等多种建筑因素相结合的一种微型茅舍,体现着茶道文化所追求的静谧、和稳、回归自然的理念思维。城廓建筑是武士阶层、地方诸侯盘踞的城堡。这种建筑形式,建有瞭望哨、武器库、议事厅、书房、寝厅、游乐厅、庭园等众多的建筑单元,各具精巧玲珑的复杂穿插,显现出周密的设计思想和紧凑威武的外型,在这类建筑中,兵库县的姬路城、滋贺县的彦根城和名古屋的宫室最为著名。

2.印度的世俗美术

公元1526年,突厥、波斯和阿富汗骑兵攻占德里,建立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达200年之久。这是继1196年土耳其苏丹占领印度后的第二个伊斯兰时期。因此,伊斯兰美术在印度得到了发展。莫卧儿王朝建造了庞大的城廓,伊斯兰教寺院和伊斯兰陵墓,装饰这些建筑物的图案,细密画和工艺美术品,成为莫卧儿艺术的室贵遗产。

公元16世纪,莫卧儿王朝的第二代王胡玛俑(1530-1556年)、第三代王阿克巴(1556-1605年)和第四代王贾汉杰,都是绘画艺术的倡导者和鉴赏家。公元1549年,胡玛俑王邀请波斯的宫廷画家来到印度,开始了莫卧儿绘画的创作。波斯细密画的鲜明色彩和精致的勾线恰与印度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相得益彰,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莫卧儿样式的东方细密画艺术。他们在精细的羊皮纸上运用水彩技法作画,线条挺拔有力,色彩鲜丽明艳。画家们将伊朗细密画的透视法、远近法、阴影法与印度传统技法融会贯通,创作出精美的肖像和战争题材的作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铁木耳与胡玛俑游乐图,据传是最早的一件莫卧儿绘画,显现出伊朗绘画的华丽风格和莫卧儿艺术的写实主义精神。到了阿克巴时代,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又从伊朗和印度的折衷法中吸取了西洋画法,运用浓淡晕染的方法表现创作对象的实在感和生命感,画风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阿克巴传记》的插图里,我们可以领略到这种强烈的画风。贾汉杰王对于绘画艺术的热爱和倡导,又使阿克巴时代的自然主义倾向过渡到更加冷静地观察现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形成了一种优美与纤细相结合的精丽画风,这在花鸟和肖像画上都有出色的体现。

3.贝宁的青铜雕刻艺术

诺克文化(公元前700-公元400)是非洲艺术的源流之一。公元13世纪前后,繁衍在尼日利亚的伊费艺术已经相当发达,它的赤陶头像、青铜头像和青铜器皿是尼日利亚最著名的艺术品。贝宁城位于尼日利亚西南部的森林地带,在伊费古城的东南方向,两城相距240公里左右。

公元15世纪,贝宁城成为贝宁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有着青铜艺术的传统,因而成为非洲青铜雕刻艺术最发达的中心,青铜艺术的水平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罗马的雕刻作品相提并论。

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青铜雕刻已成为贝宁王国的宫廷艺术并达到了极盛时期,当时,全国优秀的匠师都被集中到宫廷之中,甚至封为贵族,所有的作品都归王室所有。在题材上,以颂扬国王的权力,塑造武士和盟友形象为主,具体表现为国王、王后、太子、达官、僧侣、贵族和随员等。《国王头像》和《母后头像》是杰出的代表作。在青铜装饰浮雕的背景上,艺术家将国王的丰功伟绩,战争、狩猎、出游、宫廷生活、外国人和动物等场景刻划得非常精致,人们从服装、头饰、挂珠等细节即可辩认出各种人物的社会身份来。当时,贝宁的青铜雕刻和浮雕,在铸造的技术上和雕刻的技巧上都超过了欧洲的水平,但在写实倾向和个性塑造上不如伊费艺术那般强烈。

4.印加帝国的建筑艺术

在南美洲西海岸和中部安第斯高原地区,古老的印加文化正在不断发展。公元1438年,巴库查提率领士兵沿着亚马逊河东进,占领了肥沃的乌鲁班巴盆地,然后又沿着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南下,攻占了卡哈马卡,狄华那科,直至爱马拉,把北起厄瓜多尔、南至阿根亭的印第安部落都置于印加帝国的统治之下,形成了长达4千公里的辽阔疆域。首都库斯科建在海拔900公尺以上的安第斯山上,建筑风格简练宏伟,结构精密,没有多余的装饰。建筑家们以其精确的计算,将多边形石材巧妙地拼接在一起,中间的接缝连刀片也插不进去。另一座山顶城市楚皮楚克,海拔在1500公尺以上,占地100英亩,在宫殿、堡垒和无数的住房中间,有层层的阶梯和街道相连,堡垒中储藏着大量的金银器皿。1532年,西班牙军队用阴谋手段消灭了印加帝国,使那里的建筑艺术和印加文明遭受了灭顶之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