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进藏北高原,谁是“盖世英雄”?

 寒韵的图书馆 2023-09-24

图片

进藏英雄先遣连,是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的著名英模集体。

这支担负重要历史使命的骑兵连队,翻越昆仑险阻,急进藏北高原,在高寒缺氧、断粮断盐的环境中,捕兽果腹、穴地为居,孤军坚守8个月,完成了进军阿里的重任,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盖世英雄”。

王震将军曾说:“解放新疆,部队最有名的是两个连,一个是北疆坚守伊吾的'钢铁二连’,一个是南疆的'进藏英雄先遣连’,先遣连的艰苦不亚于长征。”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是当年进藏先遣连里百里挑一选拔出来的精锐骑兵的故事。其中有个藏族小战士,名叫贡宝,他目睹了整个解放过程。

文 | 徐渡泸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天殉地殇”先遣连


“天殉地殇”,指的是先遣连所在部队的左齐将军用来描述先遣连进藏历程的四个字,充满悲壮。

1950年,解放军四路进军西藏,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出动最早。八一建军节这天,先遣连从于田普鲁村誓师出发,这支由7个民族、136名官兵组成的连队,成为第一支踏上雪域高原的人民军队。

王震司令员号召:登上昆仑山就是英雄!

此时,进藏主力二野18军,还在西康的甘孜以东艰难地筹粮、修路。

新疆和西藏之间,横亘着昆仑山,雪峰连绵,人畜难觅,必须翻越的冰大阪,海拔多在5000多米上下。此外,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疲于应付帝国主义势力的侵扰,一直实行以昆仑山为界的隔离政策,疆藏间实际上已处于隔绝状态。

进藏先遣连,首先要接通疆藏之间的联系,在藏北高原的阿里地区生存下来。

当时,部队手里只有一张国外出版的地图,藏北高原在图上一片空白。首次探路靠的是西北军区特级战斗英雄、先遣连副连长彭清云带领的侦察兵,后续勘查驼运线,是侦察参谋田武带领的侦察队。他们化装侦察时埋藏过军衣,极度口渴时喝咸水湖的苦水,产生甘甜无比的错觉,才有了今天“埋衣山”“甜水海”这些地名。按照粗勘出来的路线,先遣连开始翻越昆仑,探路前行。

1950年10月30日,先遣连进入并驻扎在了藏北扎麻芒堡。

进入藏北扎麻芒堡以后,封山期来临,大雪填塞了昆仑山的各条河谷,后方的畜力运输被迫停止,开山期要到来年5月。随之而来的就是断粮,全连不得不打猎充饥。

这时,最严峻的考验到来了,开始有战士因“不知名的传染病”牺牲,而且人数不断在增加。

先遣连伤病满营,指导员李狄三自己也双腿浮肿,他用绑腿勒紧双腿,始终没有告诉别人,直到有一天组织战士做活动时突然摔倒,才被大家发觉。病情日益加重的李狄三,强撑着身体每天开会布置工作,还用羊毛编成长绳,拽着绳子爬到每个地窝子看望战士。

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全连做出榜样,豪迈地号召战友们:什么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是即便是死,咱们也要笑着走!

几十年后,在高原上驻守30多年的军队高原病专家丁志恒,才揭开了先遣连的病因:绝大部分牺牲的战士,都是因为强烈高原反应引起的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

今天只需一个小小的氧气袋就能解决的高原不适应症,当年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杀手”。据战士回忆,最多的一天,先遣连共举行了11次葬礼。

扎麻芒堡的地名,也道出了先遣连的生存境况:

扎麻,是一种生长在戈壁滩的多刺植物;芒堡,在藏语中意为“很多”;“扎麻芒堡”,指“生长了很多扎麻的地方”。

这里海拔4571米,高寒、缺氧、缺水,条件异常艰苦,先遣连靠扎麻做饭、取暖,几乎把周围的扎麻挖绝了。

多少年后,解放军陆航的黑鹰直升机飞上阿里高原,飞行员望着地面半点绿色都没有的扎麻芒堡,感叹在如此荒凉的地方,前辈军人是怎么生存下来的。

2
“不当尖兵,愧对烈士”


在伤病满营的情况下,先遣连在驻地挖出战壕、筑起碉堡,修建了完整的防御工事,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前,与阿里地方政府签订了解放军进驻阿里的《五项协议》,率先把八一军旗插上了西藏高原,有力震慑了境内外敌对势力,促进了西藏和平协议的签订。

此后,西北军区授予连队“进藏英雄先遣连”荣誉称号,全连每人记大功一次。收到电报时,正是连队牺牲最重的时候,无力掩埋一些烈士的遗体,只能堆放在栖身的地窝子里。

进藏先遣连坚守7个月后,1951年5月,安志明副团长率领两个骑兵连援军奋力赶到扎麻芒堡。弥留之际的李狄三,在把详尽记载先遣连进军经历和调查资料的日记交给安志明后,面带微笑溘然长逝。

3个连队会合后,开始进军阿里首府噶大克(今狮泉河)。因先遣连牺牲过重,军区决定不再让其担任前锋。

还未完全恢复过来的先遣连立即群情激愤,战士们一致认为,为了告慰死去的战友们,解放阿里的这份光荣,坚决不能让,要求继续担任进军前锋。在致军区的报告中,写下了简短有力的理由:“英雄连全体官兵珍惜荣誉,不当尖兵,有负厚爱,愧对烈士。”

军区经过研究,尊重了先遣连的要求,命令副连长彭清云率身体情况较好的战士继续承担先遣任务,向噶大克进军,连长曹海林则带着30多名重病号留守扎麻芒堡。

这时,在甘、青、新交界处被打散的哈力别克、胡赛因股匪窜入阿里,大肆抢劫藏民,曹海林一面请求军区增援,一面带着伤病员投入战斗,利用工事和叛匪形成对峙。

战斗打响后,先遣连这些百里挑一选拔出来的精锐骑兵,因为身体孱弱,要把自己绑在马上进行冲锋。他们从土匪手中夺回了数以万计的牛羊,还给了藏族百姓。此后,贺景福营长带着一个骑兵连赶来支援,合兵剿灭了这股悍匪。

向噶大克进军的先遣连,在翻越冈仁波齐山海拔6700米的东君拉大阪时,又牺牲了9名战士。

图片西藏解放后,驻守在阿里地区的解放军战士在巡逻。

1951年8月3日,进藏先遣连和后续部队一起抵达噶大克,并举行了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标志着阿里地区全部解放。136人的进藏先遣连,共有63人付出了生命,从新疆出发时,骑兵连一人双马,共有近300匹战马,此时,仅剩下两匹。

进入阿里的这四个骑兵连,迅速进驻了边防,后来组成了著名的阿里骑兵支队,结束了阿里有边无防的历史。

在安志明副团长带来的援军里,有个藏族小战士,名叫贡保,他目睹了整个解放过程。

3
一件轰动阿里的大事


贡保是甘南藏族,出生在夏河,因家庭贫困,从小被双亲遗弃。后来,贡保流浪到拉萨,在哲蚌寺出家,结果不小心打碎水罐,不仅遭到毒打,还被吊在井里。他不堪忍受折磨,从寺院逃回了家乡。1949年,甘南解放,贡保报名参军,跟着部队进了疆。

进军阿里缺少藏族翻译,王震司令员就把贡保调到了独立骑兵师,随第二梯队进入藏北。

这一时期,《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在北京正式签订,西藏实现和平解放。

但执行“十七条协议”,却经历了非常复杂、曲折的过程。当时,西藏噶厦政府不让解放军进入西藏的理由之一,就是西藏产粮有限,养不了更多军队。毛泽东主席决定“大军进藏,不吃地方”,把西藏分裂分子的嘴一把堵住,让百姓放心。

于是,进藏部队的给养,由内陆全力运输,为此不惜在抗美援朝的同时,投入财力艰难修建康藏公路。

阿里的情况非常特殊,30多万平方公里的辖区内绝大多数是牧区,只种植很少的青稞,粮食在当地是官员和寺院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普通民众以肉食为主。

当地旧政府极力阻挠和平协议的执行,向藏族群众下过三条禁令:不许接触解放军;不准卖东西给解放军;不准给解放军指路,就是想趁部队立足未稳把解放军饿垮、挤出阿里。

其实,先遣连剿匪结束后,把夺回来的牛羊都让群众去认领,还把土匪自带的牛羊分给了最贫苦的牧民,群众都十分欢迎和拥护解放军。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战士们的生活十分困难。驻防没多久,骑兵支队就断粮了,支队长安志明不得不下了杀马令。要知道,骑兵是舍不得向战马下手的,那是他们无言的战友。

图片右一为贡保。

贡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去找宗本(西藏旧制官名,相当于县长)购买粮食应急。不管贡保如何恳求,这个宗本就一句话:“我们这里穷乡僻壤,哪有粮食卖。”

回到营房,贡保看到有个战士饿昏过去了,战友们只能喂水抢救。他一夜没睡,想起了李狄三,想起了先遣连,最后他脱下军装换上藏袍,天不亮就出了营房,走了两个多小时来到山上的宗政府。

看门的喝问:“要饭的,又来干什么?”

贡保推开藏兵,几步冲上二楼,宗本见贡保闯进来,正要摸枪,贡保的手枪已经顶住了他的脑门:“我也是藏族,要命就把粮食卖给我,不要命我把你们全毙掉。”

嚣张的宗本还想夺枪,被贡保打翻在地,用绳子捆了起来,在众多手下的包围下,贡保推着宗本就往外走。

这时候宗本的口气变了:“好兄弟,到哪儿去?”

贡保回答,“拉下山枪毙。”

宗本吓坏了:“好兄弟可不能,解放军不杀人啊。”

贡保说:“解放军不杀好人,我们执行'十七条协议’来到这里,你口头上拥护,却一粒粮也不卖给我们,今天非杀你不可。”

连长见贡保离营未归,带着两个战士四处找他,结果远远看见他拉着一个人,街上跟了好多人围观。走近一看,贡保绑的人竟然是宗本,连长急坏了:“贡保,你好大的胆,敢绑架宗本!”

宗本看到连长发怒,问贡保:“长官说什么?”

贡保机智地回答,“长官骂我还等什么,还不动手。”

就是贡保的这句回答,让宗本赶紧写下了自愿卖粮的字据。80担粮食,救了骑兵支队,但贡保因为严重违反纪律,影响太大,不仅被关了禁闭,还背了处分,调到了最偏远最艰苦的连队去。

这段经历贡保很少讲起,上述细节,是进藏先遣连第十一任连长李贵友去看望他的老首长贡保时,与其聊天时才得知。

与后人对贡保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交口赞誉不同,在给李连长讲述时,贡保思虑良久,神情凝重:“虽然这只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小事,但它与我们党和国家解放西藏的大政方略密切相连,这也是我今天还想说一说的原因。”

贡保从执行政策的高度来回顾历史,这时的他,已经是部队领导了。

4
躲过多次暗杀,九死一生


贡保从进藏剿匪、全面平叛到对印自卫反击战,历经大小数十战,躲过了叛匪高价悬赏的多次暗杀,身负两处枪伤,九死一生。

在西藏平叛中,贡保率领一支武工队奔袭数百里,深入叛匪巢穴,一次就解救、劝回了数百名已被叛匪裹挟的藏族百姓。

贡保在阿里的多处边防点都工作过,对当地的边情、社情非常熟悉,被称为边防活地图、活资料库。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个好参谋,也是开展群众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少数民族干部。军分区的新领导上任,贡保带着熟悉情况,从喜马拉雅山的高山峡谷,到羌塘草原腹地,每到一处,地形、道路、民情民风等情况,他都如数家珍,很多地方的群众见到贡保就热情相迎,工作马上就能开展。

其实,贡保是甘南藏族,来自低海拔西藏,在高原适应性上,与其他人没有太大分别。相反,长期的高原生活已经让他的身体不适应低海拔环境了,他第一次下山去内陆,到了和田机场就大口吐血,又被送了回来。

直到1979年,贡保才算第一次下山。在乌鲁木齐第一次见到火车后,他像个小孩一样,在车厢底下钻来钻去,还大呼小叫,说这么多的房子,怎么一下都跑了,惹得旁人哈哈大笑。

从骑兵连翻译,到支队参谋、县人武部部长,到1981年出任阿里军分区副司令员,贡保在阿里一待就是40多年,这是一个创纪录的高原军龄。

他在普兰与一位农奴姑娘结了婚,生有五个子女。上级感念贡保的贡献,发电通知他可以带家人到内陆任何城市休假、疗养和治病,贡保都谢绝了。

1987年,贡保离休,他向上级打报告,说了一连串的不:不要让我离开部队,不要让我离开阿里,不要让我去别的地方……只要不离开部队,扫地、打水,干什么都行。

就这样,没有军衔的贡保,又留在军分区,管起了军人服务社,直到实在干不动了,才被人送到拉萨养老。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那个身材魁伟、勇敢机智、敢于担当的英武骑兵,枪伤复发,逐渐站不起来了,严重雪盲留下的后遗症,更是让他两眼近乎失明。

但是,战友们没有忘记他。

军分区司令员、1969年巴尔鲁克山事件的战斗英雄李永强说过:要宣传阿里的干部,一定要去采访贡保,那才叫精彩。

图片李永强与贡保(右)。

军分区政委、1949年参军进疆、参加过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袁国祥少将,在阿里和贡保共事十年,称贡保是“阿里的大功臣”。他的回忆录里,讲述了贡保的很多故事。阿里解放50年庆典,他重回故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贡保的墓上献哈达。

阿里地委书记、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孔繁森,到阿里上任后,第一个拜访的就是已经离休的贡保。1994年因公殉职前,孔繁森曾托人转告贡保:我就要出发去新疆,来不及向贡老辞行,等我回来再去看望。

不想这一去竟成永诀,贡保闻讯,哭得老泪纵横,不能自已。贡保拉萨的住处,是孔繁森不辞辛苦,帮忙联系解决的,他俩同住一个病房时,孔繁森还曾给贡保搓背。

2001年,病重之际的贡保对子女说:“我死后,你们把我送回阿里,那里埋着我74个战友,我要归队。”

当年7月17日,这位为新中国守护高原大半生的藏族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家人把他送回阿里高原,安葬在阿里烈士陵园,让他和李狄三、孔繁森,还有先遣连的战友们永久相伴。

(除特殊标注外,其他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参考书目:
袁国祥《阿里探秘》
李永强《西部奇丽》
李贵友《流水十年》
《阿里地方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