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鲁赤水

 不求甚解2017 2023-09-24
今天的故事从一幅画说起。
 
图片
 
上面这幅画的名字叫做《荷花》,最早登出在1962年的《北京晚报》上,作者署名为“鲁赤水”。
 
“鲁”对“齐”,“赤”对“白”,“水”对“石”。
 
这位鲁赤水先生摆明了是要叫板书画界的泰斗——齐白石。
 
除了画风是熟悉的八大山水手法外,这幅画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鲁赤水”的钤印是作者用小篆画上去的,很显功力。
 
2016年,这幅《荷花》在广东崇正秋拍上亮相,最终以440万的价格落锤,加上佣金成交价506万元。
 
图片
 
书画不分家,鲁赤水先生除了画作外,其章草书法自成一体,堪称大家。
 
五六十年代时,曾有人把他的书法和郭沫若相提并论。
 
鲁先生非常生气。
 
在2010年出版的《雀巢语屑》一书中记载道:
 
鲁赤水于书法颇自负,人谓郭沫若善书,鲁言道,“郭书何佳?予足挟笔写字亦过之。”(郭沫若那也叫字?我用脚写都比他强。)
 
鲁先生能不能用脚写字无从考究了,但他确是可以左右手同时开弓,其左手字写得非常漂亮,为世人所赞叹。
 
除字画外,鲁赤水先生还是一位收藏大家。
 
曾经有一套明朝天启丁卯年刻本的《醒世恒言》,最后两页缺失,鲁先生自己动手裁纸画格,用仿刻宋体字补齐,尽显大家风范。

图片

六十年代末,首都博物馆有一方绿色砚台,上有纪晓岚的题刻——“端溪绿石上品晓岚”,即说这块砚是宋代名贵的“绿端”。
 
后来鲁赤水先生鉴定后认为,此砚并非“绿端”,于是他在砚堂上写下:

“纪晓岚自名为识砚者,还刊行《归云砚谱》,其实他对砚连基本常识也没有,他把洮河石当作绿端,把青州红丝叫做红端,他不知端石为何物,更不必说识别古砚了。”
 
几十年后,首都博物馆又组织专家专门鉴定,结论是明代云龙洮河石砚,果然不是绿端。
 
为什么鲁先生如此见多识广呢?
 
原来他家从明清时就是大地主,仅家中就保存有大量文物。
 
小时候练字,鲁先生临写的是真本真迹,有此等见识眼界也是理所当然了。
 
图片
 
故事至此,相信很多朋友已经能猜到鲁先生是谁了。
 
鲁赤水是他使用多年的“笔名”,他的真名叫做张宗可,字少卿。
 
革命年代,他还用过一个流传甚广的名字——赵容。
 
1933年7月,赵容被派驻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取俄文名字康斯坦丁。

此后的岁月里,他以该俄文名的中文音译为其正式名字,直至逝世。

图片

1898年冬天,鲁赤水出生在山东省诸城县大台庄(今属青岛市黄岛区)一个张姓大户人家。

张家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鲁赤水的祖父张鸿仪曾为清末贡生,家学渊源。

在祖父这一辈,张家据说有六七千亩地,每年能收地租几十万斤,是清末民初胶东一带有名的富户。

1914年,鲁赤水来到青岛礼贤中学上学。

二十世纪初青岛为德国的殖民地,礼贤中学是1900年由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创办的,也就是后来的青岛九中。

在今天青岛九中的校友录上,有王大珩、陈秉聪等多位名人,不过很遗憾并没有列出鲁赤水的名字。

1924年,鲁赤水赴上海大学学习,改名张容。

这一时期他先后认识了周恩来、顾顺章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开始走上组织工人暴动的革命道路。

图片

国民党发动“四一二事件”后,我党被迫转入地下。

作为五卅运动中名声大噪的人物,张容改名赵容,开始转行从事情报工作。

在隐蔽战线上,鲁赤水心思缜密、心狠手辣的优点开始发挥,屡建奇功。

中央特科在1928年底改组成“中央特别行动委员会”,下辖三个科:

总务科,负责人陈云,后是鲁赤水;
情报科,负责人陈赓,后是潘汉年;
行动科,负责人顾顺章,后是鲁赤水。

其中,行动科顾名思义,就是专门负责处决叛徒和反杀国民党特工的,俗称“红队”。

在生死存亡的顾顺章叛变大案中,鲁赤水曾协助周恩来处理了机密文件和人员的转移。

之后他指挥特工灭了顾顺章的门,杀了顾家十几口人。

图片

在上海地下工作时期,鲁赤水身上还发生过一桩“谜案”。

1930年,化名赵容的他曾被国民党拘捕,由于一同被拘捕的还有国民党要员丁惟汾的亲属,所以在一番疏通之下大家很快获释。

不过有当情人宣称,鲁赤水在被捕后曾一度变节,至今也无从考究。

1933年,随着地下工作形势的日趋恶化,位于上海的我党机构一部分迁往江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另一部分则被派往莫斯科。

鲁赤水就是在这个关口赶赴莫斯科共产国际工作的。

就在离开上海前,鲁赤水老家山东诸城的一位小老乡也来到十里洋场——他们原先在老家就互相认识。

至于鲁赤水有没有在上海招待这位小老乡,今天已无从考究。

不过没关系,他们几年后将在延安重逢。

图片

到莫斯科后,鲁赤水出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团长是大名鼎鼎的王明。

三十年代是苏联国内政治气氛最肃杀的时期,一批又一批的人头落地。

1934年12月1日,苏联发生了著名的“基洛夫事件”,时任列宁格勒州第一书记的基洛夫被神秘暗杀。

基洛夫当时风头正劲,被认为可能成为斯大林的接班人,这一案件直接成为三十年代苏联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导火索。

莫斯科这种草木皆兵的气氛当然也影响着共产国际内部的各国代表团。

在上级的指示下,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也成立了肃清办公室,负责处理旅苏党员干部,鲁赤水为副主任。

他将大批留苏人员打成“托派分子”,并加之残酷迫害。

三十年代的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是一个规格极高的机构。
 
王明作为代表团团长、又是共产国际执委兼东方部部长米夫的得意门生,地位炙手可热。
 
作为王的副手,鲁赤水表现的非常谦卑恭敬。
  
实际上,在整个驻莫斯科期间(1933年7月至1937年11月),鲁赤水都在竭力推行“王明路线”。

他甚至搞过一次要王明上位的签名运动——串联一些人向共产国际写请愿书。

相信鲁赤水一定给王明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不过王明并不清楚,鲁赤水可是一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人,这一点他日后会体会到的。

图片

1937年冬,王明、鲁赤水等人从莫斯科回到延安。
 
毛泽东在致欢迎词时热情而饱含深意的说:“欢迎从昆仑山下来的神仙。”

这个比喻真是太精彩了,昆仑山自然就是指莫斯科,神仙则暗喻不食人间烟火。

二战初期,苏联出于牵制住日本、解除远东后顾之忧的目的,曾令八路军武装全线出击。

说白了就是让八路军给苏联当炮灰,拖住日本无法开辟进犯苏联远东的第二战场。

神仙们是主张全面出击的,但遭到本土派的反对。

这一时期,经过一番审时度势后,鲁赤水毅然选择改换门庭,他摇身一变开始揭发“王明路线”,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不得不佩服鲁赤水的眼光。

在1942年的运动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共产国际派”成为主要的批判和教育对象,而曾经的副团长鲁赤水非但没有受冲击,反而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风云人物。

延安时期鲁赤水还做了另外一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事情。

1937年底回到延安后,他发现自己当年诸城的小老乡也来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鲁赤水先是邀请小老乡来中央社会部的驻地枣园村玩,然后又把她调到中央党校学习,以红娘的角色架桥铺路。

图片 
经历过延安期间短暂红火后,鲁赤水开始长期低聘,建国后更是一度处于休养状态,未安排工作。

1952年初,在外“被养病”多年的鲁赤水终于回到北京,时任中办主任按惯例代表中央前往看望他。

据回忆,鲁赤水向他表达的唯一愿望是想见主席一面。

经汇报后,毛泽东亲自从菊香书屋去了一趟鲁赤水居住的锡福堂。

“身体怎样?”

“好多了。”

“还是好好养病吧,等身体好了再出来工作。”

一番简单的寒暄,毛主席便转身而去。

不得已,鲁先生只得继续舞文弄墨。

图片

1956年,早已按捺不住的鲁赤水跃跃欲试,此番他成功当选局候补委员,出任文教小组副组长、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虽然没能达到七大时的辉煌成就,但终于可以复出工作了,不再是一名江湖闲人。

六十年代初,随着中苏交恶,鲁赤水逐渐在对苏宣传斗争领域崭露头角。

他经常于中苏会谈中据理力争,强势表态,先声夺人。

作为曾经的“留苏派”,鲁赤水的理论水平当然不会差,他参与起草了多篇重量级论战文章,引经据典,火药味十足。

面对难得的舞台和机会,鲁赤水对于“反修斗争”的尖锐化十分兴奋——人因势而起,自然不希望势头缓和。

1962年,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时任中联部部长的王稼祥对日趋困难的中苏关系提出建议:

“在对外关系方面应该采取缓和的而非紧张的政策,继续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在国际斗争中不要四面树敌”。

这份建议被概括为“三和一少”,即对帝修反要和,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

鲁赤水先生立即揪住王稼祥的意见猛打,提出针对性的“三斗一多”——与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外国反动派要斗,对各国革命斗争支援要多。

事情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知道,王稼祥很快靠边站,鲁赤水大获全胜,兼管了中联部的工作。

1966年8月,鲁赤水的仕途迎来跃升。

这样一个人物在上位无疑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信号,毕竟二十多年前大家就都晓得鲁先生的厉害。

图片
林彪(右)十分忌惮鲁赤水狠辣的整人手段,在六十年代最显赫的时候也对鲁先生敬而远之。

鲁先生的一生很神秘,关于他的资料非常少。

鲁先生日常的警惕性也很高,六十年代小老乡有一次拜访完鲁先生后回到住处,对周边的工作人员说:

“康老这个人真奇怪,别人喝过的茶,放在他的眼前走开后,他赶紧抢过去就咕嘟咕嘟地喝了,他以为别人吃过的东西、喝过的茶,就可证明没有毒。”

令人唏嘘。

由于一生中登上权力舞台的时间很短,所以鲁先生有大把的时间投入自己喜爱的书画收藏之中。

三十年代在上海时,据说因为经济拮据,他还兼职画过画,像什么“四条屏”之类的厅堂摆件鲁先生都能画,花鸟册页之类的作品也流传下来很多。

不知道当初他的作品是个什么价位,反正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鲁先生作品的价位可是和大家并驾齐驱的。

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身后搅动风云的舞台,原来是在收藏界。

图片
鲁赤水 花鸟册页


番外


笔者和鲁赤水是老乡,同县的老乡。

根据官方简历,鲁赤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县大台乡,实际上后来做过一些行政变更,按照今天的地域辖区他是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

不过因为诸多忌讳,鲁赤水先生在本地的流传度并不高。

鲁赤水年轻时曾在青岛礼贤中学读书,这所学校1900年由德国牧师卫礼贤创办,也就是今天的青岛九中。

五十年代他还回访过母校,看望过老师。

鲁赤水原名叫做张宗可,他的儿子叫张子石,曾任青岛重点中学青岛二中校长、青岛市教育局长。

子凭父贵,六七十年张子石历任山东省委常委、浙江省副省长、杭州市委书记等职。

1979年被撤职后,张子石去八宝山取出父亲的骨灰回到老家隐居,晚年不问世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