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白衣钱子 2023-09-24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后,先夺取了北平,随后在怀来消灭了都督宋忠所部,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宋忠覆灭的消息传到京师,还沉浸在古文中的朱允炆终于反应过来,他派出了耿炳文。

耿炳文在明初一众名将中不那么显山露水,但他绝不是个简单人物。

耿炳文,濠州人,这个籍贯在明初意味着荣耀。没错,耿炳文父亲耿君用就是朱元璋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耿君用在朱元璋与张士诚的浙西之战中阵亡于宜兴,部众由其子耿炳文领导。朱元璋安排他镇守长兴,继续防御张士诚。

在朱元璋手下,有擅长进攻的将领,如常遇春、蓝玉、冯胜;也有擅长防御的将领,比如耿炳文、吴良、汤和、朱文正。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耿炳文+吴良,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防守双子星。耿炳文的封号是“长兴侯”,吴良的封号是“江阴候”,这是他们凭战绩挣来的。两人一个守长兴,一个守江阴,防御张士诚的攻势。张士诚一直是很想欺负一下朱元璋的,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孜孜不倦地向长兴发动了大小数十次进攻,战绩是全败。——(耿炳文)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

张士诚也曾给朱元璋制造了不少麻烦,他可以杀死耿君用,当他的对手换成小耿,张士诚再也讨不到任何便宜。出征陈友谅时,考虑到张士诚的威胁,朱元璋并未带上耿炳文和吴良。在徐达、耿炳文、吴良这些克星都在的情况下,张士诚就算来攻,也难以讨到好处。

耿炳文显得比较低调的原因一是洪武时期人才大爆炸,二是他擅长的领域和负责方向让他长期没有出现在最激烈的战场。

这绝不等于他功劳不大,明太祖排列功臣名次时候,将耿炳文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可见他多受器重。

建文元年,吴良已经病逝,耿炳文时年65岁,身子骨还挺硬朗。这时还活着的开国元勋只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郭英年老体衰,那么只能是耿炳文了。

超级玩家朱允炆终于回过神来,运用他的资源优势想要碾压朱棣。他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为了讨个口彩,他学习元顺帝,号称大军百万。

百万大军很可怕,实际上半数也没有,耿炳文自己率领的一路号称三十万,实际人数是十三万,即使这样也已足够强大,光他这一路就足够碾压朱棣。

朱允炆太想一次性解决朱棣了,在耿炳文之外他还来调来了吴杰、吴高、盛庸、潘忠、杨松、平安等数路军马分头北进。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这些人的兵力有多有少,并不与耿炳文的主力驻扎在一起。耿炳文在八月十二日进驻真定,另外两路精锐南军,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和杨松驻扎在莫州,他们手下的9000精锐又前出到了雄县。

这样一来,离北平很近的雄县就成了一个伸出的拳头,南军的本意是靠雄县的精锐骑兵牵制住朱棣,让他不敢随便出城晃悠。可是在朱棣眼里,又变成了另一种解读:雄县兵力不多又那么近,为什么不吃掉他们?

这种情况也在南军将领考虑之中,莫州到雄县只有四十多里,打马扬鞭也就是一个多时辰的事,朱棣若敢来,正好里应外合把他就地歼灭,叫他有来无回。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雄县能坚守到援兵赶到。

建文元年八月十五,月亮还有一天才到最圆的时候,这丝毫没有妨碍雄县的守军对月高唱对酒当歌。苦啊,都怪该死的燕王,让我们在这团圆之日还要劳师远征,等过了今夜,让我们尽快拿下北平,结束这场无聊的战争吧。

大家饮酒赏月,丝毫没有发觉城墙下人头攒动,燕军已乘夜将雄县团团包围。

哪有中秋节还来攻城的,南军将士气愤无比,他们“登城大骂”燕军不讲武德。燕军开始攻城时,许多人还醉倒在地,剩下的人只能仓促应战。

雄县很快被攻破,9000精锐士兵少部分投降,大部分被杀,应该说在气节上他们配得上精锐的称号。

攻克雄县只是朱棣计划的第一步,在他心里,一战击破南军主力才是真正的目标。

第二道防线莫州离雄县很近,按照正常速度,当雄县遭到攻击时,莫州守军是来得及赶到支援的。但由于朱棣的行动太突然,在好不容易冲出来的塘兵(传令兵)还在路上时,雄县已经被攻破。

当然,莫州的潘忠、杨松并不知道,他们收到的情报是雄县收到攻击,请求立即支援。

有个古老的战术叫“围点打援”,它曾在近代被发扬光大,名噪一时。朱棣作为大明军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战术比“围点打援”更进一步,是“克点打援”。

攻下雄县不足为奇,迅速攻下雄县才是关键,莫州援兵还在路上时,点已被攻破,朱棣能运用全部兵力打援。

现在,雄县已经是朱棣的了,他登上城楼,远处烟尘滚滚,雄县的救兵来了。等待他们的是朱棣早已埋伏在路上的伏兵,为了保证突然性,他甚至还创造性地使用了特种作战的战术,安排手下大将谭渊带着千余名士兵潜伏在水中,靠着茭草呼吸,听到炮声后从水中冒出,占据桥头,切断援兵的退路。

北军大将张玉一马当先,率军逆击。埋伏在路边草丛中的炮手开炮轰击援军腰部,潜伏在水中的特战士兵一跃而起,谭渊带领他们从后向前掩杀。莫州兵马在前、中、后三个方向同时遇袭,阵型还来不及展开就已失败,潘忠、杨松都被生擒。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为了争取到与耿炳文决战的机会,朱棣的目的是拿下莫州,但莫州军情还不明朗,他需要一个掌握莫州详细情报的人来提供。都督潘忠扮演了这个角色,似乎在建文帝一方,名字里带“忠”字的人都不怎么吉利。宋忠还能做到尽忠,潘忠刚一被俘就做了带路党,他告诉朱棣:莫州城内还有万余士兵,九千多匹战马。

为了立功,他进一步建议朱棣,莫州城内已没有高级将领,守军听说我们都失败了,一定军无斗志。您要是马上进兵,一定能拿下莫州。

果然如潘忠所言,当朱棣带着100多个骑兵风驰电掣赶到城下,向守军宣布雄县已失守,你们的都督也已被俘后,莫州南兵已经无心抵抗,他们就地投降,朱棣转眼间得到了一批生力军,外加大量战马辎重的补充。

从雄县到莫州,数万精锐南兵就这样被消化掉了,朱棣表现出一名优秀统帅的能力,与他在和朱允炆斗智斗勇时表现出略显拙劣的政治手段相比,燕王的军事能力才是真正的强项。朱元璋这个儿子长成了父亲希望的样子,勇武善战,残忍果断,把他放到北边防御蒙古是正确的——如果不是朱允炆进行那令人绝望的削藩。

闪击雄县、莫州后,朱棣得到了与耿炳文面对面的机会,作为二代军人翘楚的朱棣,与仅存的一代元勋耿炳文,哪个更强呢?

真定,将是他们决战之地。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真定之战】

真定,是现在河北正定的古称,再早一点,真定也不叫真定,它还叫常山,常山赵子龙的常山。除了赵云,真定还出过赵佗、范仲淹、李杲、苏天爵等名人。

在当代石家庄崛起之前,真定府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真定又与太原处在一条平行线上,互为山西与华北大平原往来大道的起点与终点,所以人们习惯上将“锦绣太原城”与“花花真定府”联句。

拿下真定,朱棣将打开通往山西的大道,得到巨大的战略转圜余地;守住真定,耿炳文将扼住朱棣咽喉,让他局促在北平地区不得其门而出。

朱棣等不起,稍作休整后,八月二十五日,前燕王现反贼朱棣率领自己主力抵达真定20里处。他再次表现出一名杰出统帅的狡黠,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战前侦察,从一位砍柴人口中得知,耿炳文现在正把主力部署在真定西北方向,在东南方向防御相当薄弱。

这个消息让朱棣喜出望外,耿炳文善守的名头实在响亮,他最怕的是老耿把主力龟缩在城里,那样他将不得不以弱势兵力进行攻城,这违背兵法常识,成功的希望渺茫。

为了确认情报,朱棣亲自带着几个骑兵前往东门侦察,他们甚至抓了两个南军押送粮草的士兵询问,得到的消息证明砍柴人没有说谎。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要问在战场上什么因素最重要,答案不是情报,而是作战。一支军队的战斗能力是基础,如果你手里只有1000名老弱病残,就算在本月一号知道敌人将派出十万精锐,于三十号抵达你家西门堵你,这个情报也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否则大家就不用真的作战了,进行一场情报战就能分出胜负。

但是观察现代国家军队编制,能发现一个有趣的共同点,在各个部门中,一部往往是作战部,二部往往是情报部,这说明情报是仅次于作战,第二重要的部门。

在军队有能力一战的条件下,情报往往成为战场决胜因素。这个道理,放之古今中外皆准。

朱棣用兵有个最大的特点:快。由于长期身处北方,他擅长带领骑兵来去如风长途奔袭,更接近蒙古人的作战风格,这点让习惯于依靠步兵为主力的南军将领屡屡吃亏。在雄县和莫州,耿炳文失去了他的数万精锐骑兵,这让他的侦察力和野战能力大打折扣。

朱棣得到了情报,耿炳文浑然不觉,当时他还在城里接待朝廷派来的使臣,南军派出的斥候甚至没能及时觉察到北军的动向。

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朱棣找到了对手最薄弱的环节。他的目标不光是击败南军,更要将耿炳文消灭在城外,以防这位防守大师跑回城里重新组织起抵抗。根据他以往的防御战绩来看,强攻真定会是非常困难的。

按照掌握到的情报,朱棣专为老耿量身定制了战术。他派出张玉、朱能率主力当面向南军发起进攻,自己则率领一队精锐骑兵悄悄绕到了南军背后。

当耿炳文看到呼啸而来的北军骑兵时,他只是哼了一声。善守是他的标签,但不等于老耿不会进攻。要知道,老对手张士诚覆灭后,他可是跟随徐达、傅友德、蓝玉等人南征北战,在山东、陕西、塞外、云南、辽东与不同的敌人作战过,同样未尝败绩。

张玉、朱能算什么角色?不入流的无名之辈而已。十几万人面对几万人的进攻,老耿还没怂到要缩到城里的地步,耿炳文下令出城迎战,要以堂堂之阵击溃北军,报雄县、莫州二箭之仇。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事后有人认为,耿炳文应该发挥他的特长,不该主动出击。但耿炳文不是宋忠,他手下有十几万人马,寄托着朝廷平叛的希望。要是他龟缩在真定不出来,朝中就会有风言风语,说老耿消极避战,定有二心。

面对当时的战场形势,恐怕谁都不会做缩头乌龟吧。

在南军的注意力都被张玉、朱能所吸引时,背后出现了骚动,朱棣亲自率领的铁骑以雷霆之势直插入南军背后,他们并不恋战,只是凭借突然性和机动性一遍遍横穿敌阵,将南军阵型切割破坏。

这招叫做“倒卷珠帘”,据说是在隋朝时由大将军杨爽所创,杨爽统领的铁骑凭此多次在突厥人进犯时以少胜多,大败敌人。

其要诀是“以弱挡强,以强击弱,驱溃攻主,挡者,无不溃败”,驱赶敌方溃兵冲击敌军主力,并将恐惧传递到全军,到最后,兵败就如同雪崩,神仙来了也难救!

当步兵为主的军队不能结阵对抗骑兵时,将是非常脆弱的。看到敌军阵型散乱,朱能开始了他的表演,跟随在朱能身边的只有30余骑死士,但在朱能跃马大呼激励下,他们比300人还要强大。

朱棣和朱能两支箭头纵横敌阵,让耿炳文试图重新组织阵型的努力归于失败,“倒卷珠帘”的效果出现了,南军大乱,自相践踏,死者不可胜记。

南兵已陷入混乱,但朱棣还有个最重要的目标——耿炳文。其他人可以放跑,唯独不能漏了耿炳文,让老耿跑掉,对朱棣意味着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

朱能再次发起了冲锋,他的身边还是30多骑,他的眼中只有耿炳文的帅旗。只要追上耿炳文,或擒或杀无所谓,只要不让他跑进城里就是胜利。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在朱能快要杀到的时候,耿炳文也已退进了城门,他慌忙命令部下拉起吊桥。朱能赶上前一刀砍断桥索,但是,战场上万千军中取敌将首级这种事,概率实在太小了,耿炳文手下也是有死士保护的。卫士们在桥头拼死抵抗,朱能毕竟人少,眼看耿炳文身影消失在门洞,他已无法继续追击。身后涌来数万南军溃兵,朱能功亏一篑,只能选择撤退。

真定城外,朱棣大获全胜,根据他称帝后所修的《奉天靖难记》记载,此战“斩首三万余级,俘降者数万”,按照这个战果,老耿的主力已经被折腾完了。不过我很怀疑这个说法,在其他史书中记载的耿炳文尚有十万之众更加可信。

因为,真定之战并未结束。

侥幸退回城里的耿炳文恢复了理智,朱棣不同于他遇到过的任何对手,张士诚从来没这么多骑兵,元军也没这么能打,还会“倒卷珠帘”?简直闻所未闻!

当野战被击败后,防守就成了必然选择。守城不需要骑兵,攻城骑兵无用,当两者优势倒转,耿炳文最擅长的防御战依旧无人能破。

耿炳文找到了与朱棣作战的正确姿势,真定是他的大本营,城内储存着大量粮草,他还有十万之众,耿炳文把战争纳入了自己熟悉的轨道。现在,他还是那个守无不胜的防御之星,朱棣在攻城方面并不比张士诚强多少。

北军以骑兵为主,要骑兵下马攻城,那根本不是他们的专业。一个骑兵可以在野外击败10个步兵;如果他下马步战,未必能打得过一个步兵;一旦他开始攻城,那么10个下马骑兵都未必换得掉城头一个步兵。

这个道理在真定得到了验证,北军围住真定强攻了三天毫无进展,他意识到再攻下去也没什么结果,不得不解围而去。

靖难之役真定大战——造反藩王朱棣与防御大师耿炳文的交锋

朱棣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南军在城外损失三万余人,看上去是北军很大的胜利。但正如我们一再说到的,损失点人对建文帝算不了什么。根据战争性质的不同,战争目的也不尽相同。有时候,以空间换时间,对敌人有生力量造成杀伤,积小胜为大胜,能达到最终胜利;有时候,空间不是主要的,时间才是,战争的目的不是杀敌,而是尽早夺取目标,就能获取最终胜利。

朱棣需要的是后一种,没能拿下真定就是失败,他只能退回北平,伺机再动,战场的主动权又回到了耿炳文手里。

#明朝果然很有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