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天,鲁中日军出现不明动向,种种迹象表明,日军称之为“强化治安运动”的扫荡又要开始了。 10月11日,八路军山东军区截获了一封情报,上面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日军即将发动名为第一〇五号的作战计划,对山东滨海地区分两次进行扫荡。 ![]() 对这封情报,根据地领导们提出了两种意见。 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表示怀疑,他认为情报上的信息过于具体,需要综合判断其他信息再做决定。万一军区机关按照情报消息,为了避开扫荡中心滨海地区而转移到山区,如果这是封假情报,就很可能落入敌人圈套。兹事体大,需再作观察分析。 也有不少人认为情报是真的,应该及早转移。 两种意见正相持不下,14日早上又截获一封情报,上面表明日军将在16日就开始扫荡行动。 情报如是真,留给转移的时间就稍纵即逝,在紧迫的时间内,多数领导人决定,在山东军区直属特务营的护卫下,将山东各机关向沂蒙山区转移,留下罗荣桓率一一五师师部在滨海南部驻守。 谁知,这两封情报确实是假的,是日军布下的圈套。 ![]() 大扫荡真正开始的时间是10月26日,方式为“拉网合围”、重重扫荡。 为了保证突然性,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秘密从日军两个师团和两个旅团里调集了15000多人,并配属加强炮兵和航空兵,指派三十二师团师团长木村兵太郎指挥,妄图一举消灭我军在山东的领导机关。 山东军区错信了假情报,一头钻进了日军布下的罗网。 27日,撤到山区的八路军地方机关、直属部队以及不少跟随撤退的群众就在南墙峪陷入了敌军包围圈。 日军有备而来,组织严密。日本兵以散兵拉圈,每股间隔十几米,手持枪刺,呼号搜索前进,包围圈逐渐紧缩。 这是日军在这次扫荡中采用的新战术,叫做“梳篦扫荡”,意即如同梳子一样细密。 八路军陷入重围,但并未慌乱,通过侦察尽量找出日军“梳子”缝隙较大的地方,分路突围。血战两天后,终于突出了日军布下的第一网。 ![]() 日军很狡猾,意识到第一网没有打到大鱼,收缩兵力主动撤退,作出一副班师撤退的模样。 冲出包围的1000多人,包括山东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山东战工会、抗大一分校等,集结在对崮峪一带休整,思想上有所松懈,没有认识到这次日军扫荡不同以往,在桃峪村多住了一晚。 子夜时分,侦察员陆续发现异动,各路都报告发现敌情,意识到不妙,大家立刻动身往芝麻峪转移。 然而为时已晚,8000多日军兵分十几路已从各个方向合围而来,敌人的第二张大网已在一夜间成型。 这时天已大亮,敌军有机动优势,又有飞机侦察,如果白天贸然突围,很可能被团团包围。 此时,担任突围总指挥的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王建安手下只有500多人的直属特务营,其余都是非战斗人员。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就地坚守,再次等到晚上进行突围, 我部立即重新转向对崮峪,因为那里有个制高点对崮山,特务营在半小时内就爬上了山顶,构筑起了阵地。居高临下观察发现,四面八方的敌人正在运动,往此处压缩。 日军兵力是特务营十倍以上,兵力相差悬殊。 ![]() 这时,却发生意外情况,一支军队向山上喊话,请求上山。 经过询问,原来这是友军,是国军第五十一军一一三师上校军需处长周日丰率领的300多人。 周日丰本来是到沂水来运送军饷的,他率一个步兵连在路上发现了敌情,并收容了数路被击溃的散兵,队伍增加到300多人。 周日丰也发现了对崮山这个制高点,此时敌人已经逼近。敌情紧急,周日丰知道大敌当前,跑步来到对崮山下,派人联络,要求参战。 王建安欣然同意,接受周日丰部上山布防,并作出部署。 对崮山有南北两崮,中间是一条大沟,东北方向300多米还有一个前突的小高地。 我军驻守的是南崮,日军已爬上北崮开始了射击。 南崮最主要的阵地是西面,由特务营一连防守,东北角小高地派出一个排守卫,周日丰部负责北面防御,此外还有负责防守东南角的鲁中军分区三个分队。 ![]() 敌人来了,炮击近40分钟后,步兵首先从三个方向向小山头猛攻。 猛烈的枪声和持续不断的手榴弹声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后逐渐沉寂下来, 小高地上烟雾散尽,一面太阳旗被插了上去,坚守在这里的一个排八路军已全部牺牲。 敌人随即向对崮山主阵地蜂拥而来,我军战士扔下一排排手榴弹,压住日军攻势。但敌我人数相差悬殊,手榴弹很快打光,伤亡开始不断出现。 战斗空前激烈,付出很大牺牲后,我军一次次打退日军进攻,敌人始终也没能攻上山头。 战至下午一时,日军眼看伤亡惨重却无所进展,恼怒之下从沂水调来航空兵助战,飞机飞抵山顶轮番投弹并扫射,在地面上又用重火力支援,步兵再次轮番发起冲锋。 ![]() 此时,我军弹药已近告罄,敌人开始在西面冲上阵地。这里是一连的阵地,这时只剩不足十名战士,在连长王继贤带领下他们跳出工事,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全部牺牲在阵地前。 此时敌军离指挥所已不足百米,但主要阵地仍在我军手中。眼看形势紧急,参谋、干事所有能拿枪的人员都加入了西面主阵地防守。 原本负责防御北面的周日丰也率部前来增援,他指挥部下发起反冲锋,周日丰本人在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浴血搏杀20多分钟后,我军又击退了敌人第四次冲锋,西面阵地上也只剩下3人。 ![]() 天色终于渐暗,突围的机会来了。 然而这时,特务营还能站着的,只剩下了14个人。 再不突围,就将全军覆没在山上,军区机关决定立即趁夜突围。能够留下断后的,只有特务营营长严雨霖和他手下13名战士。 断后意味着有死无生,但此时已别无选择,严雨霖毫不迟疑接受命令,并叮嘱缺少部队保卫的机关人员务必小心。 军区机关从东北角开始突围,政治部主任江华带着一个班在前面杀出一条血路,其他人紧随其后分散开向下冲。 日军发现我军突围行动,也迅速再次向山顶冲锋。 严雨霖指挥战士们且战且退,近20分钟后,被敌人压缩到了东面,脚下就是悬崖,已退无可退。 听到东南角的枪声渐渐沉寂下来,估计其他人应该已经走远,大家齐声高喝“跳”,在严雨霖带领下,纵身跃下高崖。 ![]() 这次战斗,我军机关在极其不利的局面下突围成功,并给敌人造成600多人的伤亡,粉碎了敌人扫荡的目标。 我军自身也有数百人牺牲,其中包括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二地委组织部长潘维周、一团长刘毓泉、政委王锐等重要干部,特务营几乎全部牺牲。 跳崖的14名勇士,有8人受到树枝阻拦得以生还,包括特务营营长严雨霖,他摔掉数枚牙齿,全身多处骨折。 大家在严营长带领下历经五天五夜,终于得以返回部队。 ![]() 严雨霖在解放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1964年离职休养,被授予过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于1982年12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73岁。 参加战斗的第五十一军一一三师周日丰部,也有200多人牺牲。他们作战同样英勇顽强,如其中有位不知姓名的副营长,身负重伤后拒绝了卫兵背他撤退的请求,在突围中坚持留下断后,在敌军逼近后自尽殉国。 ![]() 战斗结束后,随机关撤出的《大众日报》就这次战斗发表了多篇消息、通讯,其中就包括了一篇《八路军五一军携手杀敌 对崮峪粉碎敌“合击”》。 这场悲壮的突围战,战士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他们铸就的历史丰碑,犹如巍峨的沂蒙山万古长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