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泽拉夫尚-卡拉库姆廊道”粟特时期代表性遗产地综述

 恶猪王520 2023-09-25

摘要:中亚的泽拉夫尚-喀喇库姆地区从历史和地理上属于古代粟特文化蓬勃发展的索格底亚纳、玛尔吉亚纳和呼罗珊。本文在国际中亚研究院(IICAS)所编写的“丝绸之路:泽拉夫尚-喀喇库姆廊道”世界遗产申报文本草案的基础上,以中世纪粟特发展繁荣期至伊斯兰化早期为时代背景,以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为视野,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翻译、整理、介绍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15处包括城址、聚落、宗教遗迹在内的遗产地,为国内从事中亚地区粟特文化与丝绸之路历史、考古研究等领域的学者提供资料支持。

一、综述

泽拉夫尚-卡拉库姆地区的地理范围是:沿泽拉夫尚河的宽广流域,至喀喇库姆沙漠地带,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约900公里。大致涵盖天山以南,阿姆河以北,费尔干纳山谷以西,梅尔夫和里海以东的中亚核心至西南地带的广大区域,跨越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图1)

图片

图1 泽拉夫尚-喀喇库姆地理区域示意图 来源:李尔吾 (2021)

泽拉夫尚-喀喇库姆地区是粟特文明的摇篮,也是中亚丝绸之路“十字路口”交流交通体系中的重要区域。借助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来自各方的民族、文化、宗教、科技、政治、军事力量等在此碰撞融合,催生出具有代表性的,灿烂多元的粟特文明和繁荣的商旅贸易活动,并对中亚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泽拉夫尚-喀喇库姆地区现存大量粟特-伊斯兰前期的古迹和遗址,其中经系统性考古发掘和深入研究的仅为少数。本文根据历史价值、考古发现、保护状况、研究成果等遴选出14处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潜力的遗产地,名称与时代信息见下表:

国家

名称

时代

属地

类别

塔吉克斯坦

希索拉克(Khisorak)

公元1-10世纪

索格德省

库希斯托尼·

马斯特乔区

田野聚落


穆格山堡(Castle on Mount Mugh)

公元7-8世纪

索格德省

艾尼区

田野聚落


库姆古城(Kum Settlement)

公元7-8世纪

索格德省

艾尼区

小型城址


加尔达尼-希索尔(Gardani-Khisor)

公元7-8世纪早期

索格德省

艾尼区

小型城址


塔利-赫姆图达(Tali-Khamtuda)

公元前2-前1世纪;公元1-3世纪,10-12世纪

索格德省

潘贾肯特区

田野聚落


桑贾尔沙赫(Sanjarshakh)

公元5-9世纪

索格德省

潘贾肯特区

城址

乌兹别克斯坦

加尔特帕二号神庙(Jartepa Ⅱ Temple)

公元5-8世纪

撒马尔罕省

宗教遗迹


苏雷曼特帕(Suleimantepa)

公元8-13世纪

撒马尔罕省

宗教遗迹


卡菲尔卡拉古城(Kafirkala Settlement)

公元1-9世纪

撒马尔罕省

城址


达布斯亚古城(Dabusiya Settlement)

公元前6世纪-19世纪下半叶

撒马尔罕省

城址


瓦尔丹泽古城(Vardanze Settlement)

公元4-8世纪;9-13世纪

布哈拉省

城址


瓦剌赫沙古城(Varakh-Sha Settlement)

公元前2世纪-11世纪

布哈拉省

城址


派依肯特古城(Paikent Settlement)

公元前4世纪-13世纪早期

布哈拉省

城址

土库曼斯坦

阿穆勒古城(Amul Settlement)

公元1世纪-19世纪

列巴普省

城址


库什梅罕古城(Kushmeihan/

Dinli  Kishman)

公元2-13世纪

马雷省

城址

表1 14处遗产地简要信息表 制表人:李尔吾

二、遗产地介绍

希索拉克聚居地

占地7公顷以上,希索拉克主要由Ⅰ、Ⅱ、Ⅲ号城堡(Ⅲ号未经发掘),居民区,拉巴特,防御设施,水池及墓地组成,是中亚地区海拔最高的(2250米)古代城址(图1-5)。现存建筑遗迹高出地面近5米,可见保存完好的土坯砖墙和走廊。

经考古发掘,这里出土大量文物,包括丝绸、织物、成衣碎片,陶器,谷物,皮革、毛发,钱币;还发现有壁画(图6),经雕刻的木质建筑饰件和书写在木条上的粟特文书(图7)等。

希索拉克是公元7-8世纪粟特宫殿建筑及其装饰技艺的见证,反映出居住在泽拉夫尚河上游高海拔地区的古代粟特人克服恶劣自然条件,创建适宜人居环境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图片

1:遗址全景(南-北)来源:Vasiltsov 2010  

图片

2 遗址平面及发掘区域示意图 来源:Lurje (2020)

图片

3 Ⅰ号城堡发掘平面图 来源:Bukalaeva (2020)

图片

图4 Ⅱ号城堡发掘平面图 来源:Bukalaeva (2020)

图片

图5 居民区发掘平面图来源:Bukalaeva (2019)

图片

6:Ⅰ号城堡2号房址中出土壁画 来源:Stepanov 2012

图片

7:粟特文书 来源:Lurje(2011)

穆格山堡

穆格山堡座落在泽拉夫尚河谷左岸的山脊之上,扼守着从泽拉夫尚河至其支流库姆河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城堡平面近方形,推测曾有2层结构,占地仅400平米左右,位于不规则形状庭院的西南角,周围有保存不佳的石墙。经考古发掘,城堡内部呈梳状结构,曾发现有五个带拱顶的等大房间(图8-10)。山堡出土包括80份书写在木头、皮革和中国纸张上的合同文书、外交文件以及书信等珍贵粟特文献(图11),其中记载了公元722年片治肯特最后一任统治者在抵抗阿拉伯军队的过程中逃亡至此,并最终投降的历史事件。其它文物包括有彩绘木盾牌(图12)、木质餐具和工具,带有人物形象的金属器,陶器,来自中国的漆器残片和织造精美的丝绸(图13),乐器残片等,除此之外还发现一只完整的皮靴和一顶网状头饰。

穆格山堡是该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以及伊斯兰化开始的重要见证,反映了粟特居民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商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状况以及与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中国人、花剌子模人、费尔干纳人的交流和往来。

图片

8 遗址鸟瞰 来源:Lurje(2014)

图片

9:遗址地形图 来源:Yakubov (1979)

图片

10 山堡建筑平剖面图 来源:Yakubov (1979)

图片

图片

11:部分粟特文书  来源: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2015

图片

12:彩绘木盾牌  来源: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2015

图片

13:中国丝绸  来源: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2015

库姆古城

库姆位于库姆河山谷左岸的崎岖山坡之上,与穆格山堡相距约6公里。占地约0.6公顷,呈较规则矩形,包括东侧的居民区,西侧的城堡,中部的宫殿建筑和城防设施。

经不完全发掘,城堡保存基本完整,平面为30x30m,被一圈保存较好的城墙环绕(图14、15)。城堡及宫殿(部分)内有大量带拱顶的房间,东侧居民区可见沿街道分布的住宅建筑(图16、17)。出土文物主要有装饰物、金属和陶瓷制品等,其中包括一颗黏土雕塑的头部(残,图18),雕有半圆、菱形线条的木制品(残),当地和外来的陶瓷制品,粮食谷物,以及一座经装饰的壁坛建筑(图19)。超过150公斤的铁棒发现于居民区中一座可能是铁匠铺的房址内,出土于城堡和宫殿中的其它金属制品(图20)还包括铁剪、铁线、铁盘、铁勺和铁箭镞;铜首饰、铜珠、铜铃、带扣,以及用于铸造的双面模具。

库姆古城反映出公元7-8世纪时期,以金属器物和冶金技术为代表的当地手工业发展水平。

图片

14:遗址北部 -西 来源:Lurje (2014)

图片

15 遗址平面地形图 来源:Isakov 1981

图片

16 发掘区域平面图 来源:Yakubov 1988

图片

17 城堡拱门平剖面图 来源: 塔吉克斯坦社会科学院历史考古与人种学研究所 1970

图片

18 壁坛建筑复原图 来源:Khmelnitsky (2000)

图片

19:雕塑头部(残) 来源:Isakov (2000)

图片

20:金属制品 来源:Yakubov (1988)

加尔达尼·希索尔古城

加尔达尼·希索尔位于泽拉夫尚河谷中,靠近其支流玛徳姆河(Madm),距离穆格山堡约12公里。这是一处时代为7-8世纪初期,占地不到1公顷,由山顶统治者宫殿和下部沿街道分布的居民房址,以及不规则形状城墙所构成的山区城址,北侧因山体滑坡已无存(图21)。经完全发掘,遗址现存0.4公顷,其中宫殿约700平米(图22)。

考古发掘揭露了由入口隔间、庭院、杂物间及毗连的L型主体建筑共同构成的宫殿(图23);由石阶、大门、长椅和小间组成的殿外厅廊;宫殿与西南外墙之间呈新月形分布的房址;残长为110米,包含两座戍塔的城墙以及发现有22座房址的居民区(图24)。宫殿虽经焚毁,但仍出土大量雕刻精美并施有红蓝两色的木饰件(图25),榫卯结构的木构件,以及用于组成门板和天花板的木质雕版等。其它文物包括陶器(食器、酒器等,图26),金属器(农具、工具、武器),玻璃器及5枚钱币。

加尔达尼·希索尔是一座独特的,地处郊野的粟特城址,其宫殿建筑的复杂形制与奢华的室内装饰反映出公元7-8世纪初期,粟特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向偏远地区的传播和渗透。

图片

21 古城近景 东南-西北 来源:Lurje (2013)

图片

22 宫殿建筑影射复原图 来源:Yakubov (1979)

图片

23 考古发掘区域平面图 来源:Yakubov (1979)

图片

24 宫殿(上)与居民区(下)发掘剖面图 来源:Yakubov (1979)

图片

图片

25 木构饰件手绘复原图 来源:Yakubov (1988)

图片

26 部分陶器  来源:Yakubov (1988)

塔利·赫姆图达聚居地

这是一座位于泽拉夫尚河两条支流(Obi Saroy和Obi Mazor)交汇处的山谷台地上,占地面积不到1公顷的古代居址(图27)。遗址由平面呈十字形、外形似塔楼的2层建筑(图28),建筑下部被叠压的城堡,以及分别位于建筑和城堡两侧的居住区和山麓边缘的墓地组成。

考古发掘显示,其2层建筑虽形似塔楼(图29、30),但并不具备防御功能,更多起到视觉上的吓止作用。2层建筑共有16个房间,其中一间曾出土5具人骨(图31)。城堡的早期文化层中发现有公元前3-2世纪的女性陶塑(图32),以及大量公元1-4世纪时期的陶器。居住区中也发现有时代为5世纪的墓葬,陪葬以众多产于当地、带有纹饰并施以粉彩的陶器。墓地依照穆斯林葬俗(10-11世纪)。其它文物还包括小型铜镜、铁带扣、铁匕首、铜锥,陶鼓等。

这座被沿用千年的居址见证了古典时期索格德粟特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以及中世纪不同宗教和习俗在当地的共存。

图片

27 遗址近景 - 来源:Kurbanov 2019

图片

28 遗址地形及考古发掘平面图 来源:Kurbanov (2004)

图片

29 塔楼建筑复原透视图 来源:Marshak (1999)

图片

图片

30 遗址剖面图 来源:Yakubov (2004)

图片

31 塔楼合葬墓 来源:Kurbanov 2019

图片

32 女性雕塑 来源:Karimova (2018)

桑贾尔沙赫古城

位于支流玛格岩河右岸台地之上,桑贾尔沙赫是泽拉夫尚河上游的主要城镇之一,也是片治肯特城郊最大的城镇(距片治肯特约12公里)。虽经历上世纪的土地平整,遗址仍有大量存留。遗址总占地约5公顷,平面略成矩形,主体由西北角的圆形塔楼,以及分为东西两部分的城区组成(图33)。古城西北两侧为山崖,东侧和南侧被城墙围护(图34)。

针对塔楼、拉巴特、南城墙内侧和城内西北侧的考古发掘显示,圆塔有两层结构,直径11.2米,残高6.8米,可能始建于公元5世纪晚期(图35-37)。公元7世纪时期围绕圆塔建有防御圆廊,内设11个房间。拉巴特位于城区东部,目前揭露出被庭院和街道隔开的两户居民区房址。沿南墙分布的部分房址高度可达5米,有3层结构,其中1层的部分房间作为贮藏室,时代为公元740年左右(图38、39)。最近的考古发掘还发现有一处2层窑址。城内西北侧残存约1.5米的文化层,经发掘出土有7座房间和2座可能是宫殿建筑的基址,时代约为公元8-9世纪初期。

出土文物包括陶器陶塑、钱币(图40)、家具、武器、工具、服饰配件(带扣)等等。此外还有片治肯特风格的壁画、经雕刻的木质建筑构饰件、萨珊风格的铜簪、棉织物残片、目前发现的最早书写在中国纸张上的阿拉伯文书信(图41),以及一块“真子飞霜”铜镜的残片

桑贾尔沙赫是从丝绸之路繁荣期直至粟特文明崩溃阶段,以索格底亚纳为中心并连接伊朗、阿拉伯和中国文化的纽带,也是粟特文化自前伊斯兰向伊斯兰时代转型和过渡的重要见证。

图片

图33 遗址鸟瞰卫图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34 遗址平面及发掘区域示意图 来源:东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19)

图片

图35圆塔远景(修复后)来源:东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11)

图片

图36 塔楼平面图 来源:东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09)

图片

图37 塔楼剖面图 来源:东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09)

图片

图38 部分经发掘居民区平面图 来源:东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13)

图片

图39 部分经发掘居民区剖面图 来源:东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13)

图片

图片

图40 出土的部分钱币 来源:东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18)

图片

图41 阿拉伯文书信 来源:Chizhova (2008)

加尔特帕二号神庙

坐落在连接撒马尔罕和片治肯特的丝路要道之中,加尔特帕二号神庙是地处郊野的粟特祆教圣所。神庙遗址平面略呈方形(40X40米),高出地面部分约5-10米,改建于公元4世纪时期的堡垒(图42),前后历经5次建造。

考古发掘显示,神庙由入口大厅、仪式大厅、顺走廊相连的四角圆塔和众多房间组成,并以围墙环绕。最初的堡垒结构暂不清楚,第二阶段在四角增加了随高度收窄的,大小不一的圆塔(图43)。第三阶段依堡垒东北两侧及西北角增建了11间沿走廊连接的房间(图44)。第四阶段是从堡垒向神庙转变的大规模改建。改建打破了堡垒原先的南壁,并以此向南延伸增建一座南北达13米的仪式大厅;以及向南经短廊连接仪式大厅的,东西约20米,高5米的入口大厅,同时在原堡垒至新建入口大厅西侧范围内增建了一系列房间(图45)。神庙在7世纪晚期被阿拉伯人焚毁并遭遗弃,但8世纪初开始了第五次建造(图46)。本阶段恢复了仪式和入口大厅以及其轴线上的房间,增加了一条环绕仪式大厅的,同为宗教功能的长廊[x]和一座祭祀火坛。在8世纪后期,神庙被最终废弃并用作它途。

神庙仪式大厅、入口大厅和房址中发现了壁画残迹,其中包括泽拉夫尚-卡拉库姆段目前已知最早的粟特壁画(公元4-5世纪初),部分可辨认出娜娜女神,以及可能是神庙捐赠者和供养人的图像。其它文物有施粉彩的陶器、首饰、铜器银器、香炉、可携带的祭坛(残)、碳化的木雕等,神庙西南角圆塔中还出土有中国的十二生肖铜镜(图47),以及一座银质女神雕像。

加尔特帕二号神庙是一座具有泛粟特意义的圣殿,是自公元5世纪初期,在丝绸之路上蓬勃发展的祆教圣地网络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图42 遗址近景 北-南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43 第二次建造后的建筑平面图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44 第三次建造后的建筑平面图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45 第四次建造后的建筑平面图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46 第五次建造后的建筑平面图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47 十二生肖铜镜 来源:IICAS (2020)

苏雷曼特帕修道院

苏雷曼特帕是一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修道院,位于距撒马尔罕以南30公里的乌尔古特(Urgut)镇最南端。对遗址下层部分的发掘揭露出约900平米的,由通廊和房间组成的建筑基址(35x25米)(图48),及其北侧的部分庭院(25x10米)(图49)。

建筑物地面有烧结砖铺地和夯土台阶两种形式,墙体主体为土坯砖,包砌烧结砖。内部沿东-西轴线建有4个房间,以及南、北、中三条通廊。其中南廊(图50)发现一座圣坛(图51),以及一处方形砌砖的土台,台下藏有深1.8米的地窖。中廊东头房间呈十字形,可能是洗礼所用。北廊(图52)连接的房间略小,出土的餐具和炉灶遗迹表明这里曾经是厨房。北廊和中廊隔墙的东西两侧都开有门道。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中廊和南廊之间存在有早期过道,说明修道院是基于此处更早的建筑改建而来(图53)。除建筑之外,遗址还出土有铁十字架(图54)、粟特钱币、绿釉陶灯、玻璃器以及陶器,其中部分陶灯和陶碗上戳有十字印。值得一提的是,遗址附近的岩壁上刻有叙利亚铭文和十字架标记(图55),周边也曾发现有十字架和基督教教墓碑,表明这里曾经存在过的聂斯托利社区。

苏雷曼特帕修道院是公元8至13世纪时期,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在丝绸之路,尤其是泽拉夫尚-卡拉库姆区域内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见证和代表。

图片

图48 遗址鸟瞰 来源:IICAS (2019)

图片图片

图49 庭院近景 来源:Savchenko (2010)

图片

图50 南廊近景 来源:Savchenko (2010)

图片图片

图51 圣坛平面及近景 来源:Savchenko (2010)

图片

图52 北廊近景 来源:Savchenko (2010)

图片

图53 考古发掘平面图 来源:Savchenko (2010)

图片

图54 出土的铁十字架(残) 来源:Savchenko (2010)

图片

图55 叙利亚文和十字架岩刻 来源:Savchenko (2010)

卡菲尔卡拉古城

位于阿夫拉西阿卜(撒马尔罕古城)以南12公里,泽拉夫尚河达尔贡姆(Dargom)运河左岸,卡菲尔卡拉是一处公元1至9世纪时期的,高度设防的古代城址。据部分发掘,古城占地约24公顷,整体呈不规则形状,四面均有河流做屏障(图56)。其已发现的部分包括巨大的方形城堡(边长76米,残高20-25米,图57),以城堡为核心、边长为360米的大型居民区,以及城壕、塔楼与城墙、拉巴特组成。

城堡已揭露一座四周建有伊万的方形庭院(40x40米),内部发现大量雕刻精美的木构饰件,曾经大火焚毁(图58)。居民区在城堡之外,其南侧的墓葬出土有祆教的纳骨罐。城堡的防御设施强大,城外有环壕和城墙,南北两侧各有3座塔楼,城西北角还连有一座独立的方形堡垒(图59)。拉巴特与居民区西侧毗连,目前发现有超过十座陶窑[xii]

古城出土有700多枚印章(图60),其时代、大小、形状、样式各不相同,图像有铭文或人物、动物纹样等。城堡庭院中发现大量碳化木雕,包括一块124x141厘米见方,刻有46个手持贡品的人物和坐狮娜娜女神图像的木板(图61),以及一块156x53厘米的木制拱门(残,图62),描绘有13个人物和环绕其中的四臂神祗。其它文物还包括数个陶塑、陶器,以及包括外圆内方的中式粟特铜币、阿巴斯早期金币和迪拉姆银币在内的大量钱币(图63)。

卡菲尔卡拉是连接撒马尔罕和片治肯特南北通路,控制着泽拉夫尚-喀喇库姆沿线且带有强烈军事色彩的古城。其体量巨大的城堡、大量出土的印章、钱币以及宗教艺术品反映出在前伊斯兰时期,索格底亚纳地区的政治、商业贸易和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与繁荣。

图片

图56 遗址俯瞰 东北-西南 来源:IICAS (2019)

图片

图57 城堡近景 南-北 来源:IICAS (2019)

图片

图58 城堡平面图 来源:Gariboldi (2018)

图片

图59 城堡西北角的堡垒 来源:IICAS (2020)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60 部分黏土印章 来源:IICAS (2017)

图片

图61 刻有娜娜的木制雕版图像 来源:IICAS (2017)

图片

图62 刻有四臂神祗的木制拱门图像 来源:IICAS (2017)

图片

图63 部分钱币 来源:IICAS (2017)

达布斯亚古城

达布斯亚位于今撒马尔罕省界最西端的泽拉夫尚河左岸台地之上,由一座方形城堡、内外城墙、城内和城外居民区组成,整体呈不规则三角形,占地约73公顷(图64、65)。遗址整体未经系统性发掘,其范围内现存一座帖木儿时代晚期的陵墓,一座19世纪清真寺。

考古调查显示,处于古城核心位置的城堡被内城墙环绕,城东南角明显高于其它区域,推测可能是宫殿所在。围绕城堡的城内居民区同样有城墙拱卫,外城墙开有四门,西面2门,东北和东南各一门。城外西侧和南侧的居民区面积达50公顷,部分可见城墙,目前大部被穆斯林墓园占压。针对城堡、居民区和城门的小范围试掘发现了从公元前6世纪到中世纪时期的大量陶器,包括陶片、陶球、陶礌石、陶像、陶轮(图66-68)、陶罐、陶瓶、陶釜、釉陶碗(图69)等,以及城堡中的一处中世纪晚期单人葬(图70)。除考古发现之外,历史文献中还对古城有着详细的描述,包括与阿拉伯、蒙古、帖木儿和谢巴尼德相关的多次战役,以及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哲学家、语言学家、伊斯兰法律和神学家等。

达布斯亚是连接撒马尔罕、布哈拉和花剌子模三地的重要边境城市和生产中心。结合文献,达布斯亚反映了从中世纪至16世纪,该地区在社会和人文科学等领域中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特殊贡献。

图片

图64 古城鸟瞰南-北  来源:IICAS (2019)

图片

图65 遗址鸟瞰 北-南 来源:IICAS(2019)

图片

图66 城堡出土公元前6-4世纪陶片 来源:Berdimuradov and Uno (2013)

图片

图67 城堡出土公元前3-1世纪陶片 来源:Berdimuradov and Uno (2013)

图片

图68 其它部分陶器 来源:Berdimuradov and Uno (2013)

图片

图片

图69城堡出土中世纪晚期釉陶碗及陶片 来源:Berdimuradov and Uno(2013)

图片

图70 出土于城堡的中世纪晚期墓葬 来源:Berdimuradov and Uno(2013)

瓦尔丹泽古城

瓦尔丹泽古城座落于布哈拉绿洲北端和克孜勒库姆沙漠南端交接处,是布哈拉至撒马尔罕的主要道路区域与游牧草原地带接触的前沿。公元前5-4世纪就有定居者在此耕作,依赖从泽拉夫尚河支流沙菲尔坎河(Shafirkan)引入的水源进行灌溉。公元4-8世纪,这里与草原游牧地带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自阿拉伯入侵之后,古城逐渐衰败,但一直沿用至19世纪晚期,最后随着绿洲的荒漠化被完全废弃。中世纪文献记载,这里曾是欧巴维贾(Obavija)的首府,其统治者与布哈拉国王有相同地位。古城由城堡、城壕、宫殿建筑、居民区和两重城墙构成,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长袜状(图71)。

城堡平面呈东西方向的矩形,建于一座砂岩高台之上(图72、73),内外周长分别为33x70米和70x108米,包括城墙在内的残高为15-16米,外部被20米宽的城壕所环绕,城墙没有射弹孔(图74)。针对城堡的考古发掘显示,其东北角为宫殿建筑,宫殿西北两侧筑有宫墙(图75、76)。宫殿发现有专用的排水系统(图77)。城堡南侧的居民区被一条连接外城西南大门和城堡南门的,南北走向的大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一侧早在古典时代晚期就已存在,另一侧建于中世纪时代。目前仍可见居住区东边的外城墙,泥坯砖建造,厚约2.6米,残高2米。

出土文物包括陶器、金属器、玻璃器、石器、骨器和矿物颜料等(图78)。包括施有蓝绿色彩釉的吊饰在内,古城出土的大量陶瓷器经断代分别属于4-5世纪、6-8世纪以及9-19世纪三个时期。金属器包括铁刀、铁钉、铁钩、箭簇等,以及喀啦汗王朝的钱币。玻璃器有彩色窗格玻璃和餐具,石器主要为饰物,骨器有象牙梳。此外还发现有以赭石为原料的多种色彩颜料,推测可能用于漆墙或为陶器施彩。值得一提的是,文献中的瓦尔丹泽古城曾以纺织品闻名,其名为“Zandaniji”的织物堪比中国的丝绸处在古代绿洲与草原交界的前沿地带,瓦尔丹泽不仅是连接布哈拉与撒马尔罕道路中的设防古城,也见证了嚈鞑、突厥、索格德和阿拉伯等主要时期,农耕与游牧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图片

图71 古城形制及范围鸟瞰卫图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片

图72 城堡远景 南-北 来源:IICAS (2019) 图73 城堡远景 东-西 来源:IICAS (2019)

图片

图74 城堡近景 东南-西北 来源:IICAS(2019)

图片

图75 城堡与宫殿考古发掘区域平面图 来源:西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19)

图片

图76 宫殿区域考古发掘现场鸟瞰 来源:IICAS (2019)

图片

图片

图87 宫殿排水系统来源:西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19)

图片

图片

图78 部分出土文物 来源:西粟特考古调查报告 (2019)

瓦剌赫沙古城

古城位于布哈拉绿洲西北边缘沙漠地带的一座丘陵之上,占地约12公顷,平面略呈三角形(图79),是公元7-9世纪时期的粟特政治中心和布哈拉国王的居址。古城周边曾是大规模农耕区域,共有12条运河向其供水。根据考古发掘结果,古城遗址由城堡、宫殿、中央山丘、角楼、城墙以及居民区组成(图80)。

城堡位于城东南一座西高东低的小丘之上。西侧部分呈边长26米的方形,高出地面10米,外沿陡峭,西南角外侧建有一座突出的,带有小间的塔楼(图81-84)。考古研究显示城堡始建于公元5世纪晚期,8世纪中期被废弃,11-12世纪又在此建造了一座可能是清真寺的建筑。城堡东侧与西侧等大,发现有一座建筑基址。宫殿建筑紧邻城堡西侧,内部空间以红厅、东厅和北厅最为重要(图85)。红厅尺寸为12x8.5米,以生砖起墙,泥浆黏合,表面涂有一定厚度的草拌泥地仗层,并绘有精美的壁画。对砖材的研究表明该厅分为两个阶段建造,而壁画则有上下两层。东厅体量较大,长不少于17米,宽11.5米。其南墙和西墙的壁画(图86)残迹分别描绘有飨宴情景和骑士形象。红厅、东厅以及红厅西侧的两个房间属于宫殿的初期建筑。建于8-9世纪早期的北厅是平面接近方形的矩形房间,仅存东墙和南墙,部分墙体采用烧结砖建造,泥坯砖铺地。考古发掘还揭示出宫殿内有从东向西进行烧结砖铺地的趋势,以及一座不同于前伊斯兰时代中亚地区的,类似于伊朗萨珊建筑形式的三跨拱门。宫殿历经公元5世纪晚期至6世纪的始建、此后相当长时期的扩建、伊斯兰军队的毁弃、部分重建与修缮、10-11世纪的改建5个阶段。中央山丘约8米高,发掘成果显示其文化层深达11米,时代上限约为公元2世纪。山顶四周是随沉积物不断增补抬高的城墙,时代下限为10世纪,中间建有一座几乎无存的,时代为10-11世纪的建筑。角楼平面呈半椭圆形,位于城墙圆角处,内径4.5-4.95米,厚1.8-1.9米,由方形泥坯砖建造。城墙厚约1.9-2.05米,揭露于角楼东南两翼。角楼与城墙均有向下的射弹孔。针对位于古城西侧,时代为公元10世纪居民区的局部发掘显示,房址沿城墙依地势而建,宽度从14米至3米不等,部分有围墙,大量使用了城内早期建筑的砖瓦。

宫殿北厅中曾出土一座粉彩羽人泥塑(残)。其它文物包括一颗阳刻玉石印章、上限为公元前后的陶器、金属器、钱币、箭镞等等(图87)。

瓦剌赫沙古城在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后,仍然作为布哈拉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农业重镇被沿用了相当一段时期,它是粟特城市制度和结构、居民文化和信仰遭遇巨大转型时期的特殊见证。

图片

图79 古城地理位置图 来源:Shishkin (1963)

图片

图80 古城形制及范围鸟瞰卫图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81 城堡与宫殿建筑遗迹俯瞰 南-北 来源:IICAS (2019)

图片

图82 城堡与宫殿建筑遗迹俯瞰 北-东 来源:IICAS(2019)

图片

图83 城堡鸟瞰 来源:IICAS (2019)

图片

图84 城堡复原想象图 来源:Shishkin (1963)

图片

图85 宫殿考古发掘平面图来源:Shishkin (1963)

图片

图片

图86 宫殿出土壁画(局部)来源: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 (2020)

图片

图片

图87 部分出土文物 来源:Shishkin (1963)

派依肯特古城

古城位于布哈拉市西南50公里,绿洲-草原交接处的一座台地之上,总平面大致呈东西向的哑铃型,被一条南北走向、贯穿中心的河流分为两部分,周边可见带塔楼的城墙遗迹。河西部分包括东侧的城堡和西侧相连的两座居民区(Ⅰ区和Ⅱ区)、城防设施、拉巴特、道路系统;河东分布有众多驿站。除一些重点区域外,该遗址大部未经发掘(图88、89)。

方形城堡占地约1公顷,北侧有一座高台。城堡由城墙、塔楼和外围的城壕构成,是古城年代最早的部分(图90)。城堡上建有一座宫殿、两座政务建筑和寺庙。城堡最早的地层为公元前3-2世纪,发掘揭露出一座祆教寺庙,寺庙中心有两座被环形走廊围绕的,设有火坛的房间。公元3-4世纪增建了带方塔的围墙。4-5世纪时期在寺庙东侧扩建了带有大厅、伊万和庭院的宫殿建筑。5-6世纪于东西两侧分别营建了朝政和财政建筑*。在经历了公元8世纪初的焚毁之后,9-10世纪期间在城堡南侧和西侧分别出现了住宅,清真寺和宣礼塔。两座居民区均有泥坯砖围墙拱卫,并被一条内墙分为东侧Ⅰ区(11公顷)和西侧Ⅱ区(9公顷),Ⅰ区稍早于Ⅱ区。Ⅰ区北部的道路系统将其分为若干狭长的街区(22-25x84米),其围墙至少经历5次加固,在9-10世纪时期厚度达10米,西南角有一座平面呈不规则形状的塔楼(图91)。Ⅱ区围墙建于公元6世纪,有10座带有射弹孔的双层塔楼。拉巴特广泛分布在居民区外的东侧和南侧。在东侧发现的近20处建筑基址中,最大一座方形驿站(75x75米)建有椭圆形角楼和庭院,以及包括储藏室、厨房、牲畜栏在内的多处房址(图92)。古城的外墙在拉巴特外围,共建有8座塔楼。

居民区东墙外有包括陶窑、作坊、陶片坑以及几处房址在内的大型制陶中心遗址,出土大量带纹饰的陶器。此外在城堡和其祆教寺庙中分别发现壁画残迹和陶印章,Ⅰ区的窖藏出土有4500枚中世纪早期的钱币。在Ⅰ区和Ⅱ区之间道路相会处还发现了一座8世纪时期的药房。

派依肯特古城是是索格德-布哈拉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商业文化中心,具有精心规划的城市布局。城中兴建的大量驿站反映出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与丝路贸易的紧密联系。

图片

图88 古城形制及范围鸟瞰卫图 来源:IICAS (2020)

图片

图89 古城鸟瞰 西北-东南 来源:IICAS(2019)

图片

图90 城堡鸟瞰 来源:IICAS (2019)

图片

图91 居民I区俯瞰 东北-西南 来源:IICAS(2019)

图片

图92 方形驿站俯瞰 北-南 来源:IICAS

阿姆勒古城

坐落在今土库曼阿巴德南郊,东北距阿姆河12公里处的阿姆勒古城是古代呼罗珊地区的大型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阿姆河地区的行政和文化中心。虽然部分被现代建筑占压,据遗迹分布情况估算,古城的总面积约为150-175公顷。遗址由城堡、城壕和居民区组成(图93)。

城堡平面稍呈方形,建在地势高亢处,高出平地21-24米,占地12公顷,西北处有一座高出城堡地面10米的方形高台建筑(图94、95)。城堡外围依次分布有城壕和居民区。居民区发现有密集的建筑基址,总面积约50公顷。其围墙厚达2米,由泥坯砖和少数烧结砖砌成(图96)。古城出土的陶器包括公元1-4世纪的陶碗、陶壶、陶釜,各式餐具以及汲水器等,此外还有若干持剑风帽兵士的陶塑(图97)。

阿姆勒古城向东沿泽拉夫尚河通往布哈拉和派依肯特,向西经喀喇库姆沙漠的最短路线连接穆尔加布三角洲和梅尔夫,是控制丝路贸易的枢纽所在。它见证了呼罗珊地区从古典时代晚期至阿拉伯入侵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文化发展和当地居民的世界观。

图片

图93 遗址近景 来源:Muradov (20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