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去除精神油腻?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23-09-25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328 篇文章

图片

题图:来自电影《千与千寻》

写在前面:

今天的文章来自一诺和马国川老师、周濂老师的直播对谈《如何去除精神油腻》,直播播出后,我们收到很多观众的留言。一诺说更喜欢其中一位观众对嘉宾的评论:有文化,有良心,有人性。
周濂老师作为一诺工作坊的特邀嘉宾之一,将于9月26日(北京时间12:00)再次与一诺对谈:如何过一种严肃而有趣的人生?

点击预约,开播可收到提醒~


01

重要的是生活在真实中

如何理解精神油腻?

我的理解,这是一种生活在非真实、扭曲的认知世界里的状态。简单来说,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油腻”的,那你看待世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会受到影响。你可能会生活在自己的幻想或者偏见中,而与真实世界渐行渐远。
关于去除精神油腻——

周濂提到了“批判性思维”,他指出,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负面批评,而是一种清晰地分析和解释思想的能力。

例如,康德的“三大批判”,“批判”是辨析、澄清、阐明的意思。周濂指出这正是我们去除“精神油腻”的关键所在:要有清晰的思想,然后才会有清晰的表达。要生活在真实中,然后才会有面向事实的勇气。

马国川则做了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油腻把人的理智给蒙蔽了。就像镜头,你的镜头是模糊的,是因为你的手上油腻。

回到现实生活中,马国川指出,因为信息“投喂”,个体间接收的信息大相径庭,很多人看似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认知世界却完全不同。他非常认同周濂的观点,重要的是生活在真实中。正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欧知识分子提出的口号——生活在真实中。

生活在真实中,这可能是去除精神油腻的最佳途径。如果我们能清晰地看待世界,理性地分析信息,那么我们就能摆脱这种“油腻”的状态。

而理性、有逻辑的分析能力,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构建。

图片

▲ image by freepik


02

理性往往是情感的马后炮?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瞬间:发现自己很多的决策并非出于理性,而更多地是被情感、直觉或者环境影响了?是的,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周濂的观点让我很是共鸣。他指出,我们人类的思考是分双系统的:快速、本能的思考与慢节奏、更理性的思考。正如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打的比喻,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乔纳森进一步指出,理性是情感的马后炮。


想一想,当我们在社交环境如朋友圈和工作群里点赞时,我们真的考虑过那些观点的合理性和真实性吗?我敢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我们只是出于习惯或者同伴压力而做出这样的反应。按照周濂的说法,当所有人都对同一件事情进行点赞或发表一样的想法,就意味着没有人在思考。这其实是一种“集体非思考”。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周濂给了我们答案:

独立思考。

但他也提醒我们,独立思考,不等于一个人思考,恰恰是要学会与他人一起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他人的观点与你是有不同的,有差异的,有矛盾的,有冲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共情理解,在差异中去寻找共识。如果实在无法达成共识,那只要他不突破底线,你我依然能够跟他保持平等尊重意义上的多元共存。
我特别赞同周濂提到的,独立思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选择,而非单纯的能力。独立思考需要我们培养并具备《批判性思维入门》书里提到的成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的基本要素:包容观点、分析技能、保持自信、葆有好奇心和寻求真理。


  • 包容观点,即愿意听取不同的观点并享受真正的辩论。

  • 分析技能,即能够构建合理的论证并得出可靠的结论。

  • 保持自信,即有自信去检视其他人通常还是权威人士提出的观点。

  • 葆有好奇心,即对新观点和洞见具有好奇心。

  • 寻求真理,即寻找客观存在的真理,即使这个真理与自己之前的观点或利益相冲突。

批判性思维并非简单的理性分析,如马国川所指出的,情感、心理和文化等因素也是重要的考虑点。例如,在国际政治和历史领域,决策者往往容易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要全面地理解这些复杂问题,我们需要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比如从心理学家角度去解读历史人物。
回到最初的问题:理性往往是情感的马后炮吗?答案可能是,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或不应去追求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方式。即使理性有时候迟到,但总比不到好。


03

回到常识,警惕被污染的常识

如何选取合适的信息源,而不被有害或偏见的“常识”所影响?这个问题在今天的信息环境中尤为重要。

作为媒体人,马国川的建议是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最好回归常识。但问题是,这个“常识”也可能已经被污染了。
周濂指出,“ideology”有两个关键特征:它是我们底层的意识,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它通过控制我们看什么、听什么,进而影响我们想什么、信什么,最终导致我们说什么、做什么。这也导致了我们说回到常识,回到的却是虚假的常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陷入错误常识的陷阱呢?

首先,了解自己信息的来源是关键。

不要只从一个角度或一个渠道获取信息。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能让你有更全面的了解。正如周濂所言,批判性思维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做,而且我们也能够去做的一件事情,是对我们的信息来源做出最简单、最基本的核查工作。

其次,不妨回到个体。

马国川指出:

对于复杂的问题,比如国际冲突,于普通人而言,不必深究政治或地缘因素,而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从最基础的人的需求和情感去理解,去做出判断。这样的常识判断往往更接近事实。他说道,从一个最小的切入点去思考。拒绝宏大的思维,而是回到个体,回到“我”这个最小的单位,去思考这个世界,去思考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

最后,制定一套合适的思考原则。

周濂认为思考有几个重要原则:

其中最重要的是“或谬原则”,即要时刻意识到“我可能是错的”。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保持谦卑和开放性。

第二条是清晰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用清晰而准确的语词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三条是求真原则。跟别人讨论问题,辩论不是为了我赢你输,而是要澄清事实,要抵达真相和真理。

总之,回归常识并不简单,但也并非无解。通过选择正确的信息源,基础的分析,加上批判性思考,我们不仅能避免被有害信息所影响,还能更接近事实。这或许是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里,能做的个人选择和努力。

04

理想主义者的二次出发

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有一个问题困扰很多人,怎样在困境中保持乐观?
马国川从“长期视角”给出了答案。他说,我们要保持乐观,首先就要彻底的绝望,要放弃所有的幻想。在困境情况下,我们就尽个人的责任,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得一点点的欢喜。
马国川指出,同时,我们要对这个世界保持足够多的痛感神经,才能让我们不油腻。你对这个社会的不公,你对社会发生的灾难,要保持足够的愤怒!这样,我们就能够去除精神的油腻,我们就能够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站在这个土地上。
周濂对马国川的观点表示了认同,他认为,乐观应该是一种“怀抱希望的现实主义”。
周濂说,以悲观之心,做乐观之事。他提到前两天读到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得特别好,大概是说,很多时候人不是为了希望而活着,而是为了身份的确认,为了确认我是谁。
其中举了一个例子,泰坦尼克号即将沉下去的时刻,那些音乐家为什么还要演奏曲子?他们已经没有未来、没有明天了,他们依然要在即将沉没的轮船上面演奏曲子,是为了确认自己的身份:我是演奏者,虽然没有了明天,但我要演奏出这辈子最美妙的音乐。
图片

电影《泰坦尼克号》

周濂继续说:“过去这些年,我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在演讲的时候,或者参加活动的时候,会设想这是我最后一次上课,最后一次演讲了,我需要说出我真正信的东西。我希望,我所说的跟我所信的东西是一致的。这是我过去这些年学哲学,我最认同的价值。我觉得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是在确认我是谁,都是要去完成自己的身份的确认,都是要去实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总是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有个朋友说不对,我们是知其当为而为之。过去这些年我越来越认同这些话。什么是我应该做的?什么是我应该说的?什么是我真正信的?我相信每一个对自己稍微有点责任感的人,都不想让自己成为表里不一的人,成为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成为自我欺骗的人。所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有尊严、体面而正派的人生?周濂更是从心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自欺、也不沉沦,怀抱着希望。你要认清时代的残酷性。但与此同时,你不会沦为为现实做辩护的人,你不会沦为自我麻痹的人,你依然在心中怀抱着某种希望和理想,这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的二次出发。是否真的能够成为正派且体面的人,需要交给时间,交给未来。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我们认为正确的道路呢?

在直播间看到一个评论说:“我不是来买书的,我是在黑夜中来寻找同路人的。所有在这个复杂环境中还保持思考,还在叩问自己内心的人都是非常痛苦的。我们都存在一种集体的心理创伤。”

最近给我一个希望的事情,是我跟傅国涌老师聊天,他给我介绍了一个东欧捷克的哲学家,这位哲学家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 parallel structure,即平行结构或平行城邦。

这个所谓的“平行城邦”并不是物质层面的建设,而是一种精神建设,一种思维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它的建设不需要等待“某一天”的到来,因为现有的结构已经被某种力量垄断。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心灵和思想里建立这个平行结构。

这并不需要什么宏大的目标或计划,它在于我们的日常选择:如何对待家人,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有冲突的人相处,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些选择其实就是在建立这样一个平行的结构,按照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人生短暂而无常,我们不知道还有多长时间或什么时候会遭遇转折。如果我们将幸福和追求悬挂在未知和不确定之上,那将是一种飘渺不定的状态。然而,一旦明白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构建一种平行的生活结构,我们便会意识到幸福和希望的建设可以从现在、从当前的境遇开始。希望并不是远在某个不确定的未来,而是通过我们每一次的选择在此刻就能创造出来。这就是力量所在。
最终,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环境,无论我们面临多大的困境,都应该始终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正如周濂和马国川所言,真正的乐观来自于责任感和行动。我们可能不会在有生之年看到所有希望的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去做。
图片

周濂老师也会在一诺的北美留学生工作坊中,和另外五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教育工作者一起担任嘉宾导师,欢迎扫码了解详情。

感兴趣的朋友可扫下方二维码入群咨询: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