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交大考不考四六级,祁同伟都得学沙家浜

 自我清理 2023-09-25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表示,将不再要求非得有英语四六级或者其他校外考试证书,作为本科毕业及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

意思是说,你可以不考。

有个读者来留言,说,西交好样的,打响针对崇洋媚外的第一枪,言外之意,英语这东西,就不该学。

问我怎么看?

我的看法很简单,西交的出发点仅仅是因为这个证书如同鸡肋,和英语本身没啥关系。说白了,人家不是出于立场,而是基于事实。

你想,一个大学生,如果看不懂英文材料,看不懂目前尚以英文为主的国际论文数据库,那他大学本科期间英语课也不应该及格呀,他当年高考的时候英语又是怎么过的呢?

而且,考研是要专门考英语的。这么多道关卡在,四六级到底有什么用,是值得存疑的。

如果是为了出国留学,那这东西也不管用,人家不看这个,人家看雅思成绩。

所以如果你要说打响第一枪,那也是冲着四六级考试这个产业链打响的。

学不学英语,其实只跟两件事有关。

对于普通人群而言,这个取决于翻译软件的发展程度,他面对的主要是生活场景,你出国旅游,或者和外国人做生意,能够翻译就行了。

那么对于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或者说要查阅英文资料的人来讲,实际上学英语的本质是你要不要了解另一种文化体系。

英语就像汉语,那不是一门语言,那个背后是文化体系。

全世界虽然有很多语言,其实只有两个文化体系,一个是以英语为基础的英美文化体系,一个是以汉语为基础的中国文化体系。

这个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这就是世界的两极,这是实力决定的。

印度很有文化的,但是你可以不掌握,因为他们的全球占比不够大,未来看,也不会超越前面的两极。

如果我们哪一天,连高等教育的人群也不学英语,那除非对方没落了,落到和印度差不多的位置。

那你就可以不学了。

一言以蔽之,就像你为什么念了那么多年书?

因为客户有文化,假如VIP群体全都是煤老板,那其实你不念书,问题也不大。

可惜假如并不成立。

你学不学英语本质上就跟祁同伟学不学沙家浜一回事。

你真以为祁同伟喜欢沙家浜,或者相关的文化吗?需要而已。

所以我们不要简单的把英语当成语言,到目前为止,工具还不能超越语言,理解背后的文化。

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我们用工具给翻译翻译,翻译后是这样的:

The moon was mounting above us to the tops of willows.

The lovers meeting to keep their tryst after dusk just here. 

什么意思呢?

咱们还用工具,翻译回去。它翻译成这样:

月亮就在柳树顶上,这对恋人黄昏后在这里相聚,继续他们的幽会。

你什么感觉?

感觉像看薄伽丘的《十日谈》,《十日谈》小时候当禁书看的,都是描述教会的教士们与主妇的偷情。简直就是一本欧洲版的《昼颜》。

但实际上这首诗不能逐字逐句翻。中国的诗歌就像文人画,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你听中国人说话,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听他没说什么,他没说的,才是暗示给你的那些有用信息。

原诗中欧阳修讲的是物是人非。

欧阳修这首诗,你根本不需要翻译,你怎么翻译都是错的。

我们仔细来看他全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诗如果要翻译,整诗一句话就够了。

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这句话出自拜伦给他情妇的书信。

这句英文如果要再翻译回中文,钱钟书做过,钱钟书翻译成文言文了: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你仔细品,拿钱钟书的这句话和欧阳修的诗做对照,语句一个字也对不上,意境却完全吻合,是不是很有意思?

即便用拜伦的那句英文情书做了媒介,依然保留了全部的信息。

用信息论与编码课本上的话说,编码以及传输的损耗为零,几乎原样还原了作者的本意。

这个不是工具能完成的事情,钱钟书翻得这么好,不是因为他精通英语, 而是因为他精通两种文化。

咱们出一道题:

有三个人,A,B,C。

A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说: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就是前面讲过的拜伦给情妇的信)

C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提问:你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谁赞同谁?谁反对谁?

答案是:B赞同A,C反对AB。

这里面牵扯了三个诗人,崔护,拜伦,纳兰性德,这个背后是文化并不是语言。

比如我们聊过纸牌屋

有一集的结尾是弗兰克在窗边给他的太太克莱尔唱情歌,唱着唱着结束了。

怎么给你翻译?难道给你翻译歌词么?翻译完了也没有任何有效信息。

弗兰克唱的这首歌,是270年前的英国民谣,后来传到了美国的肯塔基州,南北战争时期属于南方,和《纸牌屋》中弗兰克南方州的出身不谋而合。

这首民谣的背后是一个故事。歌词中漂亮的女孩波莉怀了一个男孩的孩子,这个男孩要随国王出征了,他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把女孩约出来杀了。从此之后,女孩化作冤魂,让他一生不安。

我们想一想,这一集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克莱尔也就是弗兰克的老婆,她当年读大学的时候,被同学麦金尼斯强奸了,出于对自己名誉的保护,她没有声张。

后来弗兰克做了副总统,她也做了副总统夫人,恰好弗兰克为两位将军授勋,其中一位就是麦金尼斯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那么克莱尔是怎么报仇的呢?她按兵不动。

等到政敌安排记者在电视采访中攻击她堕胎的时候,她在电视采访上公开撒谎。她说:自己确实堕胎过,原因是被强暴了。她不想让孩子带着仇恨来到这个世界上,于是不得不这么做。

现场当然一片惊呼,话题转移了,大家不再攻击她堕胎,而是问,肇事者是谁?

于是她说,是当年在大学里,同学麦金尼斯干的,而麦金尼斯就是此前被授勋的将军。

要知道这是电视节目,传播很广,马上就有个女孩打电话进来,告诉媒体,自己也曾经被麦金尼斯强奸过。

麦金尼斯彻底被搞臭了。

我们想一想那个民谣,一个女孩怀了男孩的孩子,克莱尔撒谎说她怀了麦金尼斯的孩子;那个男孩要随国王出征,麦金尼斯也是军人;女孩冤魂没有放过男孩,克莱尔没有放过麦金尼斯......

很有意思对吧,你借助工具可以看懂那个美剧里的每个字,但是你没法理解背后的意思。

就像一个中国人,他可能每个汉字都认识,但就是没法读古文,因为人家用了大量的典故,你认得那个字,不等于你认得四个字组合之后背后的历史背景。

我们说一个人没文化不是说他不识字,而是说每个字他都认识,但组在一起,他就不认识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很有文化的国人,换一个文化体系,他一样可能没文化。因为不懂英国文化,他看不懂英国文化中的典故。

所以你要把英语从主课里去掉没问题,问题是后果你要想清楚。

我们大部分人是用不着懂英国文化,但我们用不着的多了。我们还用不着懂高等数学呢,是不是也要去掉?

如果仅就大多数人的生活与工作。识字,识数,有基本的逻辑就够了,剩下的都可以在工作中摸索或者依赖工具。

但问题在于,你这么个培养方式,也就阻断了人家的上进之路。

你在学校里不教的东西不等于大家都不学,有的人回家后,可是有人教他的。

他老爹把儿子叫过来,来来来,你过来,从莎士比亚全集到美联储主席讲话,爹都讲给你听。

我问你,当这俩孩子走上社会后,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你让一个把英语当音乐学的孩子,长大了之后怎么看懂国际市场走向?怎么阅读以英文为主体的国际论文和行业资料?

像美联储主席,像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他们的表达中夹杂着大量的英文体系下的典故,这些东西,怎么机器翻译?

你回忆下我说了很多次的那句话:高层次的沟通,不是听懂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听懂对方没说什么。

这个没说什么确实是后来在工作中具体培养的,但是那个可以被培养的基础,或者说前提,是他从小学到大学,学古文,学英文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