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寺观彩塑·辽金彩塑(全四册)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依照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统计,山西现有地面上由唐代至清代的木构古建留存可以占到全国同类的70%以上,而这些古建的基本功用即为佛、道、儒三教的宗教寺观,其中依附于寺观配有大量的宗教题材的壁画和彩塑(壁画27259平方米、彩塑12712尊),数量之多、制作之精、规模之巨,绝冠全国,其中现存的国保级辽金寺观建筑有109处,其中存有同期彩塑者形成定论的有13处,其中,佛寺彩塑11处,道观彩塑两处。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张明远教授所编著的这套《山西古代寺观彩塑·辽金彩塑》不仅用高清图片展现了这13处辽金时期寺观彩塑的整体面貌及各个局部,同时结合历史对每个寺观彩塑的形成、发展、时代特征、艺术审美都作了详细的分析。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主尊卢舍那佛像 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上半叶,契丹辽朝(916-1125)和女真金朝(1115——1234)相继统辖了我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历时三百余年。其中,契丹人统治的辽朝,长达二百余年,它比汉、唐以后任何一个先前王朝的历史都长。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明间主佛左侧菩萨像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南次间主佛右侧中间立式菩萨半身像 契丹族原信仰萨满教,后因受汉民族影响,逐渐开始信仰佛教。辽太祖在称帝的四年(912)之前,便已属意于佛教。景宗(969-983)是辽代重用僧人的第一位皇帝,到圣宗、兴宗、道宗时期(983-1101),辽代佛教进入鼎盛期,建寺、造像、开凿石窟、编纂藏经以及佛事活动相当频繁。因丧葬和战争杀人过多,以及为缓和与宋朝的关系,辽朝廷都要做佛事以求护佑。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四层文殊菩萨组群像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第五层前排右侧菩萨像 我国现存的辽代佛寺,规模一般都非常宏伟。以天津市蓟县独乐寺(984),辽宁省义县奉国寺(1020),山西省大同华严寺(1038)、应县佛宫寺(1055)和大同善化寺为其代表。在这些寺院内,留存的同期彩塑亦有同样的特征,其中艺术水准最高者,当属大同华严寺的辽代塑像。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宝生佛像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诸天十三 帝释天半身像 与辽朝同时的山西省境内,约有五分之四的土地属于北宋王朝。在这片土地上,仍然继承和发展着的是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著名的晋祠宋塑的创建年代(1023-1032)与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营造的年代——辽道宗重熙七年(1038)相差不过几年,但造像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另外,还有长子县的崇庆寺宋塑(1016)和法兴寺宋塑(1081),以及晋城青莲寺宋塑和玉皇庙宋塑等,也与华严寺彩塑的造像审美风格有所差异。 定襄县洪福寺毗卢殿普贤菩萨像 定襄县洪福寺毗卢殿文殊菩萨像 辽与北宋接壤,从《宋史》与《辽史》中可见,二者在宗教思想及其相关的文化活动中,往来频繁,且关系始终未断。山西现存的辽朝寺观彩塑,仅有佛教内容。从这些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上来看,它们更多地接受的是唐代以来的汉地传统,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契丹民族,尤其是契丹皇族的审美趣味和风格特征。 平遥慈相寺毗卢殿正殿明间主佛像 平遥慈相寺毗卢殿正殿东次间主佛像 金政权在灭辽进而灭宋的过程中,将山西统一在了它的政治管辖区域之内,时间长达129年。金代佛教也相当隆盛,寺院经济非常发达。在佛教教学方面,华严、禅、净土、密教、戒律等各宗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禅宗的繁盛,与北宋禅宗的兴盛息息相关。金代继承北宋风气,佛教向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方向演化和发展。金人同样崇信道教,自占领中原地区以后,道教信仰盛极一时。可惜的是,我国金代的寺观多已被毁,有的几经改建,已非本来面目。 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文殊与胁侍菩萨和牵狮拂菻像 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牵狮拂菻 金朝为稳定政局,吸收了汉文化中的典章制度,使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美术都得到了长足发展。金兵从1127年攻破北宋京城汴梁之始,便胁迫俘虏的画工北上,赴金朝地区从事绘画活动。北宋的宫廷藏画,也有很多流散于北方。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金代美术比辽代更加兴隆。女真朝廷在秘书监下专设书画局,在少府监下设图画署,画师塑匠直接受宫廷召用,他们是宗教艺术创作的主要力量。在金代重修或增修的很多寺院中,都有出自金内廷画家塑手的名迹。遗存至今的金代寺观彩塑,90%分布在山西省。这些遗存,在艺术质量上,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塑像群局部 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西次间大势至菩萨像 金代文化的发展头绪较为复杂,金在占领辽地,进入中原汉地之后,造像艺术也受到北宋甚至宋朝南方的影响,并发生了许多变化。保存在山西的金代寺观彩塑,大多水平很高。由于其发展年代相续相连,形成了序列,恰好能够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我国雕塑在此一历史时期中的诸多变化。 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佛台背面倒坐观音菩萨像(残) 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佛台东北隅天王半身像(残) 另外,据元人《图绘宝鉴》记录,金朝留有姓名的画塑名家共47人,其中,雕塑家多有山西人。如:马天来,山西介休人,为人诡异,喜作惊世骇俗之举,他兼长绘画和塑像,常为人作画、塑造肖像。其弟云卿、云汉皆善画。贾叟,佚名,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目虽盲而能刻神佛像。金元好问《续夷坚志》载,交城悬中寺一佛,仪相端严,为贾氏所刻。他做像时,先立木胎,再以手摸索中构思而得其意象,于是运斤如风,像则立成。汾阳(今山西汾阳)王氏,曾塑燕京(今北京)白云观十一曜像,神奇妙绝,为世人称道,后移至元代著名雕塑匠师刘元所塑的佛像旁,人们也分不出孰优孰劣。另在晋城高都镇东岳庙的金代碑刻中可知,正殿彩塑为匠人许全、王亨所作。 新绛县白台寺释迦殿东罗汉台塑像恻影 新绛县白台寺释迦殿东罗汉台塑像之一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山西省现存的国保级辽金寺观建筑有109处,其中存有同期彩塑者形成定论的有13处。其中,佛寺彩塑11处,道观彩塑两处。它们是: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1038)、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金彩塑(1056-1190)、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辽金彩塑(辽末至1143)、定襄县洪福寺毗卢殿金代彩塑(1123-1137)、平遥慈相寺毗卢殿金代彩塑(1123-1137)、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金代彩塑(1137)、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彩塑(1143)、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彩塑(1158)、晋城泽州东岳庙天齐殿金代彩塑(1189)、新绛县白台寺释迦殿金代彩塑(1190-1195)、太原市阳曲县不二寺正殿金代彩塑(1195)、汾阳太符观正殿金代彩塑(1200)和太原净因寺金代彩塑(1205)。 太原市阳曲县不二寺正殿毗卢遮那佛侧影 太原市阳曲县不二寺大雄宝殿迦叶像 从彩塑的题材样式和组合上看,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一、二、三层辽塑和大同善化寺的五方佛等塑像,是我国辽朝时期佛教雕塑的典型样式。 太原净因寺大佛殿释迦牟尼佛像 太原净因寺大佛殿南胁侍菩萨侧像 除了主像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佛三身佛以及弟子、菩萨、天王等群体组合样式,还有以“华严三圣”即卢舍那佛、普贤和文殊菩萨为主像的群像组合;及至辽金之际,又出现了以密宗曼茶罗中的“五方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十四诸天”像的组合样式,并在以往塑像造型的基础上,参以一定的密宗图像因素,如应县佛宫寺塔二层四臂文殊造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金代。另外,在辽代中期建立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主佛坛上四隅所安置的四大天王像样式,是我国现存该题材样式的最早者。这种四天王分别护持一方的组合样式,在辽末金初所建的善化寺大雄宝殿内,又被安置在密宗佛坛之下,进入了二十四诸神的队列。虽然,在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内,依然延续了四天王分守四隅的样式,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另设天王殿,安置四天王于寺院山门建筑之中,更增添了四天王护持守卫佛国世界以利众生的宗教意味。 晋城泽州东岳庙天齐殿东岳大帝像 晋城泽州东岳庙天齐殿西次间西侧第三侍女像 山西金代佛寺彩塑的题材组合,除延续前代传统样式,主像供奉有释迦佛、三世佛和三身佛外,又附以弟子、普贤与文殊、胁侍菩萨、金刚、供养人等;另有以文殊菩萨为主像的组合样式;而在应县佛宫寺塔五层的金代塑像,又参以密宗曼荼罗图像,出现了释迦与“八大菩萨”的组合样式。 汾阳太符观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玉皇像 汾阳太符观正殿局部 汾阳太符观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东侧侍女像 从山西各地的金代彩塑的题材组合样式上看:围绕五台山佛教圣地的佛寺,多见有“华严三圣”的组合样式,如定襄洪福寺彩塑、应县佛宫寺塔四层金代彩塑和太原不二寺彩塑等;而朔州崇福寺弥陀殿“西方三圣”的组合样式,所反映的是弥陀净土信仰的进一步发展。属于净土信仰体系的还可见于太原净因寺塑像。另外,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则以文殊菩萨为供奉主像,更多地反映出文殊菩萨信仰在五台山一带的民众中的流行和普及。其中岩山寺文殊殿的倒坐观音像则是宋以来佛寺塑像中的一种新样式,而其佛台四隅四天王像的安排,与辽代薄伽教藏殿又有所不同,佛坛东西前两隅天王体量较大,后两隅则随倒坐观音像体量明显缩小。而绛州白台寺的塑像组合则更多地带有宋金以来禅宗思想影响的痕迹。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 辽金彩塑(全四册) 编著:张明远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4 书号:9787203107460 装帧:精装8开 定价:1790元 限时特惠:828元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依照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统计,山西现有地面上由唐代至清代的木构古建留存可以占到全国同类的70%以上,而这些古建的基本功用即为佛、道、儒三教的宗教寺观,其中依附于寺观配有大量的宗教题材的壁画和彩塑(壁画27259平方米、彩塑12712尊),数量之多、制作之精、规模之巨,绝冠全国。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山西省现存的国保级辽金寺观建筑有109处,其中存有同期彩塑者形成定论的有13处。其中,佛寺彩塑11处,道观彩塑两处。它们是: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1038)、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金彩塑(1056-1190)、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辽金彩塑(辽末至1143)、定襄县洪福寺毗卢殿金代彩塑(1123-1137)、平遥慈相寺毗卢殿金代彩塑(1123-1137)、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金代彩塑(1137)、朔州市崇福寺弥陀殿金代彩塑(1143)、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彩塑(1158)、晋城泽州东岳庙天齐殿金代彩塑(1189)、新绛县白台寺释迦殿金代彩塑(1190-1195)、太原市阳曲县不二寺正殿金代彩塑(1195)、汾阳太符观正殿金代彩塑(1200)和太原净因寺金代彩塑(1205)。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张明远教授所编著的这套《山西古代寺观彩塑·辽金彩塑》不仅用高清图片展现了这13处辽金时期寺观彩塑的整体面貌及各个局部,同时结合历史对每个寺观彩塑的形成、发展、时代特征、艺术审美都作了详细的分析。 实拍书影 —— END —— 出品人·主编:王成业 特邀编辑:杨公拓 责编:刘慧 书画家投稿:sixiangart@126.com 展览策划丨图书出版丨媒体传播丨书画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