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一百三十二目,一百四十六首(二〇二〇年一月二日至三月二十一日) 新春伊始,肺疫肆虐。全民动员,宅居抗毒。无怡情之郊游,宅清静之校园。既绝友朋之聚会,再检既阅之诗书。略翻一过,趣味依然。暇想联翩,凝为小唱。 六九、杜甫(两首) 不依格律乐音清,难怪时人少共鸣。诗史闯开新格调,文坛或见起纷争。 斑斓色彩大名隆,最是宋人知杜公。百载江西奉作祖,诗坛屹立傲霜松。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人们称他为“杜少陵”;因他曾当过“工部员外郎,人们又称他“杜工部”,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兼备多种风格,忧国忧民,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同情人民,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评。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思想主线。 南宋学者吴沆在《环溪诗话》中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的只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明代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语》中说:“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杜甫的诗歌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及拗体诗。以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被公认为唐代诗歌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更为后人钦佩的是,他还以批判的态度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他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正是由于杜甫诗歌富于创新的精神,及对朝政的严厉批评,在唐代一直不受到学者的重视。在现存的唐人选唐诗的选本中,完全没有杜甫诗歌的影子。一直到宋代,才得到诗坛的重视。在宋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直接尊奉杜甫为“始祖”。 上世纪,美国现代诗人雷克斯罗斯对杜甫有很高的评价,认为杜甫所关心的是人跟人之间的爱,人跟人之间的宽容和同情,并说:“我的诗歌毫无疑问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响。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在史诗和戏剧以外的领域里最伟大的诗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和荷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亲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