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清 同韵对,指在成联过程中,上下联用同一韵或上下联各用一韵成对。用韵时可以是同韵部的字,也可是不同韵部的字,如“冬、钟”同用,“支、脂”同用。但不管哪种形式,同韵而必须有内容,有所指,有章法,自成体系,韵味独特,余音绕梁。 清朝,石门人黄碧川,少时就读于某家。一次,他信步于后园,见小儿以锄击蛙,锄击蛙跳,土裂出瓦。黄得一同韵句: 娃挖蛙出瓦。 此后,廿年无对。后来,在他任陕西知县时,一次骑马至郊外办案,因马踏麻田,麻主相骂,于是得对云: 妈骂马吃麻。 黄说与众随从,皆觉有趣。 相传,一次唐伯虎外出游玩,见一村妇一面打扫乱柴,一面呼喊小叔子捆柴。因此,得一联: 嫂扫乱柴呼叔束。 正当苦思冥想下联时,忽见一挑水少妇正叫其小姑子箍桶。遂得下联: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上下联均含双重的音同义异字,词性相对,音律和谐,配合有致,朗朗上口。 传说,宋代贾仁进京赶考时,路过一家农舍休息。舍主老翁见有客人来,赶忙进屋倒茶。回头忽见有鸡在偷吃场上晒的稻谷,速喊孙儿去赶。孙儿慌忙捡起一个竹筒向鸡扔了去,鸡见状飞跑。老翁给贾仁倒好茶,寒暄几句后,便以此事为题出句道: 饥鸡盗稻童筒打。 贾仁不慌不忙,呷了口茶。忽见凉亭上伏有一鼠,因其咳嗽受惊而窜,遂得下联: 暑鼠凉梁客咳惊。 又说此联为李调元与农夫对。待考。 武则天时期,宣化府出了一对神童姐妹。姐姐叫张兰,妹妹叫张芳,二人善于吟诗作对。武则天获悉后,便将之宣进宫里亲自测试。果然,小姐妹表现不俗。几个回合下来,左右逢源,对答如流。这时,武后出句道: 河植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这里“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句子又合乎情理,满朝文武大臣都为他们姐妹捏一把汗。谁料,姐姐张兰瞟了一眼弹琴的侍女,起身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联中连用“情、琴、清、青”四个谐音字,切情切景,使得大家连连称奇。随即,武后又出对请妹妹张芳对: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这里,“冰、兵”同音,“冻、动”同音。对起来,确有难度。大臣们又为小张芳揪心,以为这回将被难住。大家正议论间,忽听张芳高声吟道: 龙卧隆中,隆兴龙,龙腾隆中升。 “好!”大家齐声赞道:“果然神童也!”联中“龙、隆、中、兴、腾、升”六字同韵,难度较上联有过之而无不及! 《包公案》中说,某秀才娶一才女为妻。新婚之夜,新娘出联要新郎对,并戏言:“如若对不出,不得入洞房。”新娘的出句是: 点灯登阁各攻书。 新郎漫步厅堂,良久无对,只好到学堂就寝。这时,有一闹洞房的童生早已想出对句,便趁此机会冒充新郎骗奸了新娘。第二天,当新娘得知昨夜被骗时,羞忿交加,自缢而死。新郎因此被抓。 包公复查此案,认为蹊跷,就以新娘出句征联选官。童生见久无人揭榜,便按耐不住做官的欲望,即去应对道: 移椅倚桐同赏月。 包公听后,当即命人拿下。经审问,果不出包公所料,此童生正是那个骗奸新娘的歹徒。于是,了结这桩冤案。 明代翰林李元阳,一日与学生共游大理三塔。只见和尚们正在修塔,小和尚正法正要送汤饭到塔坛上去。李元阳便出联要学生们对: 和尚正法,提汤上坛,大意失手,汤淌烫坛。 学生们听到“汤淌烫坛”四字谐音,又包含四部声调,读起来有趣,可对起来很难,一时无以为对。回到城内后,李元阳见徐裁缝正与妻子下棋。妻子看到有人走来,便起身对丈夫说:“你下漏眼棋,我不下了。”学生们由此受到启发,切磋后对曰: 裁缝老徐,与妻下棋,不觉漏眼,妻起弃棋。 “妻起弃棋”,正好与“汤淌烫坛”相对,巧妙至极。 《解人颐》载,明代诗人李东阳为翰林时,一天在京城闲游,忽见一武职官员正指挥下属烧香祭拜。他一时文思大发,戏出一联: 指挥烧纸,纸灰飞上指挥头。 武官也针对李东阳为翰林修撰事对道: 修撰进馐,馐馔饱充修撰腹。 联中“指挥”与“纸灰”、“修撰”与“馐馔”皆同音异字。事巧对妙,工整妥帖,真乃神来之笔。 黄维善先生曾作过这样一副同韵联: 溪西犀喜戏; 囿右鼬悠游。 上下联各以同音字组成,上联同为xi音,下联为you音。“犀”,指犀牛。“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这里指动物园。联语生动地描述了动物园中犀牛和鼬各自嬉戏游乐的景象,自然有趣。 传说,过去有以泥塑人形玩偶为业、诨名叫“胡泥人”的,当他在市肆中见到有姑娘啃食鸭头时,便戏作联曰: 丫头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后来又见一童子在打桐子时,便对道: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上联“丫”与“鸭”、“咸”与“嫌”同韵;下联“童”与“桐”、“落”与“乐”同韵。有人说此联为明代才子解缙作客时与主人对,待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