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话:因赵孟頫⽽⽣的⼀点感触

 shineboy1 2023-09-25

图片



图片

如今正是《从书法之美到生活之美》的第三阶,「小楷习美」,刚写完赵孟頫的《道德经》。

林老师一以贯之地“陪着同学写作业”,你写多少,我也写多少,同学可能还没有写完,老师已认认真真整整齐齐地写完了,不由感佩。

图片

小林老师临赵孟頫《道德经》

还有一个感触也关于赵孟頫,源于读资料时看到的一篇文章。

说的是乾隆皇帝当年着人编撰《贰臣传》时,把赵孟頫纳入其中,于是这身份就有了“权威认证”,“贰臣”作为他的一个重要标签而流传。

贰臣是指“在前一朝代做官,投降后一朝代之后又做官的人”,在忠臣不事二主的道德藩篱里,这个词总伴随着或多或少的轻蔑和贬义。

把赵孟頫归于贰臣,也是有依据的。《元史》中记载,十四岁,赵孟頫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先仕宋,又仕元,就是贰臣。但做学问的人比较较真,觉得有疑就会钻进去探究竟。查问史料,比对分析后,发现这极有可能是一个误记。

图片

赵孟頫的墨竹图

比《元史》更早的源头文献,有赵孟頫的学生杨载为他所撰的行状,其中到说的是赵孟頫试中国子监,只是登记了拟授予他的官职。

《元史》是明人所编著的,成书时间非常非常仓促。十九人团队,不到一年时间,杂抄元代各种文献,编完二百一十卷近两百万字,错讹之处并不鲜见。
包括赵孟頫为其兄赵孟頖所写的《五兄圹志》中,记有孟頖十四岁那年入仕的情况:“年十四,以侍郎荫补承务郎”。两人名字及其相似,许多学者和专家都认为,《元史》很可能是在各种信息中匆匆掠过时,将赵孟頖的经历误判给了赵孟頫,把入仕的孟頖写作孟頫入仕。
但谁会去了解这些呢,究竟是怎样,对我们来说其实不那么重要。
但有点重要的是,我们就活在这样一个假假真真,管中窥豹,许多谬误,许多偏颇的世界里。

图片

《鹊华秋色图》里的秋日

人的思维有惰性,我们会更容易接受简单单一的论断,习惯从别处直接获取结论而不必劳神,尽管大部分的显露,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点,或月亮上的某个坑。
在现在的短视频时代中,一分钟说完一件复杂事情的模式正在流行,每个人都在自己有限的材料里大做文章。我们自然而然地习惯和依赖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好的是可以轻易获得各种信息,但在这丰富多彩里,事情也可能因此变得过于简单和表面,并失于谬误——尽管很多的偏颇和谬误也并不是刻意为之,是他们也只知道这些,或看走了眼,或真诚地,在并不扎实和真实的论据上做起道场。
这些天,书童在教室偶然见到赵孟頫《枉顾帖》的复刻件,那是他晚年归隐吴兴后的一份简短信札,写道:
“李提举宅。孟頫。昨日承枉顾,甚感。池子不知已问得其价否?冀速问为
荷。疮癣药并望惠及,迟面话次。孟頫再拜,晋卿提举契兄执事。四日。”
字那样美,丰润老成。

图片

图片

图片

赵孟頫《枉顾帖》和它的局部

说来好笑,童第一时间的注意力却是:哦哦,他长疮了,什么疮?元世祖初见时赞叹的神仙中人,走在街上会被仰慕地问“您就是赵孟頫吧”的赵孟頫长了疮。
再读资料,会看到研究者会从中追溯和还原出关于这一个人非常丰富的信息。
比如他并不像传说中那样“蔬食常不饱”,只清高地潜心书画,而是买田买池子,有着丰富的经济活动。
也会在他的其他手迹中,找到这疮病的应证和最初发作的时间地点,体触到他是如何为此所苦:在另一封同期的手札中,他写给大学士袁伯长 ,讲夫人管道升的离世,而自己六月在杭州得了疹疾,遍体生疮,奇痒中每天独处一室,了无生意……
等等许多。
图片

《枉顾帖》中的“孟頫”二字

这份手札原收在《诗札卷》中,一共有六帖,学者已知前五帖都为作伪,唯有它是真的。而清人英和早已表达了自己的所见,为其题跋:“此卷六幅皆精妙,余独爱末一纸《与晋卿提举书》(即《枉顾帖》)”,用“精妙”和“独爱”委婉说明了仅它为真 。
不由想起林老师在课上对赵字的一次讲解。在夫人去世后,赵孟頫在给老师中峰和尚的一封信中,说自己非常悲痛,“伤悼痛切,如在醉梦”。
林老师说,其中的“在”和“醉”,仿佛不像赵孟頫以前的技术和精度,而有某种突然失态的东西,让人感受到他那一刻心中的悲痛和情绪”。
说实话童不能一眼看出那种变化,但觉得那种深入而真切的察觉,很动人。
也会知道,人是怎样的就能看到什么,看到什么,取决于走到了哪里。知道事情往往并不那么简单,可以有更为宽广和深入的维度。就像那“独爱”两个字不会是一时的兴起和简单的偏好,而基于更为广泛和细腻的了解,是更主动的探索和参与。

图片

《醉梦帖》中,“如在醉梦”

并且我们的心,也是不公允的。就像董其昌和傅山,曾那样不齿和贬损赵孟頫的人和字,但始终藏不住的是其中的“不忿”,再说自己嫌恶,赵孟頫也一直都是他们比较和追逐的对象。
晚年时的董其昌感叹,自己学了十八年晋人书法,看不上赵孟頫,老了才知道他的书中之妙。傅山也是,自己为明室忠烈,便说赵孟頫是小人,“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老年睡不着时,他却起来写诗感怀,长叹赵孟頫是位不通寻常的奇人,连夫人也是了不得的。
世界和人心就是这样的,浮云层层叠叠,曲径通幽。

图片

赵孟頫画的自己

我们当然不可能事事都如做学问和探案,事事洞明。但可以知道的是,我们时有的浅薄和不知,也知道自己会不诚实,或还需要一段长路去见真心。
才好不那么鲁莽和着急。先沉默一点,节约一点,再等信息和角度更多一点,多实践一点,多感受一些。
《自由的迷思》书中说,修行是为了让我们“能得见事物的本貌——不将事物放大或梦想成我们希望的样子”,我们至少可以先做到,不认为事物只是我们抓取的那一部分,或叫喊声音最响的那一场描述。或许,这就是我们在尘世间反复见识历练所要精进的方向之一。
也是长大之后,来到暄桐学习用功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
图片
这首诗,是赵孟頫在元朝为官,升职为从一品这年写的。
他早就过了耳顺,他也知道,跟你们说不清楚的。太多的层次,有无奈,惭愧,也有很多的欣悦和荣光,以及耿耿和释怀。
除非长长的长谈,不辞火烛的查阅,对比,筛选,甄别,感受。
而后人这样匆忙,世事和消息这样的纷杂。
所以他说,唯独(可幸)还有艺术可以寄托和承载。
而那些种种种种,就都是留给人间的话头吧,什么人会看到什么。
图片
《鹊华秋色图》的广阔天地间
那一叶小小的舟,与人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