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看章丘】章丘有个瓦岗寨——探访横河源头清泉村

 爱看章丘 2023-09-25

公众号爱看章丘

清泉村属于济南市章丘区曹范街道,位于街道办驻地西南约10公里,是曹范街道最西南端的村子。

清泉村四面环山,西接文凤山与历城区搭界,南靠瓦岗寨山与垛庄镇相连,东大顶与北大岭相接处为唯一的缺口,乡道A62线自此穿过,是清泉村连通外界的唯一通路。


清泉村正式的村名为清港泉。据《章丘市地名志》记载:清雍正(1723~1735)年间,蔡姓由山下的蔡家峪(今名太平庄)迁来建村,因当时此处山泉很多,青杨参天,故命村名青杨泉,后沿革成清港泉。

清泉村因泉得名,村域内山泉众多,比较有名的有青港泉、南泉、上马泉、东泉、西泉等。

东泉位于村东首,泉池为半米见方的井形,泉水自井壁的岩缝中涌出,汇聚于池中,泉水清冽甘甜,是村民们的饮用水源之一。

在东泉附近,建有联村供水水厂一处,为附近村庄提供日常生活用水。

西泉位于村西首,原为方形井池,为保护泉水,村民们加盖了封闭的水泥方池,泉水自水管中涓涓流出,常年不涸,亦为村民饮用水源。

清港泉,位于西泉迤西100余米的山脚下,为南北长约35米,东西宽约8米的石砌长方形池塘。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聚于池内,水深七八米,水色青翠碧绿。水盛时溢出,沿山溪东流,为西巴漏河支流横河的源头。横河自此发源,流经没口、瓦口岭、黄石梁至垛庄镇南明村入西巴漏河。

南泉,在村南近百米处,以方位得名。原泉池为井形,水自井底涌出,常年不竭。上世纪80年代在井池西侧挖掘一深于泉井的水池,泉水遂移至深池,水深碧绿,四季不涸。盛时沿山沟漫流,入横河。村内五泉中,属此泉水量最大,早年间干旱时节,附近十几个村的百姓皆至此汲水。

上马泉,在南泉迤南百余米的山腰处。水自红页岩缝渗出,蜿延20余米,汇于石砌池中。

上马泉所处的山谷向南延伸,过山口与垛庄镇团圆沟村搭界。山谷内的山泉汇聚北流,汇入一座三角形的小水库内。水库面积不大,幽深碧透,宛如一块翡翠镶嵌在山间。


上马泉西面、村子南部的大山名叫瓦岗寨山,山势雄伟陡峻,地势险要。主峰东面有一馒头状的小山峰名叫麦穰垛。麦穰垛下有一处隐蔽的古山寨。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程咬金和尤俊达曾在此驻扎,上马泉和瓦岗寨山的得名即与此有关。

据说程咬金和尤俊达劫了皇纲后,为躲避靠山王杨林的追捕,逃至此处建立山寨。后在济南与历城好汉秦琼结交,然后率部加入河南瓦岗军。为纪念这段历史,此山被称为瓦岗寨山,他们饮水、饮马的山泉被称为上马泉,也叫饮马泉。

瓦岗寨山地处章丘、历城、泰安、莱芜交界之处,是章丘西南部山脉的重要节点。章丘西南部山区的主峰为长城岭章丘段之至高点、麦腰村南的鸡爪顶, 海拔924米。鸡爪顶西支山脉经岳滋、四角城向北延伸,至瓦岗寨山后分为四支:一支经十八盘、车厢岭,泯没于垛庄;二支经瓦岗寨山、黄巢顶、赵家岭、双凤山、布袋站,止于黄石梁。双凤山海拔795.2米,为曹范山区主峰。三支经庙岭、瓦口岭、槐树岭至石屋、沙湾子村西,向北没于兴旺庄。四支经瓦岗寨山向北,经庙岭、陡道迤北至大囿、鸡山。

此处山高林密,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党我军的重要活动地。1946年11月,章丘县委在清港泉村召开县区干部群英大会,到会150余人,县委书记刘众前作对敌斗争的总结报告,并宣布表彰对敌斗争模范个人:特等模范尚克东(曾受省政府表彰)等4名,甲等模范李玉泉(鲁中行署颁令嘉奖)等5名,乙等模范5名,共14名。大会提出战斗口号:“敌进我打,反蒋保家保田”。淳朴、善良、坚韧、顽强的清港泉人,掩护革命干部,支援革命斗争,为章丘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清泉村当初为蔡姓来此建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化,村内已无蔡姓,现在有秦、张、李、赵等姓氏和睦相处。村里保存完好的《赵氏宗谱》和《李氏谱系碑》记载了赵氏和李氏的迁徙和传承。

现在的清泉村,农田建设纳入了国家农业开发项目,清港泉的泉池和附近的道路、桥梁得到了整修。上山的生产路全部为宽阔的水泥路面,延伸到各处山谷山岗。

山岗上修建了蓄水池,实现了引水上山,清澈的泉水灌溉着层层梯田,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整个村域都纳入了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植着无公害的瓜果蔬菜。



整个村庄干净整洁,花果满坡,泉山相依,清幽秀丽,充满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生活气息。祝愿美丽的清泉村越来越美丽、富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