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酣歌太平人在否

 氓哥飞了 2023-09-25

宋之问蛮奇怪的,唐代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看到的一首诗: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诗是写的灵隐寺的风景,但是又不像是一个游客写的,寺庙建在高处也不知道是哪朝定的规矩,不过也有闹市中的寺庙,可能是因为地势原因,选择不同,不过当时是唐中宗逝世不久,五年前武则天仙逝,唐中宗死后皇后韦氏临朝执政,没多久又发生唐隆政变,韦氏被临淄王李隆基联合他姑姑太平公主诛杀,后李隆基奉其父李旦即位,即唐睿宗,史书上说,自此唐王朝被转到李旦一系,直至唐亡。是个多事之秋,是个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混乱的年代,尤其是在朝做官的,尤其感到迷茫,虽然还是在盛唐,虽然从表面看,就是离得远一点,以所谓上帝视角看,唐朝还是不可一世的唐朝,只是那一年里,宋之问被贬到越州,这段历史上说他在唐中宗时,从之前被贬的地方泷州逃归洛阳,以告密有功,擢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后事太平公主,复附安乐公主,为太平公主告发,贬汴州长史,改越州长史。

混乱的时代,混乱的关系,混乱的环境,宋之问中进士是因为才华,但是似乎只靠才华,并不能在混乱的年代里有所发展,于是他趋附张易之兄弟——武则天的宠臣,事太平公主,附安乐公主,升迁贬谪,起起伏伏,这首诗是在贬谪的路上,一个在贬谪路上的人,是不大可能开心的,与一般的游客不一样,与之前被封作昭容的上官婉儿的游览组诗更不一样,上官昭容是盛夏避暑,中宗李显封的,她自然是高兴的,诗由心发,心随情转,最后的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是公园710年,宋之问路过灵隐寺,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对诗中可以作为某种意象的东西会格外在意,灵隐寺是其中之一,既然是贬谪的路途,时间也就不那么重要,迟早要到的,灵隐寺在飞来峰,也就是鹫岭,灵隐寺就在鹫山,山形奇特,多为奇观,龙宫大概可以是寺庙,寺中清寂无人,上楼可以看到大海,看到浙江大潮——这里有点意思了,门对浙江潮,谢天笑有首歌叫《潮起潮落是什么都不为》,登高抒怀,浩瀚天地,辽阔海面,潮信来往,自己这点事也算不上什么,大概文人都好想象,清寂的寺庙中,到八月十五,桂花会落在院子里,庙中香火燎燎,飘到天外,不知道这里大家会不会想到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可是王维那首鸟鸣涧是稍晚作的呀,不管他,诗人下楼登塔,一路抓着藤萝,渴了还得找树蒯泉水喝,看来贬谪的路上条件蛮艰辛,没有侍从或仆人,喝点泉水疲劳缓解,近处的景色还在,虽然有霜有冰,但是山花灿烂依旧,天冷树仍绿,南方嘛,还是杭州,冬天里还有树木绿着呢,年轻时候——夙龄,还喜欢远处的奇光异景,到处找到处看要去处凡俗累务,等到我走进天台山的路,最后一句,看余度石桥,有点不一样的意思了,感觉他好像在赌气,贬黜就贬黜,你们看我在不在意,度石桥,是说游山玩水甚至走进仙境,因为石桥是一个典故,据说通向神仙住的地方,所以这句是有点赌气的意思,又有点明目张胆说自己不在乎贬不贬,诗人这时候五十四岁,并不老,也许在某些地方,在他最深处的意识中,他还在想着总有一天会回去洛阳,就像之前的一样,无论是通过告密还是攀附,自己都还有一线希望,所以现在贬黜就贬黜,去越州就去越州,越州风景秀丽,越州黄酒芳香,越州有满大街小巷的姑娘,诗人不太会轻易认输,即使已经输了的时候,还是要嘴硬一番,嘿嘿。

但是实际上他并不是差劲的诗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在文采华章的唐朝,他也算能称得上的人物,只是一时风头,重在一时,据说在贬谪之地,他经常在傍晚的时候站在江边,噫嘘叹息,又事黄老,看起来清静无为,这大概是某些特定时代里文人会被诟病的地方,明明已经被贬黜了,嘴上说仰天大笑出门去,心里还是放不下,谁又不是这样呢,毕竟宋之问写上边这首诗的时候,还不知道,两年,仅仅两年之后,李隆基即位,下诏给他,赐死于徙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