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抗法援越,人选还有林彪、邓小平,为何毛主席要敲定陈赓?|林彪|武元甲

 洪剑宇 2023-09-25

大将陈赓在毛主席指派前往越南抗法的战役中,不仅计划出周密的作战策略,使得越南战局一改颓势,大获全胜,还以冷静且魄力十足的风格让胡志明及越军干部们心服口服,一次战前动员会议、一次战后技术总结,旁征博引的口才、精辟独到的观点令越军深感触动。

图片来源网络

越共中央领导人胡志明甚至诚恳挽留陈赓留在越南工作,佩服的感叹陈赓帮助越南打了两次胜仗“第一个胜仗是消灭法军解放越南民众,第二个胜仗是指出越军所存问题,使我们看清了身上的优点与缺点”。

但陈赓却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给越南军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他这一次抗法援越,不光如及时雨一般使得越南免受重大危机,还通过亲临实地总结出的意见,大大提高了整个越南的作战力,将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相结合,增进了两国的友谊。

可其实陈赓的越南之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力排众议指定作战计划、战时魄力十足呵斥越军前线总指挥武元甲稳定军心、战后又一针见血总结经验等举动,才深刻的让越军上下看到真正的实力。

甚至连当初钦定人选时,陈赓也不是唯一人选,本来除了他之外,还有林彪、邓小平两个候选人。那当时为何会指定陈赓前去越南?而陈赓又是如何在援越作战中助力的呢?本文我们就来详细讲解一番。

图片来源网络

一、毛主席点将陈赓

1949年10月1日,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慷慨激昂的建国宣言,中国人知道那屈辱的数十年过往,终于划上了句点,崭新的生活开始了。

而无线电的那一端,越共领导人胡志明听完毛主席的讲话后,也是同样的心潮澎湃,就如黑夜中看到了黎明的第一缕曙光一般,他看到了能挽救越南于水火的希望。胡志明丝毫不顾及个人身体,轻装简行历经17天穿越原始森林,于1950年1月悄无声息来到了中国首都北京。

中共中央得知胡志明的紧急求援情况后,同月先派出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罗贵波,以中共中央联络代表身份先行赶赴越南了解情况,同时在云南和广西两省境内作出具体部署,不仅向两万秘密开进中国的越军主力军提供武器、医药及通讯器材支持,还进行整备训练,以便打通中越边境交通运输线。

随着罗贵波在越南发回的考察报告,党中央、国务院派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政委韦国清为团长,带领约40名师团级高级军官和干部组成的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到达越南后第一时间展开了工作,可没多久却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韦国清很难与越共最高指挥当局沟通战况。简而言之,就是还需要一位高级指挥官坐镇参谋,从而达到既可以跟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接触,也可以与胡志明交换意见。

针对这一问题,6月2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在中南海怀仁堂研究开会。当时毛主席首先问朱德:“朱老总,你看派谁去最合适?”朱德思虑再三后回答:“是不是派林彪去?”毛主席听后直摇头,他一针见血地评价道:“不行,林彪在军事指挥上确实不错,但他不能给人当参谋,如果他去了,不是给胡志明当顾问,而是胡志明给他当顾问。”

听到这番话后,旁边的刘少奇提出:“邓小平呢?”而周恩来听到后,立即反对说:“不行,新中国刚刚建立,许多工作都才起步运转,邓小平若是去了越南,他的那份工作没有谁可以挑得起来。”

于是他向毛主席推荐了陈赓,而毛主席经过斟酌再三后,也觉得陈赓是最佳人选,于是拍板定下了他,毕竟陈赓同样作战出色,而且行事方法上柔和许多,更方便与越军平等合作,不至于出现越俎代庖的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陈赓还是胡志明钦点的人选,当初胡志明来到中国之时,中共中央联络代表罗贵波曾经热情地接待了他,并问他需要多少兵力,胡志明则回答道:“兵,一个不要,只要一员大将足矣。”

图片来源网络

“这员大将”自然就是陈赓了,在上世纪20年代,陈赓还是黄埔军校一期学员,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共产党军事工作,而他化名李瑞,在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延处当秘书,二人神交已久,是旧相识,彼此相互了解,他知道陈赓的能力,而陈赓也懂得他的心思,选陈赓,是最令自己放心的。

二、制定边界作战总体计划

有了毛主席和周恩来的认可,外加上胡志明的全力推荐,人选终于是定了下来,随后中央军委火速抽调在云南昆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四兵团司令员的陈赓,让他于7月7日率领代表团火速赶往越南。

第一时间赶到前线时,陈赓先听取了越军的整训情况,接着又进行了现场考察,然后直奔越共中央所在地太原,在经过与越方各级负责人详谈后,陈赓已对这次越南作战胸有成竹了,他知晓了越军如今的优势,当然还有不足之处。

越军的优势自然是军队热情高涨,积极性高,主要劣势则是他们在细节方面做得不够细致,比如越军干部只着眼于怎么夺取城镇,却忽视了深层次的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而如此这般下去,肯定是无法争取到战场主动权的。

于是在7月22日,陈赓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清晰地叙述了自己对此战的思路,他认为对于越军边界作战决定打高平的战役,总体应该采取“围城打援”的方式更好,这样不仅可以夺取高平,还能吸引谅山敌人,若谅山敌人的有生力量被彻底歼灭,则越南整个东北部、北部的形势都会一片大好。

图片来源网络

而毛主席几日后也回电肯定了陈赓的这个思路,陈赓觉得此举十拿九稳后便与胡志明商议,胡志明深思熟虑后接受,并将此次建议传达到越军前线。8月14日,陈赓与胡志明抵达越军前线指挥部广渊,与武元甲等越军高级指挥官和韦国清等中国军事顾问开会研究作战方针,会议上也达成了一致。

大的作战计划决定了,如何具体拿下高平,陈赓开始认真审阅地图。终于,四号公路旁的东溪吸引住了陈赓的视线,他认为东溪是掌握边界主动权的关键钥匙,一旁的韦国清也持相同看法。

8月23日,武元甲召开团以上军官作战计划,武元甲将先攻打东溪从而盘活战局的思路刚一陈述完毕,台下就窃窃私语不断,越军军官大多不理解这个思路,他们觉得费劲拿下边角的东溪,不如直取硬骨头高平划算。

武元甲无奈之下只能于24日邀请陈赓出面发言,陈赓这场发言共达四个小时,时而妙趣横生用自己的身材跟越军将士对比,引得气氛愉快,时而又细致的列出四条打东溪的重要性,说明其不仅可以切断高平和谅山的联系,还能调动敌人增援为运动歼敌制造战机,以此来论证战术的合理性。

简而言之就是东溪对于高平来说比较好打,属于弱和强的关系,拿下弱势点后则强势也会变弱。由于战役是持久战,他还细心地对越军不擅长连续作战给出了两个建议,首先就是抓好战时政治工作,然后就是保证伙食供给。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场发言,考虑得极其全面,说得也十分有信服力,让人大有耳目一新之感,陈赓这番话不光是令越军主力干部们心服口服,还在晚间接到心潮澎湃难以入眠的武元甲电话,他希望陈赓可以多传授一些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陈赓慨然允诺。

三、冷静指挥拿下东溪

自9月3日起,法军飞机便连续轰炸广渊(前线指挥部),而且对于4号公路一带也加紧了空中侦察。与此同时,前线报告回来的消息称,法军开始在东溪和谅山附近频繁调动,东溪也开始加修防御工事。陈赓觉得不对劲,令越军去核查是否消息走漏。

果然两名越军侦察员和第三0八师营职干部外出执行任务未归,陈赓气恼的致电越军总参谋长黄文泰,让他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从而杜绝再发生。越军一些干部却因此动摇,他们认为消息或许已经泄露,再攻打东溪不就成自投罗网了吗?

但陈赓冷静分析局面后,仍旧指出攻打东溪是越军最有胜算且能最快打开局势的方法,他认为只要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就完全有把握取胜。于是在9月16日午夜拂晓时分,武元甲按照战略部署,下令向东溪法军发起攻击,而担任主攻任务的越军第一七四团迅速扫清东溪西北方向外围据点。

图片来源网络

待主攻部队第二0九团开始轰击后,法军慌乱不堪,形势大好,而陈赓在接到越军前线总指挥部的电话,被告知攻击分队突入敌方核心工事后,顿觉战况已稳,便安心去休息了。没想到9月17日凌晨,第二通电话告知陈赓之前收到的战况是错误的,他们依然在跟驻守的法军僵持,并未突进敌人核心工事。

此时错过了最佳良机,敌军增援的飞机已到,未免遭到轰炸越军撤出城区,但陈赓认为不能前功尽弃,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损失,可前线的越军已经先后撤,而且果然遭到敌机的扫射,损失惨重。

在吃过早饭后,陈赓立马来到前线指挥部,经过与武元甲等人的面谈后,才知道攻击失利的原因是部队没有严格遵守作战计划的时间规定,各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大多没有随同部队一起行动,指挥所的位置普遍太靠后,导致通讯联络困难,不能掌握部队行动的具体情况。

在逐步指出上述缺点后,陈赓帮助越军前线指挥部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调整了攻击部署。当日黄昏,总结了经验的越军再次攻打东溪,这一次他们听取了陈赓的意见,既要大胆跟敌人纠缠,使得敌机难以下手,还得钉在战场,不可轻易退缩。

此战打得十分激烈,足足战到18日上午8时,越军以歼敌200余人的战果,顺利拿下了东溪,当然越军也付出了伤亡500多人的代价。

图片来源网络

四、排除万难伏击致胜

东溪之战越军胜利,法军调整对四号公路的部署紧急增兵东溪附近的七溪,并以大批部队开始对越南党和政府所在地太原地区进行“扫荡”。

陈赓对此跟武元甲和胡志明交流思路,他认为法军这种攻势有北上收复东溪的企图,所以可以让部队先后撤一步,在东溪附近设伏,等七溪的敌人北上后,争取将其全部在野战中消灭殆尽。

但几天时间过去了,狡猾的法军只是一直加紧增兵和扫荡太原,并未北上东溪,越军长时期埋伏在野地里,军中难免会有怨言。而陈赓也担心整个作战计划落空,为此焦虑不已,甚至还因为过度操劳而病倒了。

不过中共中央军委当时却给了陈赓极大的鼓舞,在得知陈赓和前线近况后,中共中央军委作出了详细的复电指示:里面充分肯定了陈赓的部署是正确的,并分析敌人只是在探知我方虚实,要做好长期的作战准备,如果粮食供给有困难,可从中国增拨接济。

得到上面的鼓舞后,陈赓无疑重振了信心,他不顾大病初愈的身体,于9月27日来到胡志明住处,与其商量作战部署,其中他坚持原定计划方针不变,并表示要给敌人营造越军主力已经回师太原的假象,引诱敌人出击,这个建议得到了胡志明的肯定。

图片来源网络

不久后,法军果然上当,他们还以为自己的“扫荡”起到了作用,越军主力真的要回师保卫太原,于是就按照原计划由七溪北上,但这却正好步入了越军的包围圈。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此时陈赓却接到前线电话,越军308师由于连日埋伏粮草不济,未报告总部就命令半数兵力下战地背粮食去了。陈赓心急如焚,直接将电话拨给了308师的中国顾问王砚泉,令他督促背粮战士归还建制后立刻出发包围敌人,一分钟都不要耽误,能到多少是多少,以防错过战机。

之后越军向包围圈内的敌人展开了进攻,但还是由于组织不严,协同不好,导致大部分攻击并没有奏效,虽然杀伤了一些敌人,但还没有达到应该有的进展,所以武元甲命令308师暂时停止进攻,原地待命。

之后他致电陈赓对其说道:“如今敌人已经发觉,力量有所加强,部队连续作战4天,已经十分疲劳,看样子无法全部歼灭敌人,能否把部队撤下来暂时休整一下。但陈赓听到后却十分急切地说道:“这样的仗再不打,就无仗可大打了!”

听到武元甲的言语中似乎决心已定,眼看大好时机就要错过,陈赓再也忍不住了,他无法理解越军总司令为何会在关键时刻一点都不果决,于是他对着话筒说道:“如果这样的仗还不打,我就卷铺盖走了。”

其实陈赓此举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当时虽然形势很严峻,但敌人经过数日的奋战更加精疲力竭,他们完全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坚持下去,就必定会大胜,而如果让敌人喘息过来,到时候装备更精良的法军就不是那么容易对付了。

图片来源网络

在静下心来后,他连忙给胡志明写信,要其在如今这个左右战况的关键点上鼓励士兵和前方指挥员的斗志,尽快消灭敌人,绝不能让其逃窜,胡志明则完全表示赞同。胡志明发话后,武元甲也最终接受了陈赓的建议。

在10月6日晚上,越军对包围圈的敌人发起了总攻,法军大势已去,元气大伤,之后仓皇撤出了边界地区,而越军则乘胜追击,相继解放了谅山、安州等重要城镇,共歼敌8000余人,此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越南北部的格局,胡志明和武元甲都认为这是越军抗法战役目前以来最大的胜利。

五、总结

在庆功宴上,胡志明向所有来越的中国军事顾问们一一敬酒,感谢其对越南边界战役胜利做出的伟大贡献。而对于好友陈赓,他更是满口的夸赞和肯定,还十分兴奋地对陈赓说道:“这一仗你们真是帮了大忙,你和中国同志都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对你们的工作非常满意。”

当然对陈赓心服口服的也不止是胡志明,还有越军内部的一些干部,当时他们甚至悄悄来问中国其他顾问:“像陈赓这样的将领,在中国还有几位,能不能让他继续留在越南指挥我们打仗?”

图片来源网络

只是当时陈赓并不能再留在越南了,他原来就是短期停留,如今国内又有其他重大事宜要办(抗美援朝),所以尽管胡志明等人对他再三挽留,他还是在11月初启程归国了。而在归国之际,武元甲、陈登宁等越军高级将领甚至还把他送出到十余里外,才与其依依话别,从中可见越南如今对陈赓的尊重。

而陈赓虽然离开了,但他打下的基础,制定的总方针却都还在,之后越共中央按照陈赓原来的建议,并在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将其一一付诸实践,大大提高了越军的战斗力,最终成功将法军赶出了越南。

其实满打满算,陈赓当时在越南呆的日子实际上还不到四个月,但他却凭借着自身的魄力深刻地影响到了整个越北战场的格局。陈赓也算是用自身所创造的成果,来告诉毛主席与胡志明他们当初的“选择”到底是多么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