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十四课《人民解放战争》学案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5

学习目标

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中国革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两种道路,概括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如何建立新中国问题上国共两党的冲突和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牺牲和努力等重要史事。

2.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说明几次重大战役的战略部署和敌我力量变化,以及后方对于前线的影响。

3.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认识到得民心对于一个政权长治久安的重要影响、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关键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主要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时空思维

图片
图片
课堂导学
1.抗战胜利后各方对内战的态度:人民,共产党,国民党
2.抗战胜利后国内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表现
3.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粉碎全面进攻时间,国民党重点进攻时间、地区
4.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表现:经济,政治
5.解放区土改时间,文件,意义
6.战略进攻时间,序幕,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间,内容
8.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重难点问题解析

(一)抗战胜利后各方对内战的态度:人民,共产党,国民党。

人民:和平建国。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国民党:国民党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

(二)抗战胜利后国内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表现。

1.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中共接受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抵达重庆,进行谈判。1945年10月10 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规定: 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等五项协议但最终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

(三)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粉碎全面进攻时间,国民党重点进攻时间,地区。

全面内战爆发时间:1946年6月。

标志: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粉碎全面进攻时间:1946年10月。

国民党重点进攻时间:1947年3月。

(四)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表现:经济,社会,政治。

1.经济危机: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社会危机: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国民党信誉一落千丈。

3.政治危机:

①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②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暴露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五)解放区土改时间,文件,意义。

时间:1947年夏。

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

意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

(六)战略进攻时间,序幕,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时间:1947年6月。

序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三大战役(决战):

①辽沈战役: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②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③平津战役: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起平津战役。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时间,内容。

时间:1949年春。

内容: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毛泽东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八)北平和平谈判。

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九)渡江战役(南京解放):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华民国时期结束。

(十)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知识拓展

新民族主义与旧民族主义

新民族主义与旧民族主义都是以民族作为核心观念的一种政治思潮,但在一些关键的观点和目标上存在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观念:旧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传统和历史文化,注重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主张维护民族的纯洁性和独特性;而新民族主义则强调民族的现代性和现实问题,注重发展和振兴民族,主张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民族的自主和独立。

2. 目标:旧民族主义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文化保护和传统发展来维护民族的特性和尊严,重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新民族主义的目标则是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手段来改变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追求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独立性。

3. 手段:旧民族主义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团体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而新民族主义则强调政治参与、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来实现民族的利益最大化和自主性。

联系:

1. 都以民族作为核心观念:旧民族主义和新民族主义都以民族的利益和命运为中心,认为民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和政治集体;都主张发展和维护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2. 都强调民族文化:旧民族主义和新民族主义都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基,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3. 都关注民族权益:旧民族主义和新民族主义都关注民族的权益和尊严,主张为民族利益进行争取和保护,对外国势力的统治和侵犯提出反对和抵制。

​总的来说,新民族主义是旧民族主义的一种发展和转型,它强调民族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和自主性。然而,两者在理念、目标和手段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旧民族主义更强调传统和文化,而新民族主义更加注重政治和经济的现实问题。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逝世,时年47岁。

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李公朴

李公朴(1902年11月26日—1946年7月12日),谱名永祥,字晋祥,号仆如,原籍武进县湖塘桥,在淮安出生。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

1946年2月10日,国民党特务制造“较场口血案”,(国民党于1946年2月10日晨在重庆校场口发动了目的为破坏政协决议、坚持独裁内战、践踏人民民主权利的一起残害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血案),郭沫若、马寅初、李公朴等各界人士60余人被打伤。面对险恶环境,李公朴说:“我们搞民主运动的人,是要随时准备牺牲的。”“为了民主,我已准备好了,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进门了。'

1946年5月,李公朴从重庆来到昆明,他的到来增强了昆明的民主力量,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

1946年6月底,民盟和各界人士在昆明发起万人签名运动,反对国民党内战,要求和平。南京国民政府密令昆明警备司令部、宪兵十三团等:“中共蓄意叛乱,民盟甘心从乱,际此紧急时期,对于该等奸党分子,于必要时得宜处置。”7月11日晚,李公朴和夫人于外出归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暗杀。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在主持李公朴追悼会和记者招待会后也遭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李闻惨案”。惨案发生后,毛泽东、朱德同志分别给李、闻家属发了唁电、表示哀悼,称赞他们“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歌可佩”。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
合作: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二七”惨案后,中共吸取其教训,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对抗: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中共提出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国共两党十年对峙。
再合作:由于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中共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再对抗: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由合作走向对抗,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总之,国共关系的变化主要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变化的过程为“分立~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中共根据形势变化(主要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方针,反映了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之处
(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合作的斗争目标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及海外华侨,更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3)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合作时国民党只有小块根据地和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及少量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又没有军队,两党共同为国民革命胜利而奋斗;第二次合作时,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还有自己的根据地,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限制与共产党的反限制斗争,一直贯穿始终。

(4)合作方式不同。

第一次合作时,新三民主义是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了党内合作的形式;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形式。

(5)政治纲领不同。

革命统一战线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共同的革命纲领。

(6)主要结果不同。

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中途破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虽有严重矛盾和斗争,但还是坚持到了最后胜利,完成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使命。

(7)国际条件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反对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日益尖锐,也支持中国全面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