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西有个布达拉宫

 名言诗句 2023-09-25 发布于辽宁

小布达拉宫

本生拉萨亮辽西,

红白相携装扮齐。

莫怪八方游客至,

匠心高仿惹人迷。

秋荷

连天碧叶几枝红,

抖擞精神沐冷风。

借问他乡何处有,

九华山下显真功。

说起布达拉宫,人们一定会想到远在西藏的拉萨,近日,我去过一个地方就可见到布达拉宫,虽然不及位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那么高大宏伟,但也十分神似。这个地方就是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的九华山景区。

九华山,区域面积35平方公里,是因为大凌河城之战明清在此降和而闻名。九华山历史悠久,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来有很多传奇的故事,而今,却因有辽西规模最大的佛教建筑—小布达拉宫,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赏光。

进入景区大门,偌大的广场上,依山而建的宏大佛教建筑群,令人瞠目。只见那座红白相间、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光彩夺目,几乎与西藏的布达拉宫一模一样。我去过西藏的布达拉宫,难道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挪移到了这里?心知肚明,这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场景引来众多游客的欣赏。

这座小布达拉宫其实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慈海寺。2013年春,当代企业家张占宇先生斥数十亿元重修九华山景区,于2015年正式落成。依山而建的寺庙,虽然是仿古建筑,但从规模、气势和细节上都体现得非常完美,风景秀丽,气势恢宏,令人感动。

(此片为红叶先生拍摄)

拾级而上,可见这是一处相互依存的建筑群。寺内还有许多古建筑和文物,具有浓厚的藏族文化特色。

金瓦红墙、高大雄伟的慈海寺,令人震撼。

汉白玉石栏围起的黄色琉璃瓦、雕梁画栋的大雄宝殿,庄严大气。

高台之上的大雄宝殿两侧均立有一棵偌大的卧式玉石白菜,雕刻精美、晶莹润滑。

大雄宝殿外东为钟楼。

西为鼓楼。

东南侧为祖师殿。

东厢房为观音殿。

西南侧为珈蓝殿,西厢房为地藏殿。

不少年轻游客租套藏服拍照,就显得很有民族特色。

从见到小布达拉宫开始,我脑海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建一座小布达拉宫?几经查阅资料,未果。大概因了这座慈海寺是藏传佛教寺庙,而与西藏的布达拉宫才有了联系。

小布达拉宫前偌大的广场,人称小布达拉宫广场。广场中轴线上是数个圆形莲花石刻图。

(此片为阎管家拍摄)

左侧则是面积很大的荷花湖,翠绿的荷叶捧出了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

时至9月中旬,还能见到如此多的荷花,真是幸运。荷花也称作莲花,我游览过一些庙宇,很多庙宇都会有莲花雕刻等,一般会见到观音菩萨坐在莲花上的雕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位于嵩山少林寺的莲花雕刻步道,听导游介绍,这是为金庸来访少林寺时而修建的。也许莲花与庙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吧。

果真如此,经资料介绍,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中,莲花就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二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经里常把寺庙称作莲舍。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作为游客,无论庙宇还是荷花,我们都是当作风景来欣赏的。

贯穿在荷花湖中间桥上那座二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小亭子为景区增色不少。

荷花湖里锦鲤成群,一起向着游客方向奔来。

那些锦鲤只为抢食游客的恩赐而来,当然,这也是一道风景。

从小亭子位置看,红白相间的小布达拉宫及旁边高塔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在翠绿荷池相伴中,形成一幅绝美的画卷。

这样的景色怎能不令人如痴如醉呢?

(此片为金秋九月拍摄)

荷花湖里,尽管大多荷花已变成了莲蓬,但仍有一些荷花在勇敢地绽放,竞相向游人展示着秋荷的美丽。可以想见,盛花期满池的荷花,那将是怎样一个美景呀!

广场右侧有一个偌大的舞台,这个季节时常会有演出。

旁边有一方碧绿的湖水,叫做圣水湖,湖水中央有众多小莲花捧起的一朵特大金莲花。

金黄色和黑色的锦鲤,在碧水中穿行,用它们的优美舞姿变换着一张张水中图画。。

湖边一座雄伟绚丽的“辽西九华山景区观音塔”最为耀眼。

游客都喜欢在观音塔前留个影。

观音塔的左后方不远处,一座高达九层的白塔直插云天。

这座白塔,即舍利塔,是九华山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以现代工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照距今千年的辽代白塔修建,高77.77,塔身面积约4170平方米塔体悬挂56个金钟,象征华夏56个民族同奏和谐乐章。深厚的寓意,展现了佛教一心向善与爱国的情怀。

塔基各侧面均有石刻人物故事,每一幅雕刻不仅形象逼真,而且精细考究,重要的是向游客传递了一种良好的家风与历史文化。

《弃官寻母》讲述了宋代的孝子朱寿昌的孝行,他是流传甚广的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位。据记载,寿昌7岁时就离开了母亲,五十年间一直没有再见面。他四处打听母亲的消息,但始终没有任何进展。饮食方面也很清苦,很少有机会享用美酒佳肴,每当想到母亲时就会感到伤心落泪。最终,熙宁初年,他辞去官职,前往秦地寻找母亲,并宣称如果不能找到母亲就再也不会回来。最终,在同州他终于与母亲团聚了。

《行庸供母》也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沿小布达拉宫山路上行,登上一座小楼。

观音塔与白塔及附近的居民楼尽在眼底。

(此片为金秋九月拍摄)

小楼连接着长城。

沿长城走一段儿后来到山顶,一座天坛矗立在那里,这座由汉白玉石栏围起的三层圆型天坛,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几乎别无二致。眼观天坛,有一种身在北京的错觉。

旁边是金黄色的地藏王塔,八角飞檐的高塔镶嵌在蓝天中,金灿灿的,真叫美观。

旁边一座白墙灰瓦圆型底座上彩画擎起的玉米、小麦等粮食、最上端四只如意支撑的金元宝彩色雕塑,金光夺目。上边刻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几个大字,这个雕塑应该是寓意人民美好的幸福生活。

从这里向西俯瞰,远处翠山连绵,近处玉米蔬菜黄绿相间,眼下摩天轮高悬,好一派高山翠岭、田园风光。

向东俯瞰,则是繁华的凌海市区。

令人惊喜的是,高山之上还有“辽西第一漂”。

彩色灯管儿筑起的门楼吸引了我们。

步入观察,原来这里是漂流的售票处,拱型的五彩风轮下面便是漂流通道。

开始还以为是常见的滑道,因耳边传来哗哗的流水声,才发现这是一道水流,是真正的水上漂流。

这里绿树成荫,小景不断。

映照在镜面桌子上的松树,如一幅水晶画,很是新鲜。

这里还有供人休息的帐篷、秋千等散落其间,可见这是一个休闲的场所。

下山时,继续在小长城中漫游。

小长城中间或有小城楼,可穿过,也可登上赏景。

即将下山的拐角处,一块刻有青松岭的石碑,大概是这座山的别称。

一道彩色长廊,如一条巨龙从山上一直蜿蜒而下。

下到半山腰处,回首可见千佛山,原以为是佛像,细观则是文学家等塑像,一尊尊洁白的塑像令人心生敬畏。

小布达拉宫广场的夜景十分漂亮,高高的观音塔亮起了灯光,显得更加璀璨耀眼。

小布达拉宫灯光闪耀,亮丽多彩。

(此片为红叶先生摄像截图)

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偶有小火车载客经过,又为夜色又增加了几分曼妙。

(此片为红叶先生摄像截图)

其实最精彩的夜景,就是圣水湖上的音乐喷泉。伴着优美的古典音乐,喷泉起落,湖中硕大的金莲花徐徐绽放,花瓣开处三面观音慢慢呈现,慈祥地俯视众生。绚丽多彩的音乐喷泉构成一幅幅动感的画面。只是后来得知,近在咫尺的风光被我们错过了。

同样错过的还有观音洞,几经路过,竟然没发现。

九华山得名于明金战争,源起于佛教活动。明金大凌河城之战,后金军队的指挥所就设在此地,当时这座山还名不见经传。16317月,皇太极围困大凌河城三个月,打败了明朝援军的四次救援,最后明军守城将领祖大寿精神崩溃,被迫献城投降。

受降前皇太极梦见观世音菩萨,在后金军队指挥所附近的山上超度,山上华光四射。他立刻顿悟,不能再因战争让人民生灵涂炭,于是给祖大寿写信商定,受降地在观音菩萨道场——大凌河城西“九华山”,并在此设坛超度战争亡灵,发誓永停战事,不动刀戈,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太平。从此,这个小山丘,就叫做“九华山”,一直延用至今。

九华山具有悠久的佛教历史。据考证,很久以前就是观世音菩萨道场,还建有一个药王庙。数百年来无数的僧人在这里讲经说法,度化众生,无数的善男信女虔诚跪拜,求祥纳福,但多次毁于战火。

现在的辽西九华山景区,吸取四大佛教名山精华,建成了规模空前、蔚为壮观的佛教建筑群,吸引了海内外的高僧大德来此讲经传道、弘扬佛法和佛门信众的朝圣。

对于游客来说,所见到的庙宇、高塔、天坛、长城等建筑,都是现代巧匠杰作,都值得欣赏,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就是小布达拉宫,她以自身的精致品质及光彩无限的姿态,已然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