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0年代,辽宁省本溪县,学大寨三年粮食翻一番

 城北十五里666 2023-09-25

在毛主席的“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鼓舞下,辽宁省本溪县碱厂堡大队以大寨大队贫下中农为榜样,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改天换地,短短三年时间,由“减产堡”变成了“丰产堡”,由缺粮队变成了余粮队。一九六六年粮食平均亩产二百九十三斤,一九六七年增加到三百七十多斤,一九六八年上升到五百二十多斤,一九六九年达到六百六十多斤。粮食总产量由一九六六年的四十多万斤上升到一九六九年的一百万斤。三年来,这个大队的粮食无论是单产还是总产量都翻了一番,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商品粮,集体储备粮也逐年增多。

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

“碱厂堡是穷山窝,荒山恶水土层薄,走路步步踩石头,种地年年爬山坡,收成没有汗水多。”这是碱厂堡大队过去的真实写照。文化大革命以前,这里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一、二百斤,社员年年吃国家返销粮。因此,碱厂堡也被人叫成“减产堡”。

碱厂堡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呢?贫下中农响亮地回答说:“人换思想地换装,全靠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人变,地变,产量变,全靠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碱厂堡的贫下中农认识到:碱厂堡过去所以贫穷落后,不是“地薄土质差”,也不是“人不齐心,马不合套”,而是因为大队的领导权没有掌握在贫下中农手里。

1970年代,辽宁省本溪县,学大寨三年粮食翻一番

穷根找到了。广大贫下中农在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同一小撮阶级敌人进行了反复的搏斗,终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从一小撮坏人手里夺回了领导权,建立了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

新的领导班子建立以后,就高举“农业学大寨”的光辉旗帜,以大寨党支部为榜样,狠抓根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社员群众。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如饥似渴地读毛主席的书,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说:咱们庄稼人还吃国家返销粮,实在对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大家迫切要求发扬大寨的革命精神,改造沙石地,迅速改变碱厂堡的贫困面貌。

大队革委会刚提出学大寨,有的人就说:“全国只有一个大寨,咱学不了。”有的社员思想上“三自一包”、“四大自由”的余毒还未肃清,有的干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还没有牢固地树立起来,依靠集体力量改造沙石地、夺取粮食高产的信心还不坚定,不从思想上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学大寨就是一句空话。

于是,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的教导,掀起一个群众性的革命大批判热潮,联系本大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把隐藏在背后煽动社员搞资本主义、破坏学大寨的阶级敌人揪了出来,把他们的反动气焰打了下去,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进一步提高,更加坚定了走大寨道路的决心,全大队男女老少都投入了改造沙石地、建设大寨田的战斗。

1970年代,辽宁省本溪县,学大寨三年粮食翻一番

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但是,怎样把沙石地建设成稳产、高产的大寨田,有的人心里还没有底,他们说:“祖祖辈辈从来没有这样干过,地里的石头一层比一层多,哪辈子能拣完?”针对这种活思想,干部领着大家一次又一次地学习《愚公移山》,对照大寨三战狼窝掌的先进事迹进行讨论,认识到,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决心,有大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地里的石头再多,拣一块就少一块,拣一亩就改造一亩,有什么拣不完的呢?

认识提高以后,大家对在沙石地上建设大寨田的决心更大了,劲头更足了。全大队掀起了一场筛沙拣浮石、增厚土层、改良土壤的战斗。七十多岁的傅老太太带着孙子下地拣石头,腰累酸了就跪着拣,膝盖磨破了,就背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鼓足劲,继续干。孩子们人小、心红、干劲大,手勤、脚快、拣的多。他们看到大队里大车运输紧张,拣出的浮石拉不出来,就组织二十多人上山割条子、拣木头,自己动手编筐,做单轱轳小推车,担起了运石头的任务。他们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坚持干。这样干了一秋,就运走二百五十亩地里的石头。

“青年猛虎队”更是争挑重担,争打硬仗。他们给石头多的地方“开膛破肚”,挖地二、三尺,翻土过筛,取出沙石。大队领导班子成员走在先、干在前,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李成福每天怀揣革命宝书,肩扛大铁镐,去得最早,回得最晚,有时带上几个苞米面饼子,中午也不回家,一干就是一整天。

1970年代,辽宁省本溪县,学大寨三年粮食翻一番

就这样,碱厂堡的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学习大寨贫下中农的革命精神,改造了千年的沙石窝。一千亩沙石地普遍拣了四、五遍浮石,运走石头二万三千多大车,还把五百多亩高低不平的旱地一块一块地平整,修了水利工程,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旱地能自流灌溉,旱涝保收。

接着,为了加厚土层,改良土壤,他们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刨开三尺多厚的冰层,下泥塘挖淤泥铺地。老贫农李景春,手冻裂成一条条口子,刨冰震得直淌鲜血,他捂一捂照样干。全大队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苦战了三个冬春,挖淤泥四万五千多车,在一千亩的沙石地上,填了厚厚的一层肥土,为粮食增产创造了条件。

“钢姑娘队”的上百名女社员,在大搞积肥的活动中,一直打先锋。她们提出“向高山要肥,让平地增产”

的战斗口号,不怕天寒地冻,山高路滑,早晨四点多钟就背起篓子,到七、八里外的山林里,扒开层层的积雪,掏出烂树叶,背回队里沤肥。寒风刺骨,头发结满了冰霜,她们不叫苦,不怕累。她们大战两个冬春,靠两只肩膀,一个背篓,背回九十多万斤树叶,为积肥夺高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碱厂堡大队的贫下中农在改造沙石窝、建设大寨田的战斗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连续两年夺得粮食丰收。到一九六八年,粮食单产不仅超过了《纲要》,而且跨过了“黄河”。但是,他们人不歇脚,马不停蹄,继续把旱地改成水田,让粗粮变成细粮,力争高产再高产。他们苦战两个冬春,修了一条一千米的拦河坝和七百米长的大干渠,使水田面积由原来的八十亩扩大到六百七十亩,去年种上了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七百多斤。

1970年代,辽宁省本溪县,学大寨三年粮食翻一番

发扬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胜利接着胜利,丰收连着丰收。在讨论制订一九七O年生产计划时,碱厂堡大队领导班子中有的成员就流露了自满情绪,说什么“咱们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今年再跃进可有困难啊!”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好”队的第二生产队有的干部说:“今年,咱们就是原地踏步,别的队也赶不上,不费劲就可以稳拿'四好’。”干部中这种“生产到顶”“贡献到头”的思想,也影响了社员群众。不少人觉得“过去三年起早贪黑地干,夺得了粮食丰收,现在应该歇一歇”了。党支部认为干部和群众中出现这些活思想,主要是由于领导班子的革命化程度还不够高。于是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 的教导,联系思想实际,找出了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差距,狠斗了骄傲自满情绪,认识到:历史在前进,革命无止境,应该为国家,为集体作出更大的贡献。大队领导班子成员都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和社员群众一起劳动,一起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一起斗私批修,不断促进思想革命化。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共产党员刘占文,怀着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革命责任心,在数九寒天,带领“青年猛虎队”的队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积肥活动。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共产党员吴秀琴,带领“三八妇女突击队”的队员,实行计划用粮和节约用粮,抓好社员的生活管理。大队党支部书记曹玉兰,背起背包,到第一生产队和群众实行“五同”,从抓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入手,解决这个队领导班子不突出政治的问题。在干部的带动下,全大队出现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新高潮。现在,碱厂堡的山上山下,庄稼长势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广大干部和贫下中农正在加强后期田间管理,决心夺取更大的丰收,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碱厂堡学大寨三年粮食翻一番

——记辽宁省本溪县碱厂堡大队学大寨的先进事迹

(图文无关,内容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