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语课堂】石岐话“担屎都唔偷吃”其实真系偷吃粪?

 中山历史 2023-09-25 发布于广东

石岐话有句俗语,形容别人比较老实,就会延伸出来这句:“呢个人担屎都唔偷吃”,点解要偷吃屎呢?有其他东西为何不偷,后来我查了之后有几个解释,这个俗语有点重口味😂不知道大家可以接受不。

历史群的前辈表示,有一个讲法:以前的屎缸在下间(厨房)外面,当有人来担屎时,下间的人都会捂住鼻哥离开下间,这时担屎的人是可以轻松入下间偷吃的,如果这个人“担屎都唔识偷吃”,就应该是个老实人。

用歇后语的形式去看就很好理解啦:担屎---唔偷食,担紧屎证明双手“辣刷”,想偷吃都冇胃口喇,不如老老实实继续担屎!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担屎唔偷食”,其实应该是“儋石不偷食”,和明代大文学家陈白沙有关。儋,音“担”,和石都是古时的重要单位,一儋为一百市斤,一石为一百二十市斤,后来石改为一百斤。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陈献章本是新会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的小庐山下。白沙村濒临西江入海之江门,所以明清学者称其学说为江门之学。陈献章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陈献章参加乡试获第九名,时年20岁。次年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副榜,选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年)再次参加会试,又落第。但陈献章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27岁那年,他闻说抚州临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学者康斋先生(原名吴与弼),学识造诣很高深,读透了朱熹编辑的《伊洛洲源录》之后,还精究宋、明理学的源流,明圣人之道,复孔、孟之传。陈献章为了拜访名师,不怕长途跋涉,越庚岭,过梅关,抵达赣州(今江西省)。他先顺赣水而上,经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陆路来到崇仁县,终于找到那位弃官不做,宁愿在家讲学的吴与弼先生。

白沙先生的正直,宁愿借钱也不愿偷食朝廷一石米,当时的人便以“儋石不偷食”来称道他能清廉自守。“儋石不偷食”讹变成粤语的“担屎唔偷食”。

还有最后一个解释,“担屎”其实系有段故事,大概50,60年代初的时候,计划经济导致化肥生产产量不足,田地施肥成为了大问题。南海、番禺等各地农村公社组织社员成立“挑肥队”进广州城“担屎”咯。而且不是随便找几个人提一两桶走人啊,几乎是出动精壮劳力驾着机船沿珠江往返的,现场好多人。

屎担回来之后,有私心的人就会“偷”一些给自家的地施肥用咯,当时的米田共好值钱的,而老实人就会一心为公,屎都不偷咯。

部分照片:小红书博主BOOK导赏

编辑:吱吱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