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邹俊的随笔《稻田》

 黄石新东西 2023-09-26 发布于湖北

稻田  

邹俊

我中学时期最崇拜的一个科学家就是袁隆平,全世界都知道是他发现了杂交水稻,在一个传统文化中把“民以食为天”视为宗旨的民族,粮食生产是天大的事,而这天大的事被一个吃苦耐劳的田间老头给解决了,所以他的伟大光辉形象在我的头脑里闪闪发光。  
记忆中的稻田蛙声不断,一束束密集的水稻根部水流缓缓游荡,蝌蚪、小鱼在水中倏地闪过,在稻苗抽穗的季节,田野里弥漫着一阵阵朴实而亲切的稻香。到了水稻成熟的季节,稻田里的水慢慢放干了,露出一道道裂缝出来,但土还没有干透,水稻已经有大半人高了,一眼望去,走在田埂里的人只有一个草帽在水稻的海洋中漂浮晃动。茁壮的稻杆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头,但一丛丛的水稻互相扶持挺立着,等待着丰收的号角。  
重回故乡,再也没有那种令人喜悦的稻田了,有的是一畦畦种得稀稀拉拉的稻苗,有的地方稻苗太密风都透不进去,而有的地方像长了斑秃一样,露出半干的泥土来。这样的稻田是直接撒种种上去的,撒完种不再分秧,就只打药施肥,任其生长,我们村的稻田被人租种后,估计农药和化肥都懒得打,所以看上去严重营养不良,没有几棵稻杆是正常挺立的,全都是东倒西歪,估计租田的人也不在乎这点收成,只寻思着套取点国家的种粮补贴款。  
小时候种稻田还是延续着几千年的精耕细作,虽然比不上现在的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但是乡野里到处一片生机勃勃,一辈辈人用人力顶起了农村的那片天。那时候种水稻是要插秧的,就是先辟一块田做秧苗床,撒上发芽的谷种,很快秧苗就稠密地长满了苗床。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分蘖,一根苗会长成很多根,如果不把秧苗间距拉大重新种植,秧苗会长得越来越密,就会因不透风而大面积死亡,所以就需要一道扯秧、插秧的工序。在过去的插秧时节,还会举行敲锣打鼓唱戏的仪式,祈祷一年的好收成。爷爷家种的田比较多,但家里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大块的田就需要请附近的人来帮忙扯秧、插秧,家里提前去乡里买菜买肉做好插秧客早上和中午的饭食,这个时节比较热闹而且新鲜。扯秧会用到一种工具叫“秧马”,扯秧的人坐在秧马上干活不容易累,而且每个扯秧的人自己带一个过来,样式非常像现在儿童玩的可以前后摇晃的木马,所以放工的时候这些秧马就成了家里的玩具。秧扯好扎成一捆捆,被挑着送到更大面积的水田里,间隔一定距离抛秧苗,有时还会唱抛秧歌,也是一种祈祷。一捆捆疏密有致地掉落在水田里,插秧的人就近去捡捆好的秧苗就可以了。插秧可是个艰辛而且有难度的体力活,插秧的标准姿势是低着头弯着腰,长时间弯腰很累,直起腰捶一捶又要弯下去,所以很辛苦。家里小块的田就由爷爷奶奶带着我们齐上阵,挽好裤腿下到没及膝盖的水田里,踩着粘稠的泥巴脚都很难拔动,站不稳就会摔一跤。插秧的要诀是把分好的四五根秧苗按照适合的间距整齐地插到泥巴里去,如果只是浅浅地在泥巴上沾一下,秧苗在水里一晃动就都浮起来了,全部要重插。基本上来说,大人插的秧齐整、根根直立,而小孩子插的秧弯弯曲曲,而且东倒西歪,但家里没有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只能凑合了,还好秧苗很快就会朝着太阳茁壮成长,分蘖成一从从的一大片绿毯,根本看不出来当初的胡乱涂鸦。据说现在高中古诗课里有杨万里的《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真好奇城里的年轻老师们怎么和学生讲清楚插秧是怎么一回事。  
等绿色田野里的稻苗抽穗、成熟,变成黄橙橙的一大片,就到了收割的季节。现在的收割机一收一大片,可那是时候全靠镰刀手动收割,不光累还很危险。左手抓住一把稻杆的根部,右手持镰刀勾住稻杆一拉,锋利的镰刀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稻杆齐根切断,当然也可以把握住稻杆的手轻易割破。所以抓住稻杆的左手小拇指因为离镰刀切口最近,总是惨遭屠戮。我至今左手小拇指还有三个明显的刀痕,已经消失的刀痕不记得多少了。  
都说农村的土地不养人,并不是我们这里的土地贫瘠,早年间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可见湖北的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不养人是因为粮贱伤农,农民忙碌一年,刨去农药化肥成本,卖得的粮食收入所剩无几,所以只能大面积的农田抛荒,农民背井离乡四处打工养家糊口。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的农民杜深忠这样理解外出打工:“如果只是卖力气那也还好,问题是很多人卖掉了性命...这是拿人肉在换猪肉吃啊!”外出打工多年的他最终回到了农村,虽然一年种地卖苹果所得不多,但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最起码不用“拿人肉换猪肉”了,猪肉嘛,少吃一点就是了。  
我相信乡村终有复兴的那一天,“民以食为天”,没有土地的滋养,没有健康营养的食品提供到我们餐桌上,“幸福”只是一个微笑的表情符号。故乡的稻田会重现绿油油的生机,田野里会弥漫起幸福的稻香吗?只要我们对这土地真的热爱,对生活充满期待,我相信,一定会的。  

邹俊,80后,湖北大冶人,室内设计师、园林设计师、茶艺师。作品发表于《文学界》、《青春岁月》、《当代旅游》、《黄石日报》等。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