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科学的唯一标准是数学?可数学证明西方心理学不科学!怎么办

 高行之 2023-09-26 发布于山东
         龙心理
  真正的中国心理学
中国心理服务引领者

龙心理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231原创文章

============================

前几天,某群里讨论时提到了心理学与中医学的科学性问题,并由此引出了科学主义的话题。

有一位老师发言说:现代科学的唯一标准是数学,因为内在结构的同一性-普遍可重复性

大概这位老师还不知道,在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楚简中,藏有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论文,篇名为“恒先”,而且该是自带的。文章的核心论点之一就是:“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复以犹复。”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明明白白天之运行规律,只有重复是从来都没有被废弃过的;天道已经非常明确了,不过是一个个就像一个一样,重复了又重复而已。”

由此可见:所谓科学的同一性-普遍可重复性”,早在西方科学诞生前的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

谁还敢说中国文化不科学吗?

那么,“现代科学的唯一标准是数学”又怎么样呢?

经常有强调科学性的人拿数学上的1+1=2”来说事,来证明科学的唯一性。可是,大概很少有人知道,“1+1=2”只是数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数学的全部!数学的另一部分告诉我们:“1+1”等于几的正确答案,其实并不是唯一的!

数学上有个“伯特兰悖论”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伯特兰悖论”说的是:之所以“1+1=2”,是因为它有一个假设的前提,那就是“无差别原则”。

所谓“无差别原则”,简单直白地来说就是“同等无知”。意思就是说,当所有人都一样的无知的时候,“1+1=2”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事实也正是如此,普通人都非常肯定地认为“1+1=2”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这是因为普通人都本能地认为,其他人和自己一样的无知,所有人都是同等的无知!

但是,请注意:当我知道的比你多的时候,“1+1”也许等于2,也许等于3,也许等于4甚至更多,而你却认为这肯定是错的!

举个例子,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生活在了一起,这就是1+1=2”;

当他们生了一个孩子时,1+1=2”就是错的,正确答案是:1+1=3

当他们生了两个孩子时,正确答案就是:1+1=4

当他们生了三个孩子时,正确答案就是:1+1=5

……

事实上,以上这些答案,其实都是正确的。

谁还敢说1+1=2”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吗?

这就是数学上的“伯兰特悖论”给我们揭示的科学真相!

那么,这是不是说,1+1=2”就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呢?

当然不是!

因为所谓“伯兰特悖论”,不过是由于对问题的描述不够清晰造成的!

也就是说,由于没有清晰地界定什么情况下1+1”才等于“2”,这才造成了正确答案的不确定性,不惟一性;如果把问题描述清楚了,自然就不会出现“伯兰特悖论”现象。

而出现“伯兰特悖论”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滥用“无差别原则”。

“伯兰特悖论”视角来审视目前的西方心理学,赫然发现它恰恰处于“伯兰特悖论”的旋涡之中!因为它最大的缺陷,恰恰就是滥用了数学上的“无差别原则”,误以为所有人心中所理解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因而没有能够对“心理”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而这,显然明显违背了事实!

正如中国心理学学会原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上海市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学学院终身教授李其维老师所说:100个心理学家(常人更是如此)的心里也许有100种关于“心理”的说法(模样)!”

这是为什么呢?

李其维老师分析道:“一般而言,心理学史上各家理论、流派,对“心理本体”并没有明晰指明,只谈“对象”而无涉“本体”。而且所指“对象”,也多粗略说到“经验或直接经验”“灵魂”“意识”等。把心理本体简单归为“意识”“灵魂”这是刚脱离哲学母体之襁褓时期心理学所普遍携带的印记。”

这就是西方心理学对于“心理”自身的界定不明晰的客观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心理学才出现了山头林立、自圆其说、各自为政、相互间抵牾甚至完全对立冲突,互不服气,互打棍子的乱象。

事实上,心理学的研究中,并不仅仅是连“心理”自身的解释都各不相同,而且各个流派对于同一心理现象的解释也是经常各不相同,所谓的“唯一性”更是一个笑话;除此以外,能够用实验验证的占比也很小,即使是能够实验验证的,每次重复实验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所谓的“可验证”实际上是掩人耳目;至于“可量化”,除了量表的计分方式可以算作是真正的“可量化”之外,其他的全是人为的设计!

既然如此,西方的心理学既不具备科学的唯一性,实证性也非常差,可量化更是浮于形式,又如何能算得上一门科学呢?

因此,不论从科学的视角看,还是从数学的视角看,西方心理学都不具备科学的基本要素,根本就不科学!

李其维老师说:“当下,心理学需要一场清理门户、廓清战场的“正名”之举!只有如此,在面对前述神经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人工智能等多面挤压时,才能胸有底气,心中不慌!”

显然,李其维老师肯定看出了西方心理学的不科学性,或许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明说吧?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抓紧构建科学的中国心理学,取代不科学的西方心理学!

而构建科学的中国心理学的第一步,就是要明晰“心”是什么?心理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什么?

这不正是龙心理研究团队发起讨论的“心理学奠基三问”吗?

因此,构建科学的中国心理学,必须从“心理学奠基三问”的科学解决开始!

很显然,龙心理研究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走在了最前面!

鸣谢“科普中国”提供的关于“伯特兰悖论”的通俗解释!

后面的内容更精彩,请持续关注。

欢迎参与“中国心理学”论坛
地址:腾讯会议
会议号固定请收藏:670 6436 7972
密码固定请收藏:202268
每周三晚21点开讲

9月27日主题:
中国人眼里的“心”“心理”


自由发言
有意专题分享者请与组委会联系
欢迎投稿“中国心理学”主题文章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常年招生
申请加入龙心理(中国心理学)群
或寻求心理帮助、专业提升
可以扫下面的二维码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所以,龙就代表中国、中国人、中国的、中国人的。所以,龙心理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心理学,或者“中国人的心理学”;龙心理的实践运用,叫作“中国式督导”;将来构建起来的新兴学科,拟用名为“中庸学”。

龙心理,是以《心理督导师》为起点,诗、书、礼乐、易、《道德经》、《黄帝内经》以及出土的古籍文献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打破诸子百家门派偏见,以马一浮、钱穆、徐中舒、梁漱溟、庞朴、张耀翔、杨国枢、胡佩诚、李其维、丁再献、杨中芳、曹峰等数十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名家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构建新兴学科为标准,以独特的中国式思维、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媒介构建起来的,与西方心理学理论完全不同,自成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

龙心理分为中庸理论、龙心理、新时代修身、中国式督导四大模块,由九个基本理论(子理论)组成,这九个子理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可以完美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问题,并同时指出解决方案,彻底改变了西方心理学没有统一的心理学理论的尴尬境地。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遵循“修身自助——齐家——立业”的成长路径,是一门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基础课程是人生必修课,中高级课程是心理从业者的必修课,也是通向心理服务顶峰必备的认识论和方法。

龙心理专门传授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实操技能与理论,招生对象为: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的人,问题孩子家长,有自我成长需要的人,以及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健康管理师、教师等心理或心理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人员等。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人生日常必备六艺:听、说、想、做、感、省。

2、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3、和谐家庭日常生活必须具备的人生智慧和综合能力;

4、助人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执业能力;

5、督导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胜任力(中级及以上)。

    龙心理充分发挥了中国式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优势,用西方人不可想像的思路和方法,用简单易学便于运用的形式和比较少的内容,集西方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成功学、教育学、身心医学、健康学、生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音乐、艺术、宗教、道德等于一体,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伦理教育、成功学教育等预防性教育于一学,融中国式督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矫正性服务于一科,遵循“教育为先,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理念,强调自我素养的提升,在助人方法上,提倡“以授人以渔为主,授人以鱼为辅”,代表了未来人文科学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出中国最强声音的主阵地。

龙心理中国式督导常年招生,随到随学。

一生一课表,自学、一对一预约教学、线上答疑解惑、常规线上课、不定期地面实操督导(自选)相结合。

详情请拨打龙心理秘书处咨询热线:18253386211(微信同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