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荨麻疹兼20年湿疹的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 陈冬真 见过老师治各种各样的荨麻疹,有因于湿,有因于热,有因于寒。2023年7月7日来找老师治荨麻疹的患者的症状特别与众不同,她有6年的荨麻疹史,更有20多年的湿疹史,看过不少医生,始终为此烦恼。 患者38岁,面诊时脸色偏红,脸上长有痤疮,两臂到处可见红色疖疹,及被抠破愈后的黯紫疹痕。患者说,每次例假前,唇周会长很多痤疮。平时脖子、胸前、后背、四肢长疖疹,疹子色红有脓头,这种情况已有20多年。荨麻疹则多在晚上发,或很热时发,冬天烤火时也会发。 患者冬天比别人怕冷,不喜欢吹风,夏天空调不能对着吹,开车极少开车窗。便秘,是大便不干但没有便意的那种便秘,常2-4天一次大便。平时睡不醒,早上特别起不来。疲劳易累。口不干,一天不喝水都没关系。食欲很差,有返流性食管炎。舌色暗淡。 患者冬天怕冷,夏天空调不能对着吹,不想喝水,舌色暗淡,是阳虚有寒。疲劳易累,早上起不来,大便不干但没有便意,是气虚。患者荨麻疹忽起忽没,是表有风邪。疖疹红赤,是表有郁热。疖疹有脓头,是表有湿邪。不能吹风并怕冷,表亦有寒。老师说,这个患者表有风寒湿热之实邪,里有脾肾阳虚气虚之虚症,是表里有病,病机复杂。患者里面脾肾阳虚气虚,是病本。因为脾肾阳虚气虚,气血生化不足,营卫之气不能御外,风寒湿邪易乘虚而入,郁于体表,郁久化热,于是有荨麻疹与湿疹,这是病标。老师说,治疗时必须标本兼施,内外并治。他的治疗原则是:治里温阳散寒、健脾补气;治外驱风祛湿、开表透热。7月7日,老师开出第一次处方如下:麻黄9克,炮附子12克,细辛9克,防己9克,薏苡仁30克,生白术30克,白鲜皮30克,川芎9克,当归9克,柴胡9克,木香9克。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各服一次。 炎炎夏日,患者到处起红色疹子,老师却落笔写下麻黄附子细辛这些大热辛温之药,让我大开眼界。老师说,嗜睡,怕冷,此少阴有寒,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气相通,麻黄发太阳之表,此医圣张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立方用意,是足少阴肾表里同治。中医治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个患者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有其证,用其方,不管春夏秋冬。 患者脾肾阳虚气虚,光治肾还不行,老师又用生白术以健脾,用此四味治本。其余七味药则是治标,其中防己、白鲜皮、薏苡仁除湿;柴胡配伍木香,透郁热于外;荨麻疹又叫风团,即起即没,像风一样来去无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老师用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7月23日,患者反馈吃了5天的药了,有脓头的湿疹减少了一点,但荨麻疹没有改善,痒得厉害。 7月24日,老师为患者开出第二次处方如下:麻黄9克,炮附子12克,细辛9克,防己9克,薏苡仁30克,生白术30克,白鲜皮30克,川芎9克,柴胡9克,木香9克,当归9克,路路通12克,苦参9克。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各服一次。 患者荨麻疹本就天气热时发得厉害,用了麻附辛后,体内热能加重,肤下郁热更甚,所以荨麻疹痒得更厉害。怎么办?老师说,治本的思路不变,第一方的药物不变。火郁发之,在第一次处方的基础上加路路通。路路通,民间也叫枫果,它的表面有很多蜂窝状的小孔,这些小孔是互相连通的,同时表面还有很多尖刺。古书记载路路通具有通行十二经穴之功。它可以打通经络,有助于把肤下邪毒排出体外。此外,路路通还有祛风止痒之功,是治疗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的一味好药。 老师在《宋永正医案:治急、慢性荨麻疹及心得》一文中说风邪袭人,常挟寒,挟热,或与湿结,因此开表、透郁选用药物大有讲究。挟湿或挟湿热时,常选路路通、白蒺藜、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杠板归。第二次处方中,老师还加了一味苦参。苦参,味苦性寒,清热燥湿。老师用其配伍路路通,透肤下湿热于外。 吃第二次处方时,患者在贵州出差,吃了很多虾和海鲜,7月26日,她发信息给老师,说还是痒得不行,问能否吃西药缓解。老师说实在无法忍受时可以吃西药,但是能不吃就不吃。 7月31日,患者复诊时讲了一些新情况,说身体各处痒时有水泡。手上平时长小水泡。虽然吃了14天的麻附辛,但仍然怕吹空调。大便原来稀溏,现在稍干,2-3天一次。出汗少。口干,不想喝水。 患者讲的这些小水泡,是疱疹,是患者体内湿气太重。 老师7月31日为患者开出第三次处方如下:薏苡仁30克,麻黄9克,桂枝7克,白芍7克,生姜3片,炙甘草9克,大枣9枚,桑白皮12克,白扁豆15克,苦参9克,路路通12克,白鲜皮20克,白蒺藜15克,连翘9克,枳实9克。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各服一次。 这次的处方去了炮附子、细辛,老师说大热的天气,这些药已经吃了14天了,不宜久用。患者湿气重,老师用薏苡仁汤,伍以桑白皮、苦参、路路通、连翘、白蒺藜、白鲜皮,全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用其他药物祛湿、清热、驱风、止痒;虽然去了附子细辛,但却用了桂枝汤,方中桂枝生姜大枣,仍是温热之物。 8月7日,患者反馈最近一周荨麻疹没有发作,只是偶尔小痒一下。手上小水泡没有了。但是口很干。此时患者正在沙漠中旅行,为了不影响吃药,她通过老师的线上诊疗平台将药做成颗粒,寄给她旅途中住宿的酒店。 8月7日,老师为患者开出第四次处方:生地30克,桂枝7克,白芍7克,生姜3片,炙甘草9克,大枣9枚,桑白皮9克,苦参9克,路路通15克,白鲜皮20克,白蒺藜15克,枳实9克。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各服一次。 口干是有原因的,一是天气热,又是大热天处在沙漠中。二是第三次处方为了去湿,老师用了薏苡仁汤,方中麻黄与桂枝配伍,会快速去除湿邪,但体内体液的快速流失,使得患者强烈感到口干。所以第四次处方,老师去掉了麻黄与薏苡仁,加入30克生地养阴。老师养阴药不用天花粉、麦冬和玉竹等,只用生地,我的思考是,患者血虚,快来例假时,血下行胞宫,上焦血更虚,血虚则热,故唇周、脖子、胸前、后背长痘痘。老师心思缜密,故选生血之生地清热滋阴。 8月8日,患者发来一张手上长疹子的照片,说腰上裤头之处也有,早上又消了,估计还是荨麻疹。老师让患者安心吃药。 8月14日,患者已从沙漠回到长沙,又找老师面诊,老师开出第五次处方:生地40克,桂枝5克,白芍9克,生姜3片,炙甘草9克,大枣5枚,苦参9克,路路通15克,白鲜皮20克,白蒺藜15克,枳实9克。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各服一次。 这次处方在上方基础上增强了滋阴养血的力度,生地从原来30克增加至40克,减桂枝量,增加白芍的用量。 8月21日患者复诊,说易疲劳。脾气大。腹不胀。头有点昏重。身体重,小便不黄。牙龈出血。 老师为患者开出第六次处方如下:生白术30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党参2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苦参10克,路路通15克,白鲜皮20克,白蒺藜15克,枳实10克。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各服一次。 患者容易疲劳,头昏重,身体重是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牙龈出血为气虚不摄血。方中用四君子加黄芪补气健脾祛湿,脾虚则气血俱不足,加当归合黄芪为当归补血汤。 9月6日,患者复诊时荨麻疹基本上已好,来例假背上痘痘已减少。还是疲劳,脾气大。 老师为患者开出第七次处方如下:生白术30克,黄芪30克,茯苓15克,党参2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路路通15克,白鲜皮20克,枳实12克,鸡血藤15克,大枣5枚。7付,水煎服,每日1付,早晚各服一次。 目前,患者仍在服用中药,但困扰她6年的荨麻疹基本已好。困扰她20年的湿疹,也好了90%。因为对疗效相当满意,在治疗的这两个月内,她介绍了10多位家人、好友找老师诊疗。 9月24日她告诉老师,之前大便2-4天一次,蹲在马桶上半天无便意,现在一天一次,很通畅。之前早上睡不醒,为了起床这件事很难受,也没法正常上班,现在六七点准时醒来,醒来就能起来,很有规律,所以十月份她又将投入工作,重启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之前的疲劳乏力没有了,现在精神很好。当然,她也还有其他一些症状要改善,比如仍怕冷、食欲仍差、还有返流性食管炎,但与6年荨麻疹与20多年湿疹比,这些都是很容易调理的小毛病了。 对老师的这七次处方,我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与梳理。我发现,老师第一、二次方,是用麻附辛加白术温阳健脾治本,用驱风除湿透热止痒的药治标。第三、四、五次方,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治本,用驱风除湿透热止痒的药治标。第六、七次方,是用四君子汤合补血汤补气补血治本,用驱风除湿透热止痒的药治标。不管处方怎么变来变去,老师始终是标本同治,处方用药,始终没有脱离刚开始定下的治疗原则。老师曾经说过,皮肤病不治本,很容易复发。但于老师而言,不管治什么病,他都在寻找疾病的根本原因。治病求本,这是他不厌其烦反复向我们强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