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墩人家》3

 岁月凉烟 2023-09-26 发布于浙江

《三墩人家》3

中国古代婚姻讲究一个明媒正娶,即便是一见钟情或者心心相印,也要请人充当媒人上门说媒,其实这样的事情即便是现在的今天也是如此。

媒人,自替男方或女方上门提亲开始,无论是定亲时的纳彩、问名、纳吉和纳征还是结婚时的请期和亲迎,都会有媒人的影子,他们一直充当着中间人的作用,活跃气氛,祝福新人,直至婚礼结束。

中国文化史上,自有婚姻关系出现以来,媒人大概也是古代最古老的职业了,其实,在中国,自古就称婚姻介绍人为“媒人”,如“孔雀东南飞”:“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的说法。

中国古代,对于婚姻介绍人,除了称媒人外,“红娘”“月老”也是媒人的别称,甚至还有“媒婆”的别称。

“诗经”中对媒人的写照,可能是今天的渭河一带对一个媒婆的传说最早的记载了,“匪我愆期,子无良媒”。“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两个故事表明了媒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媒人,那婚是没法结的,即便强行结婚,也是不被世人认可的,更不会得到祝福,而这也是无媒不成婚说法的来历。

媒人还有很多的别称,其中一个别称:“媒妁”。孟子曾说过:“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贼之。”这里说的媒,谓之谋合二姓;妁,谓之斟酌二姓。每个人自从开始记事起,就会常听闻人们口口相传,也从电视剧中看到过,听到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而这便是出处。

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月老”是天庭专司姻缘,主管男女婚姻的喜事之神。月老有一根红线,将其系在男女双方的脚踝上,男女双方就会陷入爱河,而一段婚姻也就成功了。

红娘原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出自“西厢记”。红娘是女主人公崔莺莺的侍女,她帮助男主和女主突破万难走到了一起。随着西厢记的声名鹊起,“红娘”也成了媒人的别称。除此以外,还有伐柯、冰人、蹇修等多个称呼。

媒人作为一个职业出现后,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但是,在诸多戏曲中以及现代的电视剧和电影中,媒人往往都是被丑化的。比如,对女性媒人的角色定位:鬓发上插一朵大红花,两个脸垛子扑满“红血丝”,嘴边点个大黑痣,一张殷红大嘴,走路左右摇曳,精怪而妖冶。

所以,媒人在戏曲中的形象,往往都是丑角,而在电视剧中,也多以年老色衰的形象出现,最出名的便是“水浒传”中的王干娘,拿了西门庆的好处,硬是撮合西门庆与武大郎媳妇,最后三人都落了个身死的下场。

当然这仅仅是根据剧情需要的安排,在真正的历史上,媒人可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官媒,吃公家饭的,而另一种是私媒,自己单干。单干的自己收取媒人费用,而官媒则是代表政府管理男女婚姻之事的机构,有编制,领工资的,称为“媒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此之谓合独。”这是对于西周和战国时期官媒的记载,官媒的主要工作就是掌握全国男女的姓名和出生时间,好督促适龄男女结婚。除了帮助年轻男女找到心仪的对象以外,官媒还要帮助鳏夫寡妇重新组织家庭,并整合他们的财产。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官媒仍然存在,而且他们的权力仍然很大。私媒一般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人,就如同现在我们要领结婚证一样,古时私媒做成的婚姻也还是要到官媒处登记,接受官媒的监督,才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即便到了现在,媒人也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至今仍活跃在现实生活中。

如此说来,媒人在中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在我国的婚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在媒人介绍双方认识并且互相认可之后,一桩婚事基本就成了大半。媒人不仅要熟悉双方的家庭条件,更要对双方的基本情况及提出的要求了如指掌,力求双方门当户对。

媒人最主要的就是一张嘴,可以说是靠着一张嘴吃遍天下。电视剧“乡村爱情”中就有这样一幕:谢大脚带着赵玉田去相亲,结果刘能又反悔,拜托谢大脚不要让这个相亲成功,结果谢大脚在与男方家长闲聊时,说到赵玉田腿脚有老毛病,于是女方家便不同意了。可见在相亲最开始时,媒人的作用相当之大。

在双方家长对婚事都同意之后,因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媒人所要忙的事情也各有不同,但归根结底,是要帮助男女双方完成婚礼。

在新人拜完堂,入了洞房以后,媒人的工作才算完成,叫“新人进了房,媒人抛过墙”。

细考媒人历史,媒人这个行当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其他国家也有媒人的存在。在亚洲的众多国家当中就存在媒人,与我国一样,国外的媒人一般也是两种工作模式。第一种是一方的父母或孩子相中了对方,请媒人前去提亲;第二种则是媒人感觉两个人有夫妻缘分,主动向双方提出做媒的请求。

他们保持着我国的古代传统,在这个习惯中,媒人的存在不可替代,择偶方式也是依靠媒人说合,甚至还有媒人世家的存在,世世代代以给人说媒为生。比如伊斯兰教对于男女交往有着诸多限制,因此请媒人说媒成了年轻男女所必须的一种择偶方式。

但是,在日本、越南等地的说媒与我国古代又略有不同。例如在越南,如果有一位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那他就要请两位男媒人前往提亲。媒人带着事先备好的礼物到达女方家,如果女方同样对小伙子感兴趣,就会留下礼物,如果退回礼物,则表示姑娘不同意,求婚之事告吹。此种说媒不同于我国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会考虑男女双方的意愿的,完全由双方父母决定。

媒人介绍是人类社会进入一夫一妻制之后最为常见的一种择偶方式,它不仅存在于我国的历史上,而且也广泛流行于当今世界众多民族的婚姻习俗中。而在我国古代社会,媒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男女非有行媒不相问名”、“男女无媒不交”、“女无媒不嫁”、“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说的就是婚姻没有媒人参与就不会被认可。

另一个方面,古代因交通及通讯方面的限制,除了左邻右舍之外,很少能打听到其他消息,更遑论哪里有适龄青年,而媒人正是掌握这一资源的最强助力,因此请一个媒人说媒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而媒婆掌握有一片地域的所有适龄青年信息,不免有些媒婆会为了蝇头小利而坑蒙拐骗,最后葬送了两个人的一生幸福,所谓“一头说多,一头说少”即是如此。

慕青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荀子的住处,他首先是把碧彤姑娘说成了一朵花,当然,碧彤姑娘本身就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的花。再就是绘声绘色地表述了碧彤的父母对这门亲事的满意度。

这边厢,荀子自是欣喜万分,令他万没想到的是,本来到这个江南水乡的三墩本是为了散散心,潜心研究他的学问,没想到还促成了他人生的一段美好姻缘。

“要不要在见碧彤姑娘的父母之前,我先见一见这位碧彤姑娘本人。”荀子既是试探也是迫不及待地问慕青。

慕青似乎早已料到荀子的心思,有点不怀好意地看了荀子一眼说:“这还用你操心啊,人家碧彤姑娘的父母早就想到了,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让你们两人先见见面,看看双方是否满意,再决定后续的事情。”

“如此说来,碧彤姑娘的父母还是非常开明的人。”荀子心里一阵高兴,他也似乎看到了自己这段美好姻缘的美好前景,喜不自胜。

“那是当然,碧彤的父母虽然是村野之人,但他们的骨子里的善良,是你我都无法想象的。碧彤的父母能这样想,也说明他们对女儿婚姻的重视,也说明他们对你们这段婚姻的认可。将来你们成亲了,你可是要好好的善待这位碧彤姑娘。”

作为媒人的慕青,在这段婚姻中不仅仅只是一个媒人的角色,他是当地人,希望荀子能在当地久住,这样对当地的知识文化是一个提高,对当地孩子们的教育也会带来巨大进步。同时,他也真诚希望荀子和碧彤能结秦晋之好,作为媒人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这个你只管放心,我当然会善待碧彤姑娘,我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善待人家碧彤姑娘,你说是吧。”荀子高兴地反问了一句慕青,慕青只是一笑,心里想着,这样的事不能只看你怎么说,关键是要等到你们成亲了看你怎么做,毕竟荀子是大学问家,是做过大事的人,虽然说任何婚姻中,男女双方不大可能完全对等各种条件,但是,作为夫妻双方,起码的人格尊重还是一定要的。

“我这就去跟碧彤姑娘说说,安排你们见见面,双方相互了解一下。那你看你们在什么地方见面为好。” 慕青问荀子。

“那就让碧彤去你的家里吧,我觉得让她到我这里来,或是我到她的家里去都不合适。总不能在荒郊野外的见面吧。”荀子说的是实话,那个时候可不比现在,人们谈恋爱是哪里没人就往哪里钻。

“这样甚好,那我这就去找碧彤姑娘,约她今天下午到我的家里,你也准时到我家去。”慕青说着话就出了荀子的住处,去找碧彤姑娘去了。这边荀子的喜悦之情溢满眉梢。

“碧彤姑娘,我跟荀子约好了,你们今天下午都到我的家里去,你们俩见见面,相互了解一下,也好决定下一步的事情。”慕青跟碧彤姑娘说。

“那好的,谢谢慕子。”碧彤非常有礼貌地回答慕青。

古代女子一般都是养在深闺,特别是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子上门提请,如果姑娘满意的话就会一脸娇羞的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如果因为男的长得猥琐或者比较丑,女方看不上,那么就会对父母说:“女儿还想孝敬父母几年,不想那么早嫁人。”

自古都有英雄救美,一般如果这个英雄长得很英俊,而且有本事,女子就会一脸娇羞的说道:“多谢英雄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如果长得太一般,女方看不上的话就会说:“多谢英雄救命之恩,小女子无以为报,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救命大恩。”

当然,这是女方的表现,这时候如果女子长得漂亮,英雄也看上了,然后就会说:“姑娘此话当真?”一段美好姻缘就此开始。但是如果女子长得比较难看,英雄是在看不上,一般男方就会说:“姑娘万万不可。”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将话说明白,但也能顾全所有人的颜面,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中午,荀子吃过饭后,稍事休息,边休息边想着见到碧彤姑娘以后怎么跟她说话交流,因为这是相亲,不是讲学,更不是处理公务。不能让碧彤有丝毫拘束的感觉,因为成亲后就要在一起生活,一起过日子,一起生儿育女。夫妻间讲究的是一个相儒以沫,而不是相互从属。

但是,毕竟荀子是学者,也要体现自己作为学者的尊严,更要体现自己作为一个年长者的沉稳。虽然荀子不是第一次相亲,但心里也多少有些忐忑不安,也是啊,人非圣贤,谁又能遇事都能做得那样的天衣无缝呢。

荀子估摸着时间到了,他以前来过慕青的家里,也在他的家里吃过饭,喝过酒,轻车熟路。再就是荀子想到他得要比碧彤姑娘早一点到慕青的家里,总不能第一次见面,就让人家一个小姑娘等着自己吧。

荀子到慕青的家里时,慕青已是在门前相迎了。从慕青满意的表情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于荀子提前到来的用意也是心领神会的,毕竟都是读书人, 心有灵犀。

“请荀子先到屋里坐,且先饮茶,我在这里迎一下碧彤姑娘。”慕青用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荀子径直进到屋里。屋子里已摆好了茶点,荀子看了一眼,先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等待碧彤的到来。

慕青远远地看到一个年轻女子迈着轻盈的步伐朝这边走来,那步伐神态中带着青春的朝气,让人看了就喜欢。

碧彤看到慕青站在自家门前迎接她,她知道荀子已经到了,心里泛起一阵涟漪,不觉嘴角向上一扬,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美不胜收。

“碧彤姑娘来了,荀子已在里屋等候多时。”慕青这样说,是为了让碧彤姑娘感觉到荀子对她的满意,也是为了让她感觉到荀子对这门亲事的重视与满意。对于慕青的精心安排,对于他刻意对荀子的介绍,碧彤是心领神会的,碧彤的这种内心活动,都写在了她的脸上,毕竟她也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姑娘。再说了,这样的喜事好事也没必要深藏于心,就是应当喜形于色,毕竟这是人生大事。

碧彤进到屋子里,荀子看见一个青春少女从门外飘然而进,只看了一眼,便不觉怦然心动。只见女子一张瓜子脸,双眉修长,由于长年在野外劳作,肤色虽然微黑,却掩不了姿形秀丽,容光照人,这女子便是碧彤。荀子估计碧彤约摸十八九岁年纪,眼珠子黑漆漆的,两颊晕红,周身透着一股青春活泼的气息,脸色晶莹,微现腼腆,风姿绰约,衣衫飘动,身法轻盈,给人一种清丽秀雅的感觉。

碧彤进屋,站定,慕青连忙介绍:“碧彤姑娘,这位是荀子。”慕青用手做了一个优雅的手势,转身对着碧彤跟荀子介绍:“荀子,这位就是碧彤姑娘。”就在慕青介绍的当口,荀子从座位上站起来,以示对碧彤的尊重,当慕青简短地介绍以后,荀子先是略微欠身,继而用非常真诚的话语跟碧彤说:“仅颂碧彤姑娘大安。”

慕青见荀子说起话来如此文绉绉的,人家一个乡野村姑哪能适应得了,赶紧跟荀子说:“咱们这是相亲,又不是讲学做文章,说话就别这样文绉绉的了。”

先人们自从能用语言表达情感、描述事物和世间一切的时候,说话就是现在的人们所说的大白话,至于那些开口知乎者也的学者们,主要是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节省文字,因为从文字创造出来的那一天,最先是刻在龟甲上,后世的人们称之为甲骨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