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着吉祥、富贵、福禄,不但深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而且是书画家们的创作源泉。和多数画家一样,刘荫祥也画葫芦,因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细节,所以他笔下的葫芦,格调非同寻常。 ![]() 刘荫祥曾经画过一幅《葫芦缘》,这幅画的背后蕴含着一段邻里相融相亲的故事。他住在老楼的时候,一楼邻居姥姥家种的葫芦顺着窗户的护栏爬到了他家二楼,姥姥不愿让它遮光,想割掉。刘荫祥告诉老人家没关系,他喜欢。夏天,他观察藤叶的生长结构,秋天看葫芦如何结果,其中一个长得非常敦厚、端正,让刘荫祥爱不释手。他想把这个葫芦留下,就问邻居给他们画一幅葫芦可否,他们全家都很高兴,欣然同意,从此两家更熟络了。在创作过程中,刘荫祥对素材进行了取舍。现实中的葫芦,叶子多、果实少,如果按写实去画,黑乎乎的,不但不好看,在画法上也很难摆脱前人的窠臼。最后他舍去满窗的藤和叶,缩减到只画一个葫芦,塑钢窗也被用平面分割的方法简化成几条横竖相交的硬线。画葫芦时,他一扫大写意的率意,着重刻画葫芦的色泽和坚硬,因为它是这幅画的主角。那个留下的葫芦,他一直珍藏着,从老楼到新居,几次搬家,他都随身携带,珍惜着这段邻里情缘。 君子自重不跟风(2015年) 《君子自重不跟风》是刘荫祥创作的一幅小品画,以葫芦为意象表达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这幅画看着很简单,画的时候却很吃力。如何通过形象表达人的思想,刘荫祥费了一番脑子。思来想去,当他想到葫芦和叶子的重量不同的时候,心中顿时呈现出“叶子随风飘舞,葫芦依然不动”的画面,这一动一静的对比不正符合这个题材的要求吗? 人,很难摆脱时代的影响,能够做到我行我素“不跟风”是不容易的。刘荫祥曾经说:“当今创作力旺盛的中青年人,要适当地控制信息量,相对地保持一定的'封闭性’,好好挖掘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个性的画家绝对成不了大家。”历来画画的也没有现在多,整体水平也不算低,只是原创作品甚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亲“繁殖”,拉不开距离。刘荫祥一直对这些“随大流”现象保持着警觉之心,老老实实地研究传统,师法造化,抛开眼前的既得利益,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从而画出独特的自我。 他多次创作的“不跟风”系列葫芦小品,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与大家的共勉。他说:“我觉得画家只要沉下心来,自己慢慢地向深处挖掘,定会其乐无穷的。”这是他持守的某种执念,也是他的艺术信念,这信念自从扎了根,便一直静静地驻守在刘荫祥的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