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截至2020年2月,中国有8500万残疾人,约占中国总人口比例的6.21%。其中,盲人超过1700万。 但我们却很少在现实生活中见到过他们,他们可能是在属于自己的小房间里,可能是在社交媒体上,但是却不在阳光里,好像他们看不见世界,世界也看不见他们。 ![]() 杨青风是一位先天性盲人,从小就在盲校上学,因为家住通州,离学校较远,所以常常每两个星期才能在他人的陪同下回一次家。 直到有一天,他想自己试一试,一个人是否也能跨过这四十多公里。 于是还在上二年级的他,趁校门口的老师没注意溜了出去,跟着众人上了公交车,又下了公交车,但随后就短暂的迷失了方向,不知不觉走到了车水马龙的路中央。 此刻,那个小小的盲人男孩,听到了外面四面八方的喇叭声,也听到了自己内心无助、恐慌的噪音。 “我当时没辙了,把手一举就开始哭,哭着哭着有一辆车停在我面前,下来一个人,带我到了下一个车站。” 但是就这样,一趟又一趟的车,一个又一个搭把手的人,一次又一次鼓起的勇气和决心,让他辗转回到了家。 我们并不清楚彼时的他是否知道,他走出的是学校的大门,走向的是世界的大门,但无论如何,命运的齿轮的确转动了,第一次的独立出行给了他独自走向世界的勇气。 同时在盲人出行的路上,导盲犬们会陪伴他们探索世界,然而某些场景下这条道路也并不完全通畅。 婷仙是一位奥运冠军,虽然天生看不见,但是热爱运动,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和2016年里约残奥会的女子接力、跳远和200米跑三个项目上分别摘得了一金、一银、一铜三块奖牌。 2017年退役后,婷仙回到家乡,成为萍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并且在提出申请后等待了六年,2019年导盲犬爱莎来到了她的身边,自那个时候起,她在爱莎的陪伴下,独自打车来往于家和学校间,打车对于盲人群体来说无疑是更方便的,不再需要像青风小时候那样一次又一次的转公交车,视障群体不仅出行更方便,同时对于路途的确定感也更强,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当下社会对于导盲犬的认知依然是缺位的,所以携带导盲犬出行,难免会遇到司机不理解并且拒载的行为,常常是废了好一番口舌,但是双方不能达成共识。 有一次,婷仙又因为爱莎被拒载了,无奈之下,她向网约车平台投诉了这位司机,本以为这次投诉会像石子掷向空谷没有回音,平台却很快作出了回应,在婷仙的家乡江西萍乡,开通了“导盲犬无障碍出行”服务,也改变了她带导盲犬出门的窘况。 ![]() 他和滴滴的故事起源于一次“挑刺”。滴滴在2015年成立了无障碍专项工作组,在APP中增加了读屏适配等功能,并在2019年举行了一场恳谈会,他受邀来到了现场,因为在信息无障碍和导盲犬方面的建议总是又准又狠,滴滴决定邀请王志华入职,加入无障碍出行项目团队,一边让他继续发现问题,一边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毕竟“没有我们的参与,不要做我们的决定(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没有人比盲人更懂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无障碍出行服务”。 ![]() 为了让更多的视障群体能够无障碍出行,2023年7月23日,滴滴与中国盲人协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中国残联举行,并宣布“盲人无障碍出行服务”在全国上线。 ![]() 但是答案并不会直接写在历史的书上,而是由每代人自己执笔回答。 而我们或许可以从滴滴的“无障碍出行服务”中抽象出两条启示录。 ![]() 滴滴的“无障碍出行服务”里依托的依然是传统互联网的基本技术,也许没有那么“高精尖”,但是“够实在”。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其从司乘两端出发,搭建产品链路,首先视障乘客认证后,会优先派单,司机也会注册成无障碍服务司机,在完成导盲犬无障碍订单后,会获得荣誉勋章以及每单10元的额外奖励。 借由平台的力量,科技正让光照向黑暗的缝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