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天一成语:醍醐灌顶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9-26 发布于天津

【成语名字】:醍醐灌顶

【成语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

【成语释义】:醍醐:纯酥油,由牛乳提炼,比喻最高的佛法。灌:浇。顶:头顶。佛教用语。用纯酥油浇到头上。①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醒悟。②比喻感到清凉舒适。

【成语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成语用法】: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近义词】:发聋振聩、振聋发聩、茅塞顿开、指点迷津

【反义词】:妖言惑众、半梦半醒

【成语例句】:父亲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成语典故】:传说在唐代,有一个叫做普济禅师的和尚,他曾经在禅房中闭目静坐,希望能够获得佛性的启示。可是,他却迟迟没有收获。一天,他在花园中扫地时,偶然听到一个菜园里的小童念叨着:"我的牛不会吃草"。普济禅师被这句话受到启示,他突然明白了禅宗的要义,获得了佛性的顿悟。

【补充】:

*醍醐灌顶最早出自唐代《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佛家用纯酥油浇到头上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后来,这个成语也被用来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彻底醒悟。

*“醍醐”是指从牛乳中反覆提炼出的精华。在涅槃经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并将它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佛性”等。

*“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舍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

*唐诗中就有引用“醍醐灌顶”的。像顾况的《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白居易的《嗟落发》:“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又有《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

【成语接龙】:醍醐灌顶→顶天立地→地地道道→道学先生→生知安行→行不及言→言不逮意→意气用事→事无二成→成败论人→人面狗心→心上心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