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与孩子一起共享"小欢喜"

 清谈阁 2023-09-26 发布于北京

周六,我这个“业余家长”陪同不满9岁的小娃带着“爬到顶儿”和“克服恐惧”的小目标,再次来到那家攀岩馆。
比起第一次来,这次开场就熟练多了,我们各自换好装备(鞋子和安全带),来到最简单的岩道,同时向上攀登。这次小娃像被风吹起来似的,三上五下蹭蹭就登顶(约高10米)了,然后一松手,又像双翼伸展的鸟儿平稳地坠落到地面。反而是我,攀到一多半的时候,“恐高”心理又暗戳戳地作祟,像纸片人一样挂在墙上,上也不敢下也不敢,心里默念了几遍松手,还是松不开那两块黑色的“小石头”。指导教练在下面喊道:“松手,一松手你就下来了,跟你闺女学学。”小娃也接着教练鼓励我:“干妈,你快松手,很安全的,你不用怕。”这时,贴在墙上的我继续尴尬了几秒才叫着松了手,落在地面上又被教练和小娃“狠狠”地教育了一顿。

等到我调整好状态再次攀爬时,小娃已经又一次登顶后落地了。这次,她在地上指挥挂在半空中的我,要求我必须登顶后再下来。内心的恐惧使我像个抓着一根救命稻草的孩子,哀求着可不可以下次再挑战登顶。小娃坚定地说:“干妈,要相信你可以的,一定可以登顶的。”当小娃把这句话重复了几遍后,我仿佛真被什么力量加持了一样,一昂头,三下五除二就登到了顶,然后都没给自己往下看的机会,默念下“三二一”,就松开手从空中坠了下来。着地的那一刻,小娃跑上来拉着我夸赞道:“干妈,你太棒了!”我也回应道:“小叶子比干妈还棒!”然后,她又带着我开始新一次的攀登,迅速登顶又快速坠落……这样重复了三次后,我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高”,能够在登顶后从容地坠落。 

和小娃再次攀登到半空,因为体力不支,我们正商量是上去还是下落,地上一阵凄惨的哭声把我们直接从空中“喊”了下来。落地后,看到一个小男孩儿被教练逼着向上爬,可是他的身体僵硬地停在两米左右的地方一动不动,小脸儿贴着墙面大声哭喊着:“爸爸,爸爸,我要爸爸!”一位肤色黝黑、体型臃肿的男士安慰道:“爸爸就在下面,你松手,就可以安全地下来了。“小男孩儿哪里听得进去,一个劲儿地哭个不停,爸爸只得把他从墙上抱了下来。

小叶子看着小男孩儿哭得可怜,就上去劝慰小孩儿,然后表示她可以带着他再尝试一次。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与小叶子一起系上安全带,可当他的手触碰到墙面上那两排“黑石块“时,又”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小叶子攀爬到一半也无计奈何地返回地面。

大概又过了十多分钟,小男孩儿的情绪再次回归平静,又一次被系上安全带向上攀爬。爬到两米左右的地方又开始哭,依旧哭得那么凄惨,这次爸爸没了先前的好脾气,严厉地说道:“不许哭,给我往上爬!”小男孩儿也还是听话的,一边大哭着,一遍挪动小手一节一节地又上升了一段,快到四米的地方,任凭爸爸怎么吼也哭着不上一步了。教练实在看不下去了,教导小男孩儿松手下来,可他不敢松手,小小的身体挂在墙上,一会儿向上挪一节一会儿又下来一节,来回三五次就是不敢松手。最后,爸爸只得把孩子抱了下来。

大家坐在一起休息时,一问才知道小男孩儿今年才三岁,来攀岩之前,他们已经试过了其他几样亲子游活动,都因为年龄太小玩不了。交谈期间,小男孩儿还在持续哭泣,以致爸爸指着正从最高处坠落下来的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儿说:“不许再哭,你看那个小姐姐玩得多好,为什么就你不行?”看着孩子可怜巴巴地模样,我笑道:“一是孩子还太小,二是每个孩子对高度和安全性的感知不一样,可能他比较敏感一些,也不能逼得太狠了。”听我说完,爸爸若有所思地看看了小男孩儿,这才疼惜地把孩子抱在了怀里,抚摸着瘦小的脊背……

走出攀岩馆的大门,夕阳穿过浓密的树叶映在我们身上,我突然意识到,家长与孩子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是我们的欢喜所在,也是我们的问题所在。就像今天,小叶子是我的欢喜所在,因为她的逼迫,我才能勇敢地“登顶”和“克服恐惧”;而小男孩儿则是爸爸的问题所在,用这次小体验告诉爸爸他与别的孩子不同,恐高很可能是一个他们很长时间都无法解开的小问题。但不管是欢喜还是问题,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爱和耐心,相信一切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而是日常温暖又绵远的小欢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