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一 | 独立思考,何时开始都好

 清谈阁 2023-09-26 发布于北京

“独立思考小档案
别名:思想的力量
载体:3岁以上人类
喜好:棋逢对手
忌惮:愤怒刚愎
生存环境:平等理性
培养方式:益智游戏与终生阅读

如果按照言简意赅行文,这篇小文止于“小档案”即好。皆因一时兴趣所致,又无以字取蝇头小利之嫌,我还是愿意说得通俗透彻些。虽然到最后,我说的这些可能都是废话。

小学四年级,二哥给过我一本题解书。他说,如果我把那本书上的题都会做了,就能每次都考100分。记得当时我拿着那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也没发现它的神奇之处。我把那本书视若珍宝地背了一星期后,颠颠得跟在二哥身后问“为什么”。他一直没有给答案,只说到时候就知道了。又背了一星期,我就气哼哼的把书退给了二哥,说不(kan)管(bu)用(dong)。等读了初中,在学校发的新书中,我又看到了那本书。我突然就明白了二哥的“套路”。这是我第一次被一个小问题“吊打两年后,自己意外破解了答案。

后来,我教书也常常有意无意地“套路”学生。不用想就知道,绝大多数,我都是“吊打”一群学生的种子选手,但也有我反过来被他们“吊打”的时候。最惨的一次是关于《爱迪生救妈妈》的”镜子聚光“问题。

那天上课的主要内容讲完后,有个“调皮蛋”站起来说,按照课文里讲的用镜子聚光使房间变亮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反问他理由。他说“我不知道,但我昨天在家里试过,根本就不行。”以他素日里的动手能力,我知道他说的真的,但在我自己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也不能肯定课文是有问题的——语文毕竟不是数学,大部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只好设置个悬念结束了那堂课。后来我们都没有再纠着“镜子聚光”到底成不成立的问题。

从我到这个“调皮蛋”,再到后来遇见的有想法、有个性的孩子或者同事,之所以敢提出质疑,是相信质疑能得到解答和探索,是相信所处的环境是平等理性的。这个环境的最小单位是“家庭”。以此为基础,是学校,企业……国家,世界。很显然,家庭教育往小处说,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的源泉;往大处说,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思考的根基。

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一千个孩子1000种性格,适合李家孩子的不一定适合张家孩子,甚至同一件事的教导方法都不能满足同一个家庭里的不同孩子。这就需要因材施教。特别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导得好,成长则事半功倍。反之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都不一定弥补得好。

家长烦是没有用的,倒不如通过阅读家庭教育类的书籍,陪他们一起成长来得好。伟大的人格,可不是日常三言两语就能培养出来,需要费时间、费财力,还有心神。

因材施教之外通用秘籍之一,是针对教材“提前排雷。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更值得探讨商榷的应该是历史。如此,不妨以讲故事的方式,更全面地讲讲秦始皇、道光帝、李鸿章、慈禧太后、毛泽东……一旦孩子发现爸爸/妈妈讲的跟教材上不一样,自然存疑发问,进而思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孩子就会形成“不尽信书”的独立精神。

因材施教之外通用秘籍之二,是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在快餐消费的时代,读书重要,读什么书则更重要。以常见的”作文难“为例,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作文能力差一点,买好些本作文书看看、背背范文,考试就能得高分。高分数这个碰巧能实现几次,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能力差的问题——读同等水平的作文,能力提到最高也只能是同水平。要读什么书呢?经典名著(包含推理、科幻小说),可以根据学段和兴趣选来读。不浪费孩子的时间,也能从根上奠定写作能力及人格基础

大道至简又相通,适用于学童的也适用于成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现在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意味着今后没有。没准儿,看过这篇小文就开始了呢。独立思考,何时开始都好——受益匪浅的不只是自己,还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你身边的人。

分享一个有意味的片段吧。电影《不一样的天空》有个镜头,男主(年轻的德普)带着纤瘦阳光的女友,去见他肥胖过度终年只能待在床上的母亲。她们四目相对那一刻,母亲开口说:“我以前不是这样的。”女友羞涩地笑道:“我以前也不是这样的。”

是啊,每个人以前都不是现在的样子。不是,我不是,你也不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