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后半场,砍掉心中的树枝

 富书 2023-09-26 发布于北京

文|公子正
一个人的人生要变好,要从砍掉心中的树枝,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开始。

嘉靖三十七年,海瑞上任淳安知县。

治下有个贫困村,村民缺衣少食,一直靠领朝廷救济粮度日。

海瑞亲去考察后,便派人将村口的树枝全部砍掉,从此不再给予村子任何补助。

村长大惑不解,几次前来要粮,海瑞都闭门不见,让他大为不满。

可等到第二年,村里粮食居然奇迹般地丰收,村民们也不再需要朝廷救济。村长便找海瑞问起其中奥秘。

海瑞笑道:“你们村穷,是人太贪图安逸,不是在树下聊闲天,就是赌牌九。待舒服了不愿干活,自然越过越穷。把树枝砍了,没有躲懒的地方,自然就找活干了。”

生活中,像这些村民一样,躲在自己的“树荫”里的人,不在少数。开始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最终一事无成,寸步难行。

正如村上春树说的:“人生就像鲇鱼那样,如果不在水里拼命向前游,必然只有死路一条。

人生如海,舒服的环境就像一个脆弱的港湾,容易让人停滞不前。  


可安逸久了,不再接受新东西,当风浪袭来,将毫无还手之力。

一个人的人生要变好,要从砍掉心中的树枝,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开始。

你以为遮风挡雨的树荫

也许是危机四伏的陷阱

心理学里有个经典理论,叫做“花盆效应”:


把花放在花盆里养着,由于受到精心呵护,开得非常娇艳,但稍微遇到风雨就会马上枯败。

人也一样,在舒适的环境中待久了,看似岁月静好,却也经不起一点风浪。

我有个好友小王,读书时成绩优异,可毕业后面试几家公司都失败了。受挫后,便回到老家,在亲戚的公司里干起了助理。

工作不累,每天给老板当司机,传传话即可,月薪也有六千。

小王对此很满意,朋友聚会时,常常吹嘘自己多轻松,在大树底下多凉快。

就这样一待五年,每天日复一日重复这些简单的工作,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毫不关心。

这两年亲戚公司效益不行了,面临倒闭,小王也不得不另谋出路。

如今的他,当初的专业早已忘光,又没有一技之长。

在思考该去送快递还是送外卖时,一脸苦笑。

戴尔·卡耐基曾说:“贪图安逸、喜欢享受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最大的弱点。

但生活是公平的,今天享受的安逸,必会在日后付出代价。

在该努力学习时偷懒,等到需要拿知识当敲门砖时,就会因为少付出的努力,被残忍的拒之门外;

在该努力工作时摸鱼,等到需要用成绩换取机会时,又会因为少付出的时间,被限制在原地。

生活永远在变化,变化就意味着危机,沉溺在安逸中,就会被生活的变化甩在身后。

到最后,所有享受过的安逸,都会变成打在脸上的巴掌。

唯有主动突破舒适区,才能在变化无常的生活中,掌握主动权。

成长,只有在痛苦的状态下才会发生

心理学家玛吉博士,曾在文章中写道:“成长和舒适,不能乘坐同一匹马。

人在年轻时,总觉得时间还很多,可以自由散漫地生活。忽而人到中年,才明白:成长,只有在不舒服的状态下才会发生。

央视主持人周洲,17岁便主持央视王牌节目《大风车》。

从此一直顺风顺水,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安稳无虞。

直到短视频兴起,对传统电视节目造成很大冲击,随着节目无人问津,周洲也遇到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危机。

此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个选择:

一是继续在央视混日子,虽然难有作为,但好在岁月安稳,且熬到退休后会有一份保障;

二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辞职创业,成功概率未知,且要面对各种麻烦的问题。

一番思考后,周洲还是辞去了央视的“铁饭碗”,做起了短视频,开始直播卖书。

起初并不顺利,图书供应链,运营技巧、直播话术,客户维护等等问题应接不暇。甚至因为利益纠纷,还被同行骂哭。

但周洲并没有退缩,每天都在下播后,她都积极复盘。

不久后,事业也走上了正轨。后来,借着短视频平台,她收获了大量的观众,制作了自己的儿童剧,在全国展开了巡演。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有一个行为准则:“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听命。

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不断走出本来舒服的环境,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生迈往更高阶段的台阶。

主动逼自己不断成长,我们想要的一切,都会在未来的某天如约而至。

越优秀的人,越喜欢自找苦吃

世界名校芝加哥大学的校训是: “想要有所成就,就去做那些困难的事。

在挑战面前,弱者犹犹豫豫,畏缩不前;而强者却迎难而上,奋勇争先。

所以我们常看到,那些平庸的人一直躲避痛苦,寻求安逸;而杰出的人却不断自找苦吃,超越自己。

万科老板王石60岁时,已是功成名就,手里的财富几辈子都花不完。

直到一次受邀去大学演讲,讲台上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出了洋相。

经此一事,王石觉得自己还要继续成长,毅然决定去哈佛深造。

对这段留学经历,王石曾说:“在哈佛的学习有如'炼狱’,比攀登珠峰还难。”

确实如此,花甲之年,多少同龄人都已安享晚年,而他却奔波于校园和图书馆之间。

早上八点上课,繁重的课业让他压力山大。由于语言不通,为了能和教授们交流,晚上还要大量练习口语、听力,常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才睡。

王石说:“当时最难的就是语言关,完全听不懂,对60岁的我来说实在太难,每天都过得很煎熬。”

没多久,他的头发就在压力下,几乎掉光;眼睛也因为看书,毛病不断。

种种困难,连久经商场的王石也数次想到放弃,但每次都选择了继续坚持。

经过一年的高强度学习,王石最终适应了哈佛的节奏,思维也到了更高的境界。如今的他,谈吐更加智慧,思想也更为深远。

湖畔大学主任梁宁曾说:“痛苦,是比快乐更重要的天分。

痛苦会驱使一个人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在逃避痛苦的过程中,所有的辗转反侧、摸爬滚打,都会让人慢慢变得更强。

当一个人不再痛苦,可能就此平庸了。

当一个人主动选择吃苦,去成长,去进步,涅槃后便是新生。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舒适区就像是一件价值不菲的奢侈品,当你想去消费这件奢侈品时,请认真审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

一份轻松稳定的工作,一个可以依靠的亲戚,一个舒适温暖的被窝......都可能成为人生路上的一片树荫,让自己驻足躺平。

但畏缩在舒适圈里,舒适圈终会消失;


待在原地拒绝前进的人,迟早会被生活抛弃。  


只有砍掉心中的树枝,走出舒适的小天地,去拥抱人生更多可能性。  


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走出舒适区,拥抱富足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