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透财报,发现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冠亚讲书第20期

 仇宝廷图书馆 2023-09-26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这是我的第325篇原创文章


Hello,大家好!“冠亚讲书”第20期又跟大家见面啦!今天我们分享的好书是长江商学院薛云奎教授写的《穿透财报,发现互联网的商业逻辑》。无论是在企业界还是投资界,互联网都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时至今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跟互联网息息相关。打车叫滴滴,外卖用美团,购物选京东,娱乐有抖音,社交离不开微信。包括我们今天的直播,这种分享形式其实也是互联网的产物。不管我们乐意与否,我们每个人都被裹挟其中。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便利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自身也显现出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成立于1994年的亚马逊,如今的市值高达1.37万亿美元;成立于1998年的腾讯,如今的市值高达3.11万亿港元……贝佐斯、马化腾等一众互联网大佬,也因此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

1

总览

本书作者选取了7家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腾讯、阿里、京东、百度、亚马逊、脸书、谷歌,从财务的视角入手,分析了每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对每家企业逐一地进行剖析之前,我们先来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每家企业的大体定位:

腾讯:全球最大的游戏服务提供商。腾讯2022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46亿元。其中,增值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876亿元,占比52%。所谓“增值服务”,是相对于“基础服务”而言的。比如说微信和QQ,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这种“基础服务”是不产生营业收入的;“增值服务”是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收费项目来产生收入的,比如说QQ秀、QQ音乐会员,等等。

图片

△腾讯2022年营业收入概况

腾讯的增值业务,由游戏和社交两块构成。关于其增值业务的分类口径,@唐朝老师 曾手绘过一张图。在这里,我再跟大家介绍一下。按照报表口径,游戏部门实现营业收入1707亿元,社交部门实现营业收入1169亿元。但实际上,社交部门的收入里,包含游戏部门支付给社交部门的推广费用367亿元。

图片

△腾讯2022年增值业务分类

这样一来,腾讯的游戏收入有两种口径:其一,按照地域划分,本土游戏收入1239亿元,国际游戏收入468亿元,合计1707亿元;其二,按照类型划分,手游1605亿元,端游469亿元,合计2074亿元。区别就在于,后者还包括社交部门创收的367亿元。

如果我们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难看出,腾讯游戏业务实际上的收入是2074亿元,在增值业务中占比72%,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37%,是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没有之一。以实际实现的营业收入排名,可以将腾讯定义为“全球最大的游戏服务提供商”。

阿里: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电商交易平台。与腾讯相比,阿里从资本市场上获得的助力更多。2004年6月,腾讯在港交所上市,仅募资15亿元;2014年9月,阿里在纽交所上市,募资218亿美元(约合1399亿元);2019年11月,阿里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资837亿元,两次合计募资额高达2236亿元。

阿里和腾讯的财报区间也有所不同。在A股市场,会计年度的起始时间与日历年度一致,一般称为“XX年度”;在美股或港股市场,会计年度的起始时间可以由企业自由确定,一般称为“XX财年”。比如说,阿里的2023财年,所指的区间就是2022年4月1日~2023年3月31日。

根据阿里2023财年财报,其营业收入约8687亿元,共分为七大业务板块:中国商业、国际商业、本地生活服务、菜鸟、云业务、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及其他。其中,中国商业分部是阿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21财年、2022财年、2023财年,中国商业分部在阿里总营业收入的占比分别为70%、69%和67%。

本书作者认为,尽管阿里一再声称自己的主营业务是核心商业,但从本质上说,阿里只是一家电商服务或管理公司,而不是电商零售和批发公司。因为其绝大部分的收入,并非来源于自身的商业运营,而是来自向第三方批发或零售公司收取的佣金或管理费。关于京东和阿里商业模式的区别,我们在“冠亚讲书”第15期《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也讲过,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翻回去看看。

图片

△阿里和京东不同的商业模式

根据阿里2023财年财报,客户管理收入占公司总经营收入的比重为33%。客户管理服务就包括:为商家线上竞价排名所提供的营销服务、信息流推广营销服务、在天猫等平台上按照成交金额向商家收取的交易佣金、为商家提供推广的淘宝客服务。

图片

△阿里的中国零售商业

阿里号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业体”。本书作者则认为,阿里这样的表述,是有意混淆了“商品交易总额(GMV)”与“销售收入”的概念。根据阿里2020财年财报,淘宝产生的GMV为3.4万亿元,天猫产生的GMV为3.2万亿元,合计约6.6万亿元。从成交量来看,淘宝确实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但如果从销售收入来看,阿里则远低于亚马逊。

在2023财年财报中,阿里并没有披露具体的GMV数据,但它给“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业体”标的脚注依然是“按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12個月期間的GMV計算”。按照作者的观点,阿里似乎在有意无意地夸大自身的业绩。严格来说,阿里只能算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电商交易平台”。

京东: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京东2022年年报显示,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其总营业收入分別为7458亿元、9516亿元、10462亿元。其中,自营业务的商品收入分別为6519亿元、8157亿元、8651億元,占比分别为87%、86%、83%。虽然京东也有平台业务,但它的自营业务始终占据80%以上的比重。如果是阿里是线上市场平台模式为主,那么京东就是线上直销模式为主。

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2022年年报显示,其总营业收入为1237亿元,其中在线市场服务747亿元。虽然自2010年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以后,百度在中文搜索市场“一家独大”,但可能正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导致其搜索业务长期停滞不前,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一再下降。

图片

△百度营业收入分类

亚马逊:全球最大的线上零售服务商。亚马逊2022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为5140亿美元,其中跟线上零售有关的业务(线上商店、零售第三方销售服务收入、零售订购服务收入)合计收入约3729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比重约73%。就营业收入而言,亚马逊远高于京东和阿里,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的线上零售服务商”。

图片

△亚马逊营业收入分类

脸书:全球最大的广告服务提供商。从业务的角度看,脸书在全球拥有33亿月活用户,几乎占据全球人口的一半,可以说它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从财务的角度看,2022年脸书实现营业收入1166亿美元,其中广告和支付费用收入1145亿美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98%,绝对值和相对值“双高”,也可以说它是“全球最大的广告服务提供商”。

图片

△脸书营业收入分类

谷歌:全球最大的信息搜索服务提供商。谷歌2020~2022财年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为1825亿美元、2576亿美元、2828亿美元,其中搜索收入分别为1041亿美元、1490亿美元、1625亿美元,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57%、58%、57%,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内做科研的朋友告诉我,在搜索一些深度的学术信息时,谷歌搜索基本上是必备工具。

图片

△谷歌营业收入分类

2

腾讯

2013年~2022年,腾讯的营业收入从604亿元增长至55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8%。除了2022年以外,在基数很大的情况下,腾讯每年都还保持着高速增长。

分业务来看,增值服务一直是腾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以2022年为例,其总营业收入为5546亿元,增值服务收入为2876亿元,占比52%;分地区来看,腾讯一直是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并不高。以2022年为例,其总营业收入为5546亿元,在大陆取得收入为5025亿元,占比91%。

图片

△腾讯营业收入分类

根据腾讯2022年末资产负债表,其对联营公司的投资为2460亿元,其中上市公司1255亿元,非上市公司1205亿元;对合营公司的投资为67亿元。对于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的界定,@唐朝老师 红皮手财有非常详细的介绍。简而言之,腾讯不能单独制定决策,但可以单独否定决策的投资对象,就是其合营公司;其他有重大影响的投资对象,就是其联营公司。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两项合计2341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1852亿元。“笋子”+“粽子”总计4193亿元,这部分金融资产,加上联营公司、合营公司,都属于腾讯的股权投资资产,加在一起大约6720亿元。腾讯的总资产约1.58万亿元,权益类资产占比约43%。

2010年以前,腾讯的打法是,让别人先探路,然后自己利用QQ的流量优势摘现成的“果实”,并为此背负了“山寨大王”的恶名;2010年“3Q大战”之后,腾讯经过深刻的反思之后调整战略,谋求“只求共生,不求拥有”,逐渐形成了“主营业务”和“股权投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腾讯已通过分红的方式,陆陆续续分掉了其持有的京东、美团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股票,未来的投资业务可能会进一步收缩。

图片

△腾讯2022年资产负债表(局部)


2004年腾讯上市以后,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2011年以后,其资产负债率逐渐稳定在50%左右的水平,属于比较适中的水平。

图片

△腾讯资产负债率(2003~2022)


负债是否会带来偿债风险,要区分其经营性负债和有息负债。所谓“有息负债”,是指其负债资本中,需要支付固定利率的债务总额,通常包括: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取得的借款,各种应付债券、应付票据,等等。2022年底,腾讯长期借款1637亿元,长期应付票据1487亿元,虽然有息负债并不少,但主要以长期负债为主。结合腾讯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来看,基本没有偿债压力。

图片

△腾讯负债明细

总体而言,腾讯自2004年上市以来,公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均保持了教科书级别的增长;经营性净利润与投资净收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净利润基本上是真金白银,存货及应收账款的占比极低;腾讯除了IPO募资以外,再未从资本市场上融资,主要依靠内生性增长,展示出极强的“造血”能力;在股价低迷之际,腾讯还持续出资回购;其业绩之亮眼,经营之稳健,堪称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的典范。

3

阿里

2012~2023财年,阿里巴巴的营业收入从200亿元增值至868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互联网企业之一。阿里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除了其核心业务发展较快以外,并购整合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比如说,2019年9月,阿里收购了考拉海购100%的股权;2019年9月及2020年4月,阿里两次对菜鸟网络增资,将菜鸟网络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在2020财年为阿里贡献了222亿元的销售收入。

图片

△阿里历年营业收入(2012~2023财年)


阿里2023财年年报显示,其总营业收入为8687亿元,其中中国零售商业收入5653亿元,占比65%。除了中国零售商业收入以外,其他业务占比均不超过10%,可见零售商业是其核心业务。在前面我们讲过,在阿里的零售商业中,收取的商家管理费及佣金、广告营销服务收入占比超过一半,天猫、盒马、阿里健康等直营业务收入则不足一半。

图片

△阿里营业收入分类

本书作者认为,由于阿里的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平台而非自营,本质上是一家广告公司,但阿里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家广告公司,而要极力把自己定义为一家电商公司。其实,无论是谷歌也好,脸书也罢,广告都是其经典的盈利模式,做广告并不丢人,作者搞不明白为什么阿里要掩盖自己其实是一家广告公司的真实面目。

作者还关注到一个细节:2012~2023财年,阿里的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如果我们计算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就会发现:2014财年,阿里的研发费用率约10%,销售费用率约9%,都是过去10余年的最低水平。而2014年,恰逢阿里在纽交所上市,低费用率就意味着高净利率,较好的净利润数据有助于从资本市场募到更多资金。二者究竟有没有关联,读者可以自行判断。

图片

△阿里历年研发费用(2012~2023财年)

图片

△阿里历年销售费用(2012~2023财年)


作者认为,阿里一直奉行较为激进的扩张政策。表现在财报上,就是其无形资产和商誉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2023财年,阿里总资产为1.75万亿元,无形资产和商誉为3150亿元,占比约18%;2022年,腾讯总资产为1.58万亿元,商誉及无形资产为1843亿元,占比约12%。相比之下,腾讯的收购显然更加保守一些。

图片

△阿里的无形资产及商誉

图片

△腾讯的商誉及无形资产


虽然阿里的净利润也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来源于非经常性的利息收入以及投资净收益的贡献。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阿里的净利润增长可能会不尽如人意。阿里大量的融资活动,导致其权益资本大幅增长,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净资产收益率。从2022财年和2023财年的情况看,其RoE已经下降至个位数,说明公司的盈利质量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图片

△阿里RoE(2012~2023财年)

4

京东

2011年~2022年,京东的营业收入从211亿元一路增长至10462亿元。京东的营业收入已经突破万亿,超过阿里约2000亿元,超过腾讯约5000亿元。但是在2022年,京东的净利润才达到104亿元,而且历年的盈利情况极不稳定,业绩波动较大。2015年~2022年,京东有5年是亏损的,只有3年是盈利的。

图片

△京东历年营业收入(2011~2022)

图片

△京东历年归母净利润(2015~2022)


从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来讲,我们来看一个最常用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京东只有2019年和2020年的RoE表现还不错,其余年份则基本上为负;相比之下,腾讯的盈利能力真的很强,上市以来所有的年度全部实现了盈利,RoE常年维持在20%以上的高水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零售业的利润率极低,真的是一门苦差事。

图片

△京东历年RoE(2011~2022)

图片

△腾讯历年RoE(2003~2022)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Richard很有钱,是因为京东很赚钱,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Richard的财富是来源于其持有的京东股权,按照相应的市值计算的身家。Richard和Pony虽然都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但现实却是腾讯很赚钱,京东不赚钱(至少当下如此)。或者说,京东的营业收入更高,而腾讯的盈利能力更强。

前面我们多次讲过,京东和淘宝虽然都是网购平台,但其商业模式却有着天壤之别。京东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商平台,它的主要收入就是来源于自营商品。以2022年为例,其总营业收入为10462亿元,其中自营产品收入8651亿元,占比83%;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820亿元,占比8%;物流服务收入992亿元,占比9%。相比于阿里和腾讯,京东的业务类型更单一,财报数据也更清晰明了。

图片

△京东营业收入分类

京东是中国最大的线上零售商,刚才我们也说了,零售是一门苦差事,净利润率不高,杠杆率也有限,那么要想做大做强,唯一可行的路径就是提高周转率。我们对比一下京东、阿里和腾讯,不难发现,无论是总资产周转率,还是固定资产周转率,或是流动资产周转率,京东都遥遥领先。所以,作者给京东贴的风格标签是“效率优先”。

图片

△京东、阿里、腾讯周转率对比

京东虽然也参与了多起并购,但其商誉只有231亿元,远远低于腾讯和阿里的商誉值,在总资产的占比也仅仅只有4%。这一方面是由于京东总体上的投资策略偏于保守,另一方面是因为京东在一些重要的并购案中,采取了换股合并的政策,避免了因收购溢价而产生的巨额商誉。

图片

△京东历年商誉(2012~2022)


例如,2014年3月,京东与腾讯达成战略协议,京东以3.52亿股(占比15%)为代价换取腾讯电商。腾讯电商和京东2013年的销售收入分别为98亿元、693亿元,前者大约是后者规模的14%。2014年5月,京东向腾讯定向增发1.39亿股。至此,腾讯持有京东17.78%的股份,跃居第一大股东。

京东与腾讯“联姻”的同时,还签订了一揽子未来战略合作协议和不竞争协议。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就是,腾讯在微信与QQ移动端等平台为京东提供流量入口;不竞争协议主要内容就是,腾讯承诺未来5年(到期后又延长了3年)内,不会在大中华区域内涉足任何实物商品形式的电商业务。

经第三方机构评估,上述战略合作协议估值60.75亿元,不竞争协议估值14.42亿元,合计75.17亿元,被计入京东的无形资产。扣除两份协议的资产价值后,仅有不可辨认的资产余额25.93亿元被计入商誉。之后,京东在收购沃尔玛1号店的过程中,又使用了类似的会计处理手法。

综上所述,过去10年,京东的营业收入保持了高速增长,并通过低价销售策略,不断地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付出的代价就是持续的亏损。当然,这种亏损并不是经营不善所致,更多的是战略性地亏损。这也许是为什么京东虽然常年亏损,但在资本市场上仍然享有较高估值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两三年,在剥离京东物流和京东数科之后,京东才开始实现盈利。这或许透露出了京东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京东希望通过低价销售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长期的亏损有可能让京东面临资本市场的压力。除了扩大市场份额以外,京东的亏损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免交企业所得税。过去10年,京东实际承担的企业所得税率大约不到10%,未来也具有较为充分的盈利潜力。

5

百度

2022年,百度实现营业收入1237亿元。在BATJ阵营中,百度的营业收入不到腾讯的1/4,不到阿里的1/6,不到京东的1/8。2005年~2012年,百度的营业收入增长了约400倍,看起来似乎是高速增长,但这很大程度上与其2005年的低基数有关。而且,其增长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前高后低”的特点,这也显示了百度增长的颓势。

图片

△百度历年营业收入(2006~2022)


百度的营业收入由核心业务、爱奇艺两部分构成。其中,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在线营销服务和云服务。不难看出,在线营销服务一直是百度的主营业务。不过,近年来,在线营销服务基本上停滞不前,其在2018年~2022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27亿元、700亿元、663亿元、739亿元和695亿元。也就是说,2022年的在线营销服务收入还未恢复到5年前的水平。

图片

△百度营业收入分类(2020~2022)

百度核心业务为什么会呈现“滞涨”的状态?我们先看看百度2022年年报中的解释:

“2022年的百度核心業務在線營銷收入為人民幣695億元(101億美元),較2021年的人民幣739億元減少人民幣44億元或6%,主要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若干城市復發。

我們的活躍在線營銷客戶數由2021年約535,000名減至2022年約520,000名,而每名客戶平均收入由2021年約人民幣138,000元減至2022年約人民幣134,000元(19,000美元)。有關減少主要是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若干城市復發。”

对于一家主要做线上业务的互联网企业而言,把负增长的“锅”完全甩给疫情,似乎并不能让投资者信服。根据作者的观点,百度增长乏力或许与它曾经经历的信任危机有关。2016年,“魏则西事件”引发公众舆论。受害者魏则西在百度搜索到了未经审批的“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接受治疗后不幸离世,并引发百度股价暴跌。

作者认为,在互联网竞价排名巨大利益的诱惑下,百度在搜索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夹带不良商家的不良广告,未尽到企业应有的监督责任,为不法商家引流牟取不当利益,透支了用户对其搜索引擎的信任,击穿了用户的底线,这或许是导致其走向衰退的根本原因。如果百度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盈利模式,那么将很难挽回其在经营上的颓势。

说一点题外话。关于“信誉”的价值,我曾经多次发文阐述过。例如,在《巴菲特的“立德”》一文中,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有一天,巴菲特带着儿子霍华德路过一家麦当劳时,他对儿子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要想赢得良好的信誉需要20年时间,而要毁掉它,5分钟就足够了。如果你明白这一点的话,做事的方法自然就会有所不同了。”

赢得良好的信誉确实需要20年或者更多时间,我相信无论是王力宏还是薇娅,为了Ta们各自的梦想拼搏,可能付出了还远不止20年的心血和汗水。但是一条负面新闻曝光出来,真的就是5分钟毁掉了所有。

所以,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良好的声誉绝对是最重要的核心资产,绝对是别人无可比拟的“护城河”。很简单,陌生是一种最大的成本。作为公众人物,最大的红利其实是来自于公众对你的认可和信任。如果因为声誉受损、人设坍塌,导致这个信任基础崩塌了,那就再也无可挽回了。品牌方会抛弃你,粉丝会抛弃你,最终你将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

那么,如何维护良好的声誉呢?巴菲特讲了一个非常朴素的标准:“做一件事,是否遵循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个很简单的小测验:想想自己怕不怕这件事如实地出现在第二天的报纸上,被所有人都知道。如果问心无愧,那可以做。如果感到犹豫,那可能不该做。”

6

谷歌

2013年~2022年,谷歌的营业收入从598亿美元一路增长至2828亿美元,且没有任何一个年度出现负增长,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成长之路。仅从营业收入来看,谷歌远远领先于京东、阿里、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巨头。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中美互联网头部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片

△谷歌历年营业收入(2013~2022)

由于谷歌和百度都是做搜索引擎起家的,这两家公司还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作者认为,在2009年以前,百度还称得上是一家卓越的公司。自从2010年谷歌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以后,百度没有了竞争对手,似乎一下子松懈了下来。作者指出,垄断未必是好事,不仅伤害消费者的利益,长期来说,也会伤及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我以前也写过一篇文章《优秀的竞争对手,也让人悠然神往》,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竞争,是商业社会永恒的话题。什么样的竞争值得神往?什么样的对手值得尊重?让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吧!

巴菲特投资的《华盛顿邮报》,在20世纪70年代与《华盛顿明星新闻报》两强相争,尤为激烈。《华盛顿邮报》因为率先披露“水门事件”,遭到尼克松总统的“报复”。白宫宣布,总统只接受《华盛顿明星新闻报》独家专访,而将《华盛顿邮报》排除在外。

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华盛顿明星新闻报》没有暗爽,而是义正言辞地发表了声明:新闻媒体不是白宫泄愤的工具,如果《华盛顿邮报》被剥夺采访权,我们也将停止采访。这样的竞争,这样的对手,不禁让人悠然神往。

还有一段,就是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晚年举办千叟宴,面对众臣说了一席话,也非常令人动容:

第三碗酒竟给的是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朱三太子,康熙直呼: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他们造就了朕,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的安宁,朕祝他们来生来世再与朕为敌吧!

话扯远了,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谷歌和百度。截至2023年8月21日,谷歌的市值高达1.61万亿美元;百度的市值仅仅只有438亿美元。谷歌的市值大约是百度的40倍,可见,离开了谷歌竞争的百度,并没有活得那么绚烂多姿。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句歌词:孤单的自由,没有想象中快活……

7

脸书

2009年~2022年,脸书的营业收入从8亿美元增长至1166亿美元。前面我们介绍过,脸书的主要收入源自广告收入,所以它是一家纯粹的广告公司。脸书和阿里虽然都做广告业务,但其不同之处在于:阿里扮演的是中间商的角色,收取的是管理费和佣金;脸书则侧重于为广告主提供自助广告平台,收取的是广告产品的展示收入,即根据广告呈现次数或用户点击次数计算收入。

图片

△脸书历年营业收入(2009~2022)

脸书的销售毛利润率很高,常年维持在8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与产品交付和分销相关的费用较低。其营业成本主要包括:与数据中心和技术基础设施运营相关的费用(如设备与服务器折旧费、运营团队的工资福利及奖金、能源与带宽成本等等);更多的成本则发生在研发、销售、管理费用项下。

图片

△脸书历年销售毛利润率(2009~2022)

8

亚马逊

2006年~2022年,亚马逊的营业收入从107亿美元一路增长至5140亿美元,且没有任何一个年度出现负增长,和谷歌一样,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成长之路。以GMV论,阿里号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业体”。但以营业收入论,亚马逊大约是阿里的4倍。可以说,亚马逊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的线上零售企业”。

图片

△亚马逊历年营业收入(2006~2022)

在2016年以前,亚马逊也基本上处于长期亏损或者微利的状态。和京东类似,亚马逊基本上也是战略性亏损,为的就是拥有更多的营业收入和更大的市场份额。只要将来“一统天下”了,想赚钱那是分分钟的事情。如果说京东更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实施的是低成本策略,那么亚马逊就更追求客户体验,实施的是差异化策略。

图片

△亚马逊历年净利润(2006~2022)

9

小结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用自己独创的“四维分析法”,对7家互联网企业做了较为全面的比较和总结:

从经营层面来看,在过去10年,阿里、京东等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整体增长速度,要快于谷歌、亚马逊等美国公司;脸书、谷歌等互联网营销服务平台,其毛利润率要高于京东、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亚马逊、谷歌、脸书的研发投入,远远高于京东、百度、阿里和腾讯。

从管理层面来看,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并不热衷于股权投资,比如亚马逊和脸书几乎不持有长期股权投资;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形成了以阿里系、腾讯系为代表的两大投资阵营,这一局面随着2022年国家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等原因而有所转变。

从财务层面来看,亚马逊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1%,是名副其实的高杠杆企业;脸书的资产负债率只有19%,财务政策非常稳健;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的资产负债率都比较适中。总体而言,这些互联网大厂的偿债能力基本上都不成问题。

从业绩层面来看,很难从7家公司中找出一家“最好”的。因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由于从事的业务不尽相同,横向对比有可能会落入“削足适履”的窠臼。我们更倾向于纵向对比,看一家企业跟过去比起来,是否取得了长足的增长,将来是否还有增长的空间……

冠亚说

巴菲特曾说:“如果你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奥马哈,法纳姆大街是有轨电车交汇的地方,在城里没有比这里地段更好的房地产了。但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它给了每个人一间小房子,这里没有黄金地段,它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在我看来,互联网真的是一种特别神奇的存在:

首先,互联网给每个人都创造了舞台。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通过官方的渠道(比如电视、报纸),才能获得公开露面的机会。而在UGC模式下,实际上每个人既是围观者,又是参与者。比如雪球上的内容,都是由用户生产的。在遵守互联网规则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自由展示的权利。

其次,互联网给每个人予平等的机会。在传统媒体时代,你能不能获得公开展示的机会,取决于官方平台。而在UGC模式下,网络把更多的投票权和选择权交给了广大网友。所谓的“网红”,也就是广大网友自由选择的结果——关注的网友多了,你也就成了网红。

为什么古代有很多文人喟叹“怀才不遇”?因为当时他们实现抱负的方式只有“做官”这一条路,如果皇帝不赏识,那就没辙。但现在不一样了,你但凡有一技之长,网络很快就会发现你,也很快就会给你展示的舞台。你只管努力,上天自有安排。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特别幸运。今天的我,也是通过网络,才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愿我们都能把握机遇,勇立潮头,不辜负时代给我们慷慨而美好的馈赠,共勉!

最后,祝大家七夕快乐,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