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淄马”跑过,给我们的城市留下什么?

 淄说淄话 2023-09-26 发布于山东
9月24日上午7:30,2023淄博马拉松在张店区市民广场激情开跑,来自国内外的15000名马拉松选手,沿着淄马赛道,用脚步丈量魅力淄博。
赛事结束了,淄博再次赢得万众瞩目,当然,也有个别吐槽的声音时有出现。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淄博的“良心”一直在,就不怕“凉心”,淄博的“好声音”也不会一直沉默。
面对质疑,淄博人一直在努力,不管风水雨打、滩险浪急,一直在完善、一直在前进,就像本届“淄马”的口号说的那样:“泱泱齐风 活力淄博”,有着无限活力的淄博,当然有着无限的可能。

凉与热——“经济学思维”与“文化学思维”
有人说,一个人拥有经济学思维之后,就变得清醒许多。由是,在“清醒一族”看来,淄博上半年GDP增速并没有达到预期,并没有“因红得利”,是被“打回了原形”的,除了餐饮、文旅等少数几个行业,流量并没有在经济基本面实现“变现”。这话说得不能说不客观,但总有些视野狭窄之嫌。从短期看,数据是不够漂亮,忙活了半天,就这?可要是从长期看,从文化的角度看,淄博不能说是“赢麻了”最起码是就此树立起了自己的“城设”。
相对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资源永远都是稀缺的,也没有哪个政府哪个城市能满足所有国民所有市民的所有需求,也必定无法完全按照“冷眼旁观者们”给出的“路径”行事,只有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面对资源枯竭、产业转型,利用一次难得的机遇来撬动城市整体形象的“大翻牌”,也许就会闯出一条生路、也许就会因为“独辟蹊径”而“绝处逢生”呢。这比四平八稳地走人家已“蹚好的路”、比稳坐钓鱼台要“有为”得多,也有意义得多。
单就文化来说,淄博的“天赋异禀”并不比那些古都名城差多少,仅“齐文化”一项就足以“独步天下”,更别说还有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孙武、蒲松龄、王渔洋、赵执信们所提供的数千年以降的大量历史文化支撑了,而绵延至今的陶琉文化、黄河文化、聊斋文化、渔洋文化等地域文化又使之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淄博从历史或是传统饮食文化里挖掘自己的“特产”,又或者开辟一下现代感十足的“体育文化”,这没毛病。只要抓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从一切为了人民这个角度出发,不要仅仅带着“经济学滤镜”来看待这个世界,加上文化的“广角镜”,观察起来,这个世界才不再复杂。
文化是一个实践共同体的共同背景知识,一座城市想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文化的背书是能飞远走高的翅膀。所谓“打回原形”,以淄博的文化厚重,其实也就体现在这些“原形”上。当中国人自当为中国自豪,生活在淄博自当为自己的城市自豪,这也没毛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者只要肯从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一座城市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一座城市的“城市文化”对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会有多么大。
仅以经济的标准来衡量,数据很冷,易比较、易伤害;而用文化标尺权衡起来,人心很热,可参照、不可模仿,更不能照搬。
未来的世界必然是一个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差异性共存的世界,这两者之间,需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接受差异,当然也包括接受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评价标准。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经济指标并不是唯一的“金标”,人民的幸福与否也并非就是单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脾气和性格”,并不能用“有钱没钱”来说是走马路中间好,还是贴着马路牙子走哪个更好。当然,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仅有“文化”并不能令人长久的幸福,但反过来说,没有文化做基色,仅有钱的金光耀眼,久了眼睛不光会花,还会瞎。

“淄马”考验的是城市的“良心”
承认一个人的独特和与众不同,与承认一座城市的“别具一格”并无二致。以包容和参与为真谛的马拉松运动能落户淄博,并且无惊无险地按流程“跑”完,这真就应该值得每个淄博人自豪!
诚然,因为是首次,不完美之处肯定存在。在城市里组织一场参与人数如此众多的大型体育赛事,“工程量”之巨、防范各类风险的难度之大,决不能简单视之。就拿赛道经过的小区要暂时禁止车辆通行来说,虽然封路给生活带来一定不便,但个人感觉还是很人性化的,封路通知和赛事服务人员上街执勤都有条不紊,看不出慌乱和懈怠,一切都平静如常。
已见惯了大场面的淄博人还怕“人多”吗?一个“五·一”假期,几十万人入淄都没掉过链子,这回就算是经验不足、准备有疵,但又能差哪里去?公正地说,组织还是挺严密的,考虑也是挺周全的。涉及到的赛道周边小区,居民们很多都是兴高采烈地“炫耀”:我们小区被“围”起来了!而解封通知下得也很及时,这里面,除开公安、交警等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大量志愿者们全天候执勤、全流程服务之外,居委会、网格员这样的基层组织和一线工作人员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赛事之前,暗流涌动;比赛开始,人头攒动;经过楼下,心潮蓬动;赛事结束,快速行动。虽然不完美,但“淄马”来时,淄博的诚意表达,相信各方跑友、八方朋友都应该看得见、感受得到。
如今,“淄马”已跑远,脚步声渐稀,“淄马”留给主办方和全体淄博人的思考肯定会很多,“办”与“不办”得由淄博市民们说了算虽用不着一概地“唱赞歌”,但无端的诋毁和吐槽掩盖不了淄博人为“淄马”辛勤而无私的付出,也抹杀不了淄博市民,尤其是赛道沿线居民们的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试问,如果不爱这座城市,又如何会把这场赛事当成“节日”,而且是“自己的节日”

我看见,当“淄马”大部队滚滚流淌过南京路与联通路路口时,沿路围观的人群里,此起彼伏的“加油”声,顺着高楼的墙壁,直传耳膜;而临街的居民楼里也远远近近传来正在“现场观赛”的居家客们的“加油”声,相互应和、如唱山歌。我看见,在不远处的一座高楼天台,一对老年夫妇,打着伞,占据“制高点”,专心地观赛。雨在淅淅沥沥地下,他们打着伞,举着手机录像、拍照。在冷冷的秋雨中,他们相携着、无声地为“淄马”记录着属于这座城市、属于每一位参赛者、属于每一个赛事工作人员的精彩瞬间……
“淄马”跑过之后,我们的城市重归平静,很多感人的画面,却永远留存在这个城市居民的记忆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