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题共享】2023年高一大气受热过程专题训练

 hjh2004 2023-09-26 发布于福建

一、选择题组

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若甲地上空1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图片

2.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 

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

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 

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夏季大于冬季郊区大于城区

冬季大于夏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

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

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

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5.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6.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白天温度低  蒸发()  

空气湿度大  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 B4~5 C7~8 D10~11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9.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10.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问题。

图片 

1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12.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图片 

13.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4.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16天雨新晴,北风寒切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17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湿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18.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   

A增强,③减弱  B增强,④减弱 

C减弱,③增强       D减弱,④增强

2020年下半年,身穿藏族服饰的藏族少年丁真(四川甘孜人),帅气的脸庞、原生态的肤色、清澈又略带些羞涩的眼神,因“超高颜值”爆红网络。图右为大气热量平衡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9.丁真原生态的肤色,面色黝黑,造成这一现象地理原因是(   

A.甲强 B.乙强 C.丙强 D.丁强

20.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甲,提高夜间的温度

B.阻止丙,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削减乙,减少对蔬菜伤害

D.增强丁,增强作物水分蒸腾

为适应自然环境,西北旱作区在农业生产中采用了地膜全覆盖技术(如下图所示),该技术有三大优势:一是保持土壤水分,二是改善土壤温度,三是生态效益好。结合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21.该技术可以保持土壤水分的主要原因是(   

A.减少膜外水下渗B.抑制土壤水蒸发

C.增加地表径流 D.增加大气降水

22.在我国山东胶东地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银色反光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温  

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照效率

保持土壤水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3.关于使用地膜可能带来的生态效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使用

B.增加士壤有机质,减少化肥使用

C.提高种植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D.减少土壤含水量,防治水土流失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煜(元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图片 

24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Ad作用弱 Ba辐射弱

Cc辐射弱 Db辐射弱

25放火作煜,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原因是(   

A.产生的热量可增加大地温度

B.产生的草木灰可覆盖农作物

C.产生的烟气可减少地面辐射

D.产生的烟气可增加大气辐射

图为“某地景观图”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26.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大气逆辐射 D.地面辐射

27.在夏季,湛江的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左图)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28.下列各自然现象中,主要由图右中A产生的是(   

A.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日落后的黄昏和日出前的黎明,天空仍是明亮的

C.多云夜晚的气温比晴天的夜晚低

D.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不易出现霜冻

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海膜覆盖地表的-种措施,地膜覆盖栽培的最大效应是提高土壤温度。下图为农田地膜覆盖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29.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温度,主要是因为地膜(   

A.增加了太阳辐射 B.抑制了热量交换

C.增加了地面辐射 D.减少了大气辐射

30.下列现象与地膜覆盖原理相似的是(   

A.法国南部葡萄园铺设鹅卵石

B.冬季积雪厚利于作物越冬

C.不同农作物间作套种

D.夏季葡萄园挂黑色尼龙网

31.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小题。

资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二: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概念与特征

形成形成条件

辐射雾

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 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

①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②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③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下来;④有充足的凝结核

平流雾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 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

①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②暖湿空气的湿度大;③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 ~ 7m/s);④大气稳定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              雾。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              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一般指              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2A

【解析】11000米之下有两个热泡,相同气压系统控制说明甲地的风向既要满足热泡1时的西北风,又要满足热泡的偏西风,根据图示的等压线数值大小关系,A图中的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是由东北指向西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应形成偏东风,既不是西北风也不是偏西风,A错误;B图中甲地的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南指向北,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偏东风,B错误;C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东南指向西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偏南风,而在热泡1时风向需要是西北风,C错误;D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西北指向东南,热泡1时,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和摩擦力的影响应是西北风(偏西风),在热泡2时远离地面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西南风,西南风属于偏西风,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2.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层底部更接近地面辐射,受海面辐射的影响,降温慢,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散热快,冷却剧烈,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说明下垫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微弱,不符合题意,错误;云顶海拔高,气温低,水汽不易蒸发,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近地面风向在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等的共同作用下,在地面摩擦力增大而其他力大小变化相对不明显的情况下,平衡时的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但是如果越到高空,近地面摩擦力就可以忽略不记,平衡时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B    4A

【分析】3.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正确,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错误,正确。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错误。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降温明显,当温度低到0°C以下时,就会出现霜冻。

5C    6A    7C

【解析】5.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6.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要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必须具备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地区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温度,使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要出现沙漠高温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陆表温度的变化图得知,图中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最高温已达40多度,故最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夏季7~8月,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C    9D    10A

【解析】8.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

9.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D

10.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BCD错。

【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11A    12B

【分析】考查大气受热状况及变化过程,地球运动、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等。

11.正常情况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5时、20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增,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出现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A正确;12时、15时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没有出现逆温现象,B错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C错误。读图可知,5-15时气温的变化是自下而上递减,故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高,其变化是自下而上减小,D错误。故选A

12.由题图,当日该地是5时日出,正午12时为当地白天的中间时刻,则该地日落时间应该是19时,A错误。因该地的昼长时间为14小时,说明昼长夜短,此时北半球是夏季,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因此说明此时北半球中纬度昼长较海口的白昼长,B正确。北半球中纬度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时间是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C错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全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D错误。故选B

【点睛】

13C    14B

【解析】13.图示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2600<<27002600<<27001900<<2000,由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由乙地向丙地在减少,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故选择C

14.物体释放辐射能力与其温度呈正相关,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故选择B

15B    16B    17D    18A

【解析】15.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加热地面,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加热其上空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②→④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多雨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地面温度下降幅度小,不易成霜,A错误;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温度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霜,B正确;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属于潜热输送,会降低地面温度,从而减弱地面辐射,C错误;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水汽多,吸收大气辐射较多,D错误。故选B

17.根据所学可知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使作物免受冻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晴朗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白天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返还给地面的热量少。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辐射。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19B    20C

【解析】19.丁真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川西高原地区,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当地地面的太阳辐射强,丁真长期生活在太阳辐射强的环境下,造成其面色黝黑。据图可知,乙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根据前面分析可知,丁真面色黝黑主要是乙作用强所导致的,B正确;甲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会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不会使其面色黝黑,不符合题意,A错误;丙为大气逆辐射,其主要作用是保温,不会使其面色黝黑,不符合题意,C错误;丁为地面辐射,主要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将热量传导给大气,使大气增温,不会使丁真面色黝黑,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

20.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的反射作用;乙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丙为大气逆辐射;丁为地面辐射。拉萨郊区农民在冬季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由于温度低,为的是白天可以吸热,并不是阻止太阳辐射,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能削弱反射作用但不能提高夜间温度,AB错误;青藏高原大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黑色尼龙网能够遮挡一部分太阳光,削弱了一部分进入大棚内部的太阳辐射,即削弱了乙作用,以减少过强的太阳辐射对蔬菜的伤害,C正确。地面辐射由地面产生,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不会被尼龙网增强,也不会使农作物水分蒸腾增强,D错误。故选C

21B    22D    23A

【解析】21.减少膜外水下渗,则会使土壤中水分含量降低,不利于保持土壤水分,A错误;地膜全覆盖,抑制了土壤水蒸发,可以保持土壤水分,B正确;增加地表径流意味着下渗少,则土壤水分含量会降低,C错误;大气降水与区域气候相关,地膜全覆盖并不能增加大气降水,D错误。故选B

22.地膜覆盖不会影响天气,无法增强太阳辐射,错误;地膜的作用主要是反射太阳光和减弱地面辐射的散失以达到保温的作用,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和降低地温,错误;在果树下覆盖反光地膜,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到果树上,以增加果树的光照效果,正确;通过覆盖地膜,能够减少土壤中的水分散失,保持土壤水分,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覆盖地膜抑制杂草生长,可以减少除草剂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A正确;地膜无法增加土壤有机质,且地膜如果处理不合理,易导致不可降解的污染,不利于环境的保护,B错误;提高种植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不属于生态效益,C错误;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水分含量,而不是减少土壤含水量,D错误。故选A

【点睛】地膜覆盖,是指以农用塑料薄膜覆盖地表的一种措施。具有减轻雨滴打击、防止冲刷与结皮形成的作用;可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天旱保墒、雨后提墒,促进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生长发育,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能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使地温下降慢、持续时间长,利于肥料的腐熟和分解,提高土地肥力。地膜覆盖成本低、使用方便、增产幅度大,是一项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常用措施。

24C    25D

【解析】24a为太阳辐射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b为地面辐射,d为大气反射。天雨新晴,北风寒彻表明为冷锋过境后的晴朗天气,晴朗天气云量少,黑夜大气的逆辐射弱,导致近地面气温下降快,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出现凝华现象,即出现霜,因此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大气的逆辐射(c辐射)弱,C正确;黑夜太阳辐射不存在,因此ad是夜必霜无关,AB错误;晴朗天气,云量少,黑夜大气的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导致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多,b辐射强,D错误。故选C

25放火作煜的能量有限,且直接影响范围很小,不能直接烤热地面,增加大气温度,产生的烟气不会减小地面辐射,草木灰覆盖农作物也不是免于霜的原因,ABC错误;烟气主要成分为CO₂和颗粒物,可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减小霜冻的影响,D正确。故选D

26D    27D    28D

【解析】26.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即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大气增温。故得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夏季,湛江太阳辐射强,覆盖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保护新栽的大树,故 D 正确, A B C 错误;故选D

28.右图中 A 为大气逆辐射。初冬时节,多云的夜晚由于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不易出现霜冻,D 正确;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 A 错误;日落后的黄昏和日出前的黎明,天空仍是明亮的,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导致, B 错误;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天的夜晚气温较高, C 错误。故选 D

【点睛】日出前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呈现出微弱的光亮,这种现象和这段时间都叫作'晨昏蒙影'。这种现象是由大气散射引起的,与季节、当地经纬度和海拔高度以及气象条件等有关。日出前曙光初露的时刻称为晨光始;日落后暮色消失的时刻称为昏影终。

29B    30B

【解析】29.通过铺设地膜,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地膜被地面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穿过地膜散失的较少,抑制了热量交换,从而减少了地面热量的散失,有效提高了土壤温度,B正确。地膜无法增强太阳辐射,对大气辐射影响较小,不会增加地面辐射,ACD错误。故选B

30.法国南部葡萄园铺设鹅卵石,目的是为了让葡萄园昼夜温差增大,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提高葡萄品质,A错误;冬季积雪越厚,对土壤与大气热量交换的阻隔越强,地面辐射减少越少,有利于土壤保温,从而有利于作物过冬,所以冬季积雪厚利于作物过冬与地膜覆盖原理相似,B正确;不同作物间作套种是传统种植业中一种农业增产模式,与地膜覆盖原理关系不大,C错误;夏季葡萄园挂黑色尼龙网主要是为了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水分蒸发,D错误。故选B

【点睛】农业中地膜的一般作用:保温:针对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低,以春播为主的地区;保湿:针对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地区;保土:针对我国降水较少,风力作用较强的地区。

31(1)辐射(2)平流(3)辐射

(4)辐射雾。形成原因:位于我国的湿润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夜晚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分析】本题以雾为材料,涉及雾的类型的判断以及成因分析,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从表格概念与特征一栏可以得出结论,辐射雾出现在冬半年,平流雾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可知,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辐射雾。

2)根据两种雾的概念可知,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冷的洋面上,一般形成平流雾。

3)根据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可知十雾九晴中的一般指辐射雾。

4)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黑夜或早晨多形成逆温,地面温度低,水汽遇冷后凝结成雾,显然属于辐射雾。雾的影响因素包括水汽、遇冷的条件和凝结核。重庆位于我国的湿润区,空气湿润;夜晚地面辐射强,所以降温快;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编辑:朱广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