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景云里写出《蚀》三部曲

 黎晓岩 2023-09-27 发布于上海

他17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20岁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24岁成为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月报》的主编,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他就是茅盾(1896.7-1981.3,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及社会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685952327262

1920年的茅盾

沈雁冰1920年10月加入共产党主义小组,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1月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年底被任命为《小说月报》主编。同期,他与叶圣陶、郑振铎等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以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为基础,开始进行《小说月报》内容革新,一改其之前脱离现实的艺术风格,成为倡导“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

57cd902b47f89879dd3e8f5cb89ebd4

《小说月报》第20卷第1号

1921年1月,全新改版的《小说月报》以崭新的面貌与读者见面了,在上海及全国引起了轰动。1922年底,沈雁冰卸任主编,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他还长期担任中共中央的联络员,担任党创办的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的老师,参加和领导工人罢工,参与国共合作。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6年,沈雁冰从商务印书馆辞职后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代理宣传部长是毛泽东。

0cb71876b7a7a0be27d55ebb08f8a32

左为1916年刚入商务印书馆时的茅盾,右为1926年离馆时的茅盾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了。沈雁冰被国民党通缉,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8月下旬,他与夫人孔德沚一起从武汉回到上海,秘密居住在景云里11号。沈雁冰搬进景云里的时候,时任《小说月报》主编的叶圣陶就住在隔壁,叶圣陶是5月份搬进来的。叶的东邻是住在景云里10号的周建人,西邻就是沈雁冰,附近还住着商务印书馆的其他同事。10月8日,鲁迅与许广平正式入住景云里23号,次年9月与周建人一起搬进18号,1929年2月又搬到了17号。同年9月底,周海婴出生。而在鲁迅迁出23号后,柔石搬了进去,他在景云里写成了《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作品。景云里4号是陈望道等人1928年9月期间开设的大江书铺旧址。

景云里

现在的景云里

景云里建于1925年,位于横浜路(原东横浜路)35弄,是一处外观普通、占地不到3亩的老式石库门小区。弄堂里有3排砖木结构石库门楼房,总共32幢。这里东连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西接宝山路。离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不远。东横浜路属于越界筑路,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半租界”,环境安静,也比一般华界更安全。“我才住进景云里的那些天,白天仍能听到蝉噪,晚间能听到蛙鸣。这样清静的地方,在上海是很少有的。”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曾经写道。

a87bf6d808eadc966e47faba7ae55ac

景云里(横浜路35弄)

处于苦闷和彷徨中的沈雁冰不能出去找工作,为了生计,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9月初开始,用大约4个星期的时间写成了中篇小说《幻灭》。写完前半部后,他请叶圣陶先看一看,还随手写了“矛盾”两字作为笔名。叶圣陶读后大加称赞,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分两期(《小说月报》第十八卷第九、十号)发表,并建议将笔名“矛盾”改为“茅盾”。《幻灭》刊发后,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1928年1月《动摇》完稿,刊载在《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一至三号。4-6月份写作《追求》,载《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六号至第九号。后来《动摇》《追求》与《幻灭》合成了一个长篇,题名为《蚀》,从此作家“茅盾”在文坛上声名鹊起。茅盾的《蚀》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在这期间,茅盾还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翻译作品、传记和散文。

8dcd5ca30221985be8d00fcce8855cf

《蚀》三部曲

茅盾先生晚年,在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一书中的《创作生涯的开始》一章,这样写道: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的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朱自清评价说:这几年我们的长篇小说逐渐多起来了,但真能表现时代的只有茅盾的《蚀》和《子夜》。《蚀》写1927年的武汉和1928年的上海,写的是“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能利用这种材料的不止茅君一个,可是相当成功的只有他一个。他笔下是些有血有肉能说能做的人,不是扁平的人形,模糊的影子……前一本是作者经验了人生而写的,这一本是为了写而去经验人生的……

朱自清评论

朱自清对《蚀》和《子夜》的评论

在女儿沈霞和儿子沈霜(韦韬)幼时的记忆里,与父亲茅盾最亲近的时光,就是大革命失败后茅盾隐居在上海家中,每天在阁楼上写作《蚀》三部曲的那段日子。当时茅盾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用沈霜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放羊式”的,他鼓励儿子自由发展。“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通缉和迫害,他蜗居斗室近一年。但是,从我们孩子们的眼里看来,父亲的变化却在另一方面:他变得可亲了,变得慈祥了,而且变得会唱歌,会唱不少很好听的歌了。”

4d27d66a20f237770971b3ee84d6daa

20世纪30年代的茅盾

经历了十个月足不出户伏案写作的日子,茅盾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1928年7月,经陈望道建议,茅盾东渡日本。1929年2月,孔德沚把空出来的三楼房间免费借给冯雪峰居住。住在景云里期间,冯雪峰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翻译,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译稿。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即加入“左联”,与鲁迅、冯雪峰等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并任“左联”书记。1933年1月,长篇小说《子夜》出版。

茅盾在虹口还曾经住过两个地方。1933年4月至1935年3月,茅盾化名沈名甫入住山阴路156弄29号;1946年5月茅盾夫妇居山阴路132弄6号。

5b5ae7b7bce6afa9650c1b45518291e

馆藏《小说月报》全集:1907-1944,全100册,中州古籍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唐金海,刘长鼎《茅盾年谱》,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索书号: K825.6/4272-22

2 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索书号:K825.6/4272#2

3韦韬、陈小曼《我的父亲茅盾》,辽宁人民出版社2011,索书号: K825.6/4272-36

4叶至善《父亲长长的一生》,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索书号: K825.46/6077-3

5 朱佩弦《子夜》,《文学季刊》(北平)第1卷第2期,1934年4月1日

6刘屏《茅盾画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索书号:K825.6/04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