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帆:高中中国古代史统编教材内容介绍及重难点分析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9-27 发布于甘肃

说明:本文内容原载《历史园地》,整理自张帆教授2023年暑期培训讲座,版权属于原作者,感谢张教授和整理者分享给我们学习参考。这次转载时又重新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并就此文作了一些补充修改,特此说明。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元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简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主编。

2023年8月1日到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了高中统编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活动,《中外历史纲要(上)》主编之一张帆教授对其中的古代史的内容和重难点做了介绍分析,为了方便一线老师进一步深入学习,特节选核心要点于下。

课标和教材内容对应上有一定的差异的问题:

1.内容厚今薄古;早就规定只能写15课,不能多;所以重要的内容要在15课以内交代清楚;

2.先秦时期的内容、材料较少;

按照时序来讲的叙事方式;如果能将中外历史按照时空放在一起的话,会更理想;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和西周

学习重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社会形态概念

第一单元,从内容来看,其实先秦和秦汉是很大不一样的,但如果分开讲,那课就不好安排,课时就超过了要求;第一单元的4课中,跨度都很大(除了第3课);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跨度也很大,距离我们比较远,同时资料少,并且有的没有达成共识;史前时代的内容,我们主要从考古学等方面来了解。第一目,旧石器时代一笔带过;第二目,主要是从文字的角度出发,不一定全部准确,但大概没问题;把尧舜和夏等放在一起,主要是表现我国历史的大概发展历程;第三目的真实性就没任何问题了,不光是文字记录,还有考古发现。周又比较复杂,时间长,所以将其分为西周和东周两段。

重点: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主要在第一目来体现。主要来源是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程度很高的文化,但文化特征和黄河流域不一样,这些后来没有成为主要源头,但也组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其实包括北到辽河流域,南到长江、钱塘江流域,再说的话,还有四川等地区文明。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主要关注商和西周两个时期。特征,管理比较松散;主要是核心区和外围区,没有稳定、固定的疆域,随着时代变化有伸缩;内服是中心地带,外服是外围地带;商朝控制主要是内服地区,对外服地区的控制要看具体的时代;西周时期,核心区域京畿地区,西周的分封制实际上外服地区,但统治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外围的人变成了我的人。也说明,从商到西周,对外围地区的控制加强;

难点:

社会形态概念。古代史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给我们提供了很有观察力的视角,但也有一定的问题;标准、交界在哪等都是问题;所以,存在有概念但不能很好解释的问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孔子和老子

四、百家争鸣

学习重点:

(1)战国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

(2)老子、孔子、“百家争鸣”的意义

难点:华夏认同问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从时间来看,也是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但也不是完全分开。春秋时期,主要是为了争当盟主,但战国时期,是为了占据对方的资源,战争的规模、目的、战法都发生了变化。

春秋时期,是民族交融的重要阶段。在春秋时期,有些少数民族穿插在诸侯国之间,包括有些边疆诸侯国如楚国等由少数民族建立,期间的争霸既是政治问题又是民族问题,但到战国时期,基本就是政治斗争,不再强调民族问题了,这也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

变法在于社会和以前不一样了,除了经济问题外,危机感增强。

孔子、老子,基本上老子比孔子要更早一些,但是孔子还是要更重要一些,同时孔子的更清楚、真实,老子的还是有一定的“虚”,所以先讲孔子,再讲老子。

重点:

(1)变法的时代背景。变法上,重要是背景问题,为什么要变法,一是经济问题、社会变化问题,其次是竞争压力的问题、弱肉强食等意识。

(2)老子、孔子、百家争鸣的意义。以前有政治等思考,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阶段,出现了对我们的历史、社会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生了有深度的思想,基本覆盖了中国以后的思想的范畴,以后的变化无非是佛教等外来的新因素,倒逼儒家进行新的思考,从而进行新的发展,但从范畴、思考方式等方面,基本都是没有超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以前没有,突然就有了,还有对后面的笼罩和覆盖,影响重大。这就是意义和价值。

难点:华夏认同的问题。华,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名词,就是“中华”的“华”;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秦的统一

二、秦朝的暴政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三、东汉的兴衰

四、两汉的文化

第3、4课学习重点:

(1)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难点:西汉的强盛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和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这两课,存在一个不均衡的问题,第3课时间短,第4课,时间长,内容还是多。但不好安排。

第3课秦朝,相对内容比较简单。高中基本没太多新的,主要是把线索理一理。

第4课,也是同样用“统一”,全国一盘棋。多民族好理解;封建,是一个社会形态,提一下学生就该会理解。说清楚,秦汉和夏商周早期国家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新型国家是秦朝建立,两汉巩固的。

第4课,西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将恢复经济等内容。第二目汉武帝时期因为在位时间长,和秦朝有很大的关系,相当于秦始皇把螺丝拧上,但汉武帝在加固。从两汉来看,东汉的重要性不如西汉,学者的关注度也没西汉大。第一单元文化是分散讲,第二单元后是集中讲。

重点:

(1)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统一国家的转型在秦朝。汉朝的重要性这就在于他的巩固,如果没她的巩固,那秦朝建立的那一套体制已经崩了,可能就无法发展下去。就像计算机版本一样,先秦是1.0,秦汉是2.0版本;但秦朝死机了,但汉朝重启又巩固修复了,说明还可以用,所以,汉朝的调试很重要,可见其意义。

(2)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把这种体制的问题完全体现出来了。秦朝的暴政、高压是一个示例。汉朝,从建立到上升到顶峰又到衰落,两种崩溃的模式其实已经体现出来了,一种是快速崩溃,一种是逐步崩溃。以后的王朝差不多,除了个别被北方民族军事征服外。秦汉都是社会动乱,西汉到王莽,其实是一种后续,所以也不一定要强调出来。秦的动乱是突发事件,有一个导火线,是一个突发的。两汉,尤其是东汉的衰亡,有农民起义,其实是有宗教等是有组织、密谋的,其实是两种情况,两种在秦汉都展现,可以看出古代史中的共性。

难点:

西汉的强盛。对内、对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综合起来才是综合体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三、十六国与北朝

学习重点:曲折中的进步

难点:十六国与北朝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这一段历史比较乱。这一课主要是政治为主,提一点经济。基本是分裂,分裂的方式不一样,有点麻烦。

第一目,相对简单,三国是大众最熟悉的时期。三国的分裂没有民族因素,就是单纯的政治分裂,性质比较单一,属于政治分裂,到西晋统一,是完全的政治问题。

第二、三目,东晋到南朝;特点,都是汉族王朝;贡献是,对南方的开发很关键,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相比来说,北方更复杂,十六国到大部分,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北方既要讲政治关系,又要讲民族问题。

重点:

曲折中的进步。政治分裂、经济低谷,但亮点在南方的开发和北方的民族交融。

难点:

十六国和北朝。既是政治问题,又有民族问题,相对复杂。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朝兴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学习重点:

(1)隋唐盛世的表现

(2)唐朝的民族关系

难点: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总体分隋、唐前期,唐后期、五代十国两个时期。

隋朝:和秦朝有点像,短命王朝,由于统治高压,建立不久就被推翻的王朝。很短,但很重要,做了很多事,对后面影响大。

第二目,唐朝的繁荣主要是太宗和玄宗时期,但中间的武则天时期,虽然不算特别繁荣,但也还是平稳的过渡。

唐朝的繁荣、强盛,所谓的盛唐,还表现在民族关系上。斗争中处于上风,基本上把对手打败,接受对手朝贡的局面。也有相对平等、稳定的,比如和吐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复杂,但其实,隋唐时期依然复杂,首先隋唐,都带有少数民族血统,其次,周边有很多少数民族政权,战争、和平,前后变化有。

第三目,唐中期其实就有分裂的趋势,直到五代十国又到大分裂。

重点:

(1)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上等。

(2)唐朝的民族关系。在东南西北都有,但相对以后的中国都还没有达到很高的程度。

难点:

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头绪可能比较乱。但第三目大的线索,就是分裂。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二、三省六部制

三、赋税制度

学习重点:

(1)科举制度

(2)宰相制度

难点:赋税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这课应该是全书的难点。高中的学习,应该要比初中要深刻一些,不能仅简单的讲个事。

其实隋唐时期的制度很多,但由于篇幅等,教材选了三个,即选官、三省六部、赋税制度。应该还有法律(唐律)、军事制度的变化等。这些制度讲解不能仅仅讲隋唐,都得往前追一追。

重点:

(1)科举制度。虽然隋唐时期的科举还不算最规范,比如公平等都还不是最正规,但其意义已经突显,比如政权不再封闭,虽然难度大,但有流通通道。掌握一个特点就行,就是:自由报名。以前,有考试,但是必须要有推荐,要有推荐信。但从隋,开始,都可以自由报名,谁都不认识,都可以来报名、考试,只要考得好,都可做官。唐时期虽然还没有糊名法,还会看人的背景和之前的印象,但是自由报名是最大的特征。后面也有科举,但此时是科举的创始时期,所以也重要。

(2)宰相制度。六部,到清朝都没变。三省就有很大变化。特点就是程序分工,各管一段。这个特点其实维持时间并不长,什么事都来回折腾,后来发展成为先开会,统一决策。

难点:

赋税制度。比较枯燥,细讲起来很复杂很麻烦,又不太容易概括,但抓住一点,赋税的对象由以人丁为主,变成以财产为主。两税法之前,主要是人口和户,但两税法及以后,主要已经变为以财产为主,尤其是土地。赋税跟着财产走。但也不是绝对的。这个转变,就发生在唐朝。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

三、科技

四、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重点:

(1)文学艺术的专业化

(2)中外文化交流

难点:宗教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一目,主要是思想领域,儒家不太重要,道教和佛教更重要。

重点:

(1)文学艺术的专业化。其不在于有哪些人、哪些作品,重要在专业化。在汉代也有,但还处于不太发达的阶段,还没有名人的作家、艺术家,很多都是无名氏,专业化还没出现。但隋唐时期出现了很多大批的这些人,人和专业绑定了,出现了很多名家,汉代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还发展到很高的人物,出现了很多“圣”,水平很高,进入到了高峰期。

(2)中外文化交流。交流增加了。第一部分,围绕佛教的文化交流。大概有一半,都与佛家有关。第二部分,就是零碎的,两部分来讲。

难点:

宗教。讲少了不懂,讲多了不允许,时间也不够。要多看一些书,深入浅出的讲。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三、王安石变法

四、南宋的偏安

学习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难点:

(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王安石变法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为主,但不能忽视其他王朝。

前三目是北宋,为主,后半段最后一目南宋为辅。

第一目,宋初中央集权加强,宋朝转变和解决了唐朝中期以来的动乱、分裂。宋朝怎么样彻底根除唐朝后期军阀割据、叛乱等的弊端,讲制度的建设和变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如何消除动乱因素,一方面,把下面的权力上收,即收权;二方面,中央和地方都实行分权;三方面,崇文抑武,导向,实行文官政治,有武官,但不太重视。

第二目,第一目加强集权的内容很好,但有副作用;

第三目,如何解决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最后没有成功,还是走下坡路,最后被灭。做了很多工作,稳定了,但有副作用,改革没成功,最后灭亡。一环接一环。

第四目较简单。

重点: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

难点:

(1)中央集权加强;

(2)王安石变法。内容太多,不可能一一讲。从目标、思路来讲解可能较妥;军事上,创收。如何抓军事,全民皆兵制,征兵制。头绪多,内容复杂,怎么讲,需要去摸索探索。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学习重点:

(1)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2)元朝的民族关系

难点:无突出难点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一目,主要针对北宋,第二目,讲针对南宋,三四目主要讲元。第三目,主要是元的统一;第四目,民族关系问题,四等人制;以前的教材拔太高,没那么重要,没那么严重,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制度,但民族压迫确实有;现在教材有交代,但跟以前不一样。另外,产生了新的重要民族。

重点:

这一课,重点在元朝。第四目。

难点:不是特别难,也都不容易。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三、经济重心南移

四、社会的变化

学习重点:

(1)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社会的变化

难点:社会的变化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是全书的难点。这时候经济发展如何、社会有何变化?其实很重要,学术界很关注。

第一目,传统的组成部分,农业手工业;第二目主要是商业、城市;第三目主讲一个现象,经济重心南移。第四目是新的内容,社会的变化,和以前有哪些不一样。

重点:

第二、四目。

第二目,是能够体现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其他时代不一定有。商业、城市,都有很多新的因素。比如时间的管控;比如纸币,全世界都很早,虽然最后纸币没有成功,通货膨胀很严重,但这种新的因素实属特殊。

第四目,要关注,因为以前没有怎么讲,但课标里点到。基本上是三点:第一,门第观念消融或者淡化,以前什么都得跟家族沾上边,甚至有假冒家族的情况,但宋朝后不在乎了;第二,社会成员人格上趋于平等,实际上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从法律上,宋朝差别最小,高低贵贱差别最小。当然与今天的人权不能比。比如奴婢,很多不是世代相传,天生低人一等,人格上基本上是平等。第三,政府对经济领域的控制有所放松,包括土地和人口。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以前虽然国家管不了,但国家尽量管理,土地不能成为商品,不能自由交易,但宋朝可以,所有权的转移、半转移,只要有契约,就合法。对百姓的控制也比较松,比如要搬家、迁移、改行,很容易。以前户籍管理很严格,一个萝卜一个坑,宋朝虽然没完全自由,但相对容易多了,比较宽松,相对自由。

难点:

社会的变化。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后来有反复,但体现了一种历史趋势。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的复兴

二、文学艺术

三、科技

四、少数民族文字

学习重点:儒学的复兴

难点:

(1)儒学的复兴

(2)少数民族文字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宋朝最多,元朝其次,其他较少。

第一目,儒学的复兴。三国两晋南北朝其实儒家没什么新东西,主要是宗教。但宋朝开始,复兴,发扬、宣传、重视,伦理道德等。尤其是唐后期、五代,价值观基本都丢了,所以宋朝重建价值观,论证合理性。以前有,但丢了,以前有论证,但论证得不充分,所以要充分论证,甚至要结合佛教等理论来论证,政府也觉得好,也加以扶持,其中宋明理学,突出,得到发扬光大。

第二目,相对次要一点。

第三目,科技也没那么很重要,但不能不讲,初中差不多。

第四目,说复杂也不复杂,但以前没有讲过。主要是文字、有的也有历史。难不难主要是没讲过。

难点:

儒学的复兴。

少数民族的文字,知道一下。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学习重点:明朝复杂的外部环境

难点:无突出难点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线索比较单一。明朝为主,带有清初(清朝入关前期)内容,重点是明朝。

先讲内,再讲外。内,先讲体制变化。外,明朝的特点是外部比较复杂,包括北方、沿海、西方列强。

本课重点可能二三目比较复杂,内部较简单。

重点:明朝复杂的外部环境。

难点:无突出的难点。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疆域的奠定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学习重点:

(1)君主专制强化的双重效果

(2)疆域的奠定

难点:疆域的奠定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主要讲,清朝建立后、稳定后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发展变化。

一目,清朝的君主专制比较强的,和秦的暴君专制不一样,属于有深度的君主专制,比如接班人问题,密折制度等,以前君主在接班人要照顾很多很多其他因素,但清朝直接一个人说了算,说谁就是谁。

二目,今天中国的版图基本是照着清朝的版本发展下来的。是如何奠定的?不同区域、对内对外如何处理?

三目,暴露了危机;但不是大暴露,只能说初显。

重点:

(1)君主专制的双重效果。主要不在措施,重点在效果。康雍乾时期的强大,是离不开这几个人的,还是很重要。虽然很强,但思想还停留在古代的。

(2)疆域的奠定。我们古代史的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难点:

疆域的奠定。头绪很多,很重要,但有的性质又不一样。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三、小说与戏曲

四、科技

学习重点: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线索简单。比如文化,只占半课,主要表现在总结性的,总体来看,创新的比较少。

一目,有新发展,但已经不是很明显,变化不是特别大。但有些领域,手工业、商业也有新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现在虽然不是这么叫,但雇佣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经营,以前不是没有,但出现小范围比较成片的还是新现象;商帮,也是,以前不是没有,但以地域为基础,有明显的商业道德,商业理念的,还是很新。但是那些新东西,从全中国来看,还是只是很小的占比,一点点,大的框架没有变。

二目,是对程朱理学的修正。程朱理学觉得要多学习、多研究,但陆王心学主要靠悟、体悟,主要靠自己体会。这种比较强调主观的价值的一个学派。以前比较僵化,但出现纠正,但又有纠偏,和后面的新思想、资本主义萌芽有关系。

三目,不算重点,初中也讲过。

四目,有西方的一些新东西传来,虽然影响范围有限,但有了,就是突破。

重点:

经济发展和局限;

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要认识到它的尴尬地位,要去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