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烈火中“抢出”的苏轼真迹,这字胜过半个书坛,当为“艺术宝藏”

 三余字画 2023-09-27 发布于山东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寒食节,48岁的苏轼已经被贬到黄州三年,他回想曾经因“乌台诗案”遭受的种种构陷,面对凄苦潦倒的生活状态。

心中十分苍凉悲怆,郁愤之情难以平息,拿起毛笔顺着心境,创作了号称“天下第三大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此作全文共计129字。

在书写之初,他的苍郁之情还较为克制,点画上沉着凝炼,有着几分端正飞动之感,但气势没有太强烈,但随着他回想自己的人生,情绪逐渐激烈。

尤其是最后这句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运笔迅疾而浑厚,外在血肉丰腴浓重,内在劲力强健雄劲,好似绵里裹铁。

采用了“化虚为实”之法,把本来轻盈飘逸的笔丝,写出浑实之感,像文中的“穷”字,上面的一点犹如高山坠石,凝重大气,与下面的宽朗结构相得益彰。

同时内部结构留出些许空白,保持整体的匀称跟明朗,丝毫没有肥腻油滑之感,笔势干净利落,让全卷悲凉痛苦之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黄庭坚曾在卷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在他看来苏轼的诗文能胜过李白,而卷中清健波折的用笔,跟急徐有序的节奏,与情绪的激昂变化相吻合,让它变的独一无二。

就算是苏轼自己重新去写,都难以达到如此精妙之境,这种气度确实胜过了半个书坛,当为“艺术宝藏”,而且卷中还有诸多名家题跋跟印章。

例如张浩的侄孙张演曾写到: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乾隆也评价: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并题“雪堂余韵”四个大字,为此作增添了更加丰厚的收藏价值,但在近代《寒食帖》的收藏遭遇诸多坎坷。

1860年差点烧毁于圆明园之中,后来流落到民间,经过多次转卖,1922年被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购得,在1923年东京大地震时,他冲进烈火中。

把《寒食帖》抢出,后来又经历过一次轰炸,幸好保护得当没有毁损,最终被一个私人藏家重金购回,得以回归祖国,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真迹从未对外进行过展出,由此可见其珍贵程度,时常临摹,可以让行笔生动自然,感受情绪与用笔的结合之妙,学会如何将字形、章法展现出艺术性。

逐步开拓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跟认知,让用笔变的自然率真、起伏有序,不再具备扭捏刻意之感,对于日后的自我创作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卷为全新超清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