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去音乐节上狂嗨的你,要不要先看看这三本书?

 新用户3455H9dM 2023-09-27 发布于江苏


 

乐队们的夏天已经过去,音乐节的季节来了。但似乎每年的音乐节,都会有一场考验乐迷忠诚度的雨。昨天开唱的咪豆音乐节,继续上演着Old School和新声代之间的“浪打浪”。

这让我想到很多年前,和挚友们、兄弟姐妹们一同在雨后的斜阳里,坐在离舞台很远的山坡上,遥望着崔健的那一刻,我们和雨水打湿的泥泞山地只隔着一层塑料桌布。我怀念和疯狂的pogo人群互相冲撞;我怀念人潮拥挤中年轻味道的汗水;我怀念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让我泪流满面的Live Aid五首联唱。

于是我做梦。梦里的我有一个摇滚梦。在梦里,长着全人类最美龅牙的Freddie Mercury和Jimi Hendrix用牙齿合奏吉他;Jim Morrison和幻觉中的印第安老人一同点燃了圣火;Bob Dylan在切尔西旅馆的楼顶,眺望到一群骑马的3K党往暗处走去;Patti Smith和Allen Ginsberg“一连交谈七十个小时从公园到床上到酒吧到贝尔维医院到博物馆到布鲁克林大桥”;在梦里,寒山子循着鸟群的嚎叫声,找到了通往第六层梦境的入口。

在梦里,没有一个人在27岁的“暗九”死去。我爱你。Rock and Roll。我想用三本书,和你们一同走进这个摇滚梦……

 1985年Live Aid,红色背心是Queen主唱Freddie Mercury、左边就是Paul McCartney 

在整个60-80年代音乐创新、特别是摇滚乐繁荣的黄金时代,音乐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引领,而这背后真正的推手,可以说是文学,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2016年,摇滚乐殿堂级人物Bob Dylan鲍勃·迪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与著名插画家合作、由余光中翻译的绘本《人为百兽命名》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几本,对于现代流行音乐、摇滚精神来说至关重要的书籍,而这些书,本身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 、《寒山诗集》:嬉皮文化的旷世之章

《寒山诗集》,该版本为1962年美国汉学家、翻译家Burton Watson据日本人失义高校注本选译寒山寺一百二十首,由纽约丛林出版社New York GrovePress出版

我们稍后再谈大名鼎鼎的鲍勃·迪伦。我推荐的第一本书,是由唐代侍僧寒山子所做的《寒山诗集》,收录其三百余首诗。

是的,你还是没有看错。这位寒山子,就是命名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那位寒山子。

你也许没有想到,这位家喻户晓的“寒山”,他也是个伟大的诗人,更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他才是欧美文艺界所公认的,“嬉皮士的始祖”。

寒山子由于年轻时仕途坎坷,加上看破官场黑暗,便决定去浙江天台山隐居,后成为高僧。相传之后寒山曾来到姑苏的“妙利普明塔院”主持,这座名刹便在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

很多年后,由李安执导的电影《冷山》(Cold Mountain)获得了七项奥斯卡提名,而这部电影改变自1997年查理·弗雷色的小说《寒山》,小说的扉页上引用了寒山的一首诗——“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寒山《人问寒山道》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

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中国民间将寒山、拾得所演化成的CP“和合二仙”

西方人所COS的寒山子形象

隐逸高深的寒山子是我高中时代迷恋禅宗时的精神偶像。

虽然寒山和他的好朋友拾得的CP“和合二仙”被民间演化为祝福婚姻的“喜神”,但是在欧美文艺青年中,他确实是不折不扣的摇滚偶像,嬉皮士们的乞丐服穿着、长发飘飘,据说都是在COS寒山子。

《寒山子诗集》被译成英、法、捷等多种文字,西方人对寒山的赞誉,更高与李白、杜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寒山诗集》,南宋时期刊本 

宋元之际,寒山诗随禅宗传入日本,在宗教意味较强的日本诗坛“走红”起来。

1956年诗人加里·斯奈德前往日本学习禅宗。1958年秋,斯奈德将自己翻译的24首寒山子的诗,在《常春藤》杂志上发表。其他多位诗人、翻译家也竞相翻译、发表寒山子的诗歌,加上写就了《在路上》的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等的助推,寒山子的诗歌在美国“爆红”。

他诗中追求自由、回归自然,狂放不羁的精神,恰好和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的心态暗合。

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下,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异常猖獗,由于对进步人士的迫害,导致美国文坛一片死寂,很多美国年轻人对社会和价值理念产生质疑和抗争,开始颠覆传统,但是他们又找不到出路,因此寒山子的出世态度才迎合了他们,从而成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精神依托。

而随着殿堂级的嬉皮士乐队甲壳虫、滚石等在全球的走红,寒山子也通过对嬉皮士的影响,继而推动了摇滚乐的发展。摇滚与禅,二者都反对虚伪,而是回溯生命源头寻找意义。

再附几首寒山子诗的节选,是不是让你感受到飘逸潇洒、自由纯粹的灵魂呢?

鹦鹉宅西国,虞罗捕得归。

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帏。

赐以金笼贮,扃哉损羽衣。

不如鸿与鹤,飖飏入云飞。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谿长石磊磊,涧阔草濛濛。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

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二、“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 ”的《达摩流浪者》

真正让寒山子引发全美热潮的,是杰克·凯鲁亚克,他的代表作是被无数摇滚音乐人和摇滚乐迷奉为圣经的《在路上》。但今天我要推荐的,是被誉为《在路上》续篇的《达摩流浪者》。

你应该听无数人引用过这句话——“永远年轻 永远热泪盈眶”。而这句话,就出自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原文是: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这句话的情境,是主人公雷蒙在即将离开山野旅途而要回归城市时,对引导他前行的同伴贾菲传达依依惜别之情时所说,寄托的是对城市生活的抗拒和自然征途、自由人生的热血。

《达摩流浪者》于1958年创作出版,写于《在路上》之后一年,中文版于2008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恰恰是凯鲁亚克献给寒山子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寒山子。

小说描写一个没有“悟性”的佛教追随者、主人公雷蒙,以接近禅僧修业的方式,在美国漫游,途中他遇到先行者贾菲,便一路跟随他。在此过程中他逐渐认识自我和世界,回到家乡后他自愿担当一名孤独的夏季火山观望员。

整本书就像书名一样,充满了禅意与诗意,可谓是表达了当时美国年轻人在迷茫中通过对自然的回归和生命本源的探寻,来逃避混乱现实、也找寻真追求自由、理想与爱的态度。

值得嘉许的是,小说并没有把读者指向一种空谈的理想主义,而是指引读者,要把理想与爱,落实到真正的生活中。

寒山子的生活孤独,但是却纯粹、忠于自己。这是凯鲁亚克最景仰的,而这种情感也都借书中的“达摩”贾菲说出。

贾菲的原型是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正是上文中我们提到对寒山诗歌的英文翻译的推动者之一,他也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环保生态诗人。

1955年,他与凯鲁亚克在磨坊谷的一座小屋中住了数月,《达摩流浪者》中不少片断应该是来自于这段体验。

书中充满了对现代生活消费主义的不满,以及对超然物外的心灵体验的追求,让我们来欣赏书中几段中国禅学的美国文艺范的表达:

“如果整个世界到处都是背着背包的流浪汉,都是拒绝为消费而活的“达摩流浪者”的话,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你们知道吗,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景,我期待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的诞生。届时,将有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美国青年,背着背包,在全国各地流浪,他们会爬到高山上去祷告……”
前往某个地方,寻找完全的孤独,寻求心灵上的空,让自己成为一个超然于一切观念之外的人。
 “那又如何,人生又有哪一个结局不是带着泪水的。”

国内著名民谣歌手万晓利为了致敬这本书,写了一首歌叫做《达摩流浪者》,歌词写到:

背着背包不停跳跃,不去想下一步会在哪里落脚,眼前巍峨高山脚下蓝色湖泊,让你安宁喜乐,燃起营火温暖田野,闭上双眼为这世界的有情祷告着,岩石般的沉默孩子般的无邪,心里怀着春天,平静孤独快乐幸福,在这条没有行人的路上,那钻石般的光芒永远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

这大约是对凯鲁亚克这本书的意旨,最简练又诗意的翻译了。

三 、 “答案在风中飘荡” 《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

凯鲁亚克有很多摇滚圈的大咖粉,甲壳虫乐队、大门乐队、帕蒂·史密斯、汤姆·韦茨……还有获得过格莱美、普利策、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满贯”得主鲍勃·迪伦。

   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纪录片中,鲍勃·迪伦谈及凯鲁亚克 

1957年,凯鲁亚克在纽约第23街的切尔西旅馆,花了三个星期,写成了《在路上》;1965年,切尔西旅馆入住了年仅24岁的鲍勃·迪伦,他在这里写了巅峰专辑Blonde on Blonde中的大多数歌。这张专辑在滚石杂志“史上500张最佳专辑”中排名第 9。

凯鲁亚克是鲍勃·迪伦摇滚之路的引路人。迪伦说:“《在路上》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像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那样。”

《阿甘正传》中,珍妮演唱《答案在风中飘》 

无论你对鲍勃·迪伦的音乐是否熟悉,也许都听过他那首被誉为美国第二国歌的《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

作为我们的童年回忆,电影《阿甘正传》里,阿甘倾慕的女孩珍妮在片中所演唱的这首歌,也许是不少人的摇滚启蒙曲。

1963年,鲍勃·迪伦发行了第二张专辑《自由驰骋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收录了在他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即《答案在风中飘》(Blowing In The Wind),风头正劲。

迪伦在2016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

同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按照年代顺序编辑的《鲍勃·迪伦诗歌集(1961-2012)》共8本,这套书收录了他的31张经典专辑。共369首作品、手稿,部分还是首次公开,并且还策划了“薯片”包装的版本。

如果你想了解他,了解那个黄金年代、探寻音乐与诗歌的未来,那么除了听歌之外,也可以从那些文字入手。

鲍勃·迪伦在诺贝尔获奖致辞里提到了三本主要给他带来创作灵感的书籍,分别是:《白鲸记》(Moby Dick)、《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和《奥德赛》(The Odyssey)。对经典文学的汲取,才让他能写出那些带有深刻文化意涵并抚慰人心的歌词。

这里选取鲍勃·迪伦一首极富深意的获奖歌词:

《沿着瞭望塔》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There must be some way out of here," said the joker to the          thief,

“一定有路能离开这儿,”

小丑对贼说,

"There's too much confusion, I can't get no relief.

“我脑子很乱,想不清楚。

Businessmen, they drink my wine, plowmen dig my earth,

商人喝我的酒,农夫挖我的地,

None of them along the line know what any of it is worth."

 但他们没人懂得那些东西的意义。”

"No reason to get excited," the thief, he kindly spoke,
“没理由激动的,”贼温和地说道,
"There are many here among us who feel that life is but a joke.
“我们中有许多人觉得,生活不过是个玩笑。
But you and I, we've been through that, and this is not our          fate,
 但是你和我,我们已经超脱,我们的命运不该这样,
 So let us not talk falsely now, the hour is getting late."
 现在就别再空讲了,时候已经不早。”
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princes kept the view
瞭望塔上,王子们注视着远方,
 While all the women came and went, barefoot servants, too.
女人们四处乱逃,赤脚的仆人也跟主人一样。
Outside in the distance a wildcat did growl,
远处,一只野猫在低声吼叫,
Two riders were approaching, the wind began to howl.
 两个骑马的人渐行渐近,狂风怒号。

有人认为这首歌取自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21章中关于古巴比伦灭亡的古老预言。而结合歌曲创作的背景来看,能够很清晰地感受到迪伦对于60年代美国社会制度的鞭挞和抗争。  

鲍勃·迪伦在新歌《最卑鄙的谋杀》中所提到的,摇滚乐里程碑式的音乐节Woodstock1969 

2020年3月27日,正值美国疫情最艰难的时候,79岁的鲍勃·迪伦发表了一首将近17分钟的超长新歌Murder Most Foul,名称取材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语句:“最卑鄙的谋杀”。

在这首长达17分钟的新歌里,他以肯尼迪遇刺案为切入点,用长篇歌词叙述了1960年代的流行文化事件和反文化运动,其中更是提到了戳中人心的,摇滚乐标志性的大事件——1969年那场同样旷世流传的Woodstock音乐节。

这首歌更像是一首长诗。诗人鲍勃·迪伦借新歌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保持洞察,愿上帝与你们同在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