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平民 | 清官廉能爱民,人民永远追念(徽学研究)

 金鸽子文艺 2023-09-28 发布于安徽

  

清官廉能爱民,人民永远追念

   ——简说徽州历史上三大清官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3.09
徽州历史上出过不少居官清廉、视民如伤的太守或知府,徽州人永远追念他们。南梁新安太守任昉、明正统弘治间徽州知府孙遇、彭泽,就是廉能爱民的清官,千百年来,史不绝书,民间口口相传。
任昉死于任上,家中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杂木为官,浣衣为敛
任昉(460—508),字彦升,兖州乐安郡博昌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在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三朝,都做过官,是个著名的文学家。1500多年前任新安太守,迁家新安,为新安任姓始祖。
任昉画像
梁天监二年(503),任昉任义兴(今浙江宜兴)太守,遭遇洪灾,他将自己的私俸米豆,赈济灾民。在任,公田俸禄八百担,任昉将其分成五份,自己只取一份,其余全部退回。为了接济穷人,他宁肯让妻子崔氏与儿女吃粗粮度日。
梁天监六年,任昉改任新安太守,妻儿老小随任。徽州史志载:任昉“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通辞讼者,就路决焉,为政清省,吏人便之。”“在郡尤以清洁著名,百姓年八十以上者,遣户曹掾访其寒温。尝欲营佛斋,调枫香二石,始入三斗,便出教长断,曰:'与夺自己,不欲贻之后人。’郡有蜜岭及杨梅,旧为太守所,昉以冒险多物故,即时停绝,吏人以百余年未之有也。”

学者杨赛著《任昉与南朝士风》

天监七年,任昉死于任上。《南史》任昉传记载:任昉“卒于官,(家中)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以为敛。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杂木为棺,浣衣为敛。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武帝闻问,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盤,悲不自胜。因屈指曰:'昉少时常恐不满五十,今四十九,可谓知命。’即日举哀,哭之甚恸。追赠太常,谥曰敬子。”

任昉著作影印

一个堂堂上郡太守,死后家中只有二十石桃花米,别无长物,且留下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杂木为棺,将旧衣服洗净晒干入敛安葬。如此清官廉吏,实在不多。难怪他死后,新安一境为之痛惜;梁武帝闻之,悲不自胜,哭之甚恸。 
孙遇任徽州知府二十年,洞察时弊,勤政为民,百姓誉为“孙青天”
孙遇(1404—1483),字际时,山东烟台人。
明正统九年(1444),因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杨浦推荐,正六品的户部主事孙遇外任徽州知府(正五品)。初到徽州,他不辞劳苦,微服私访,洞察时弊,了解民瘼民隐。任徽州知府二十年,轻徭役,除时弊,平寃案,分田地,救灾民,不计名利,清正为民,被绅民誉为“孙青天”。

孙遇画像

期间,他父母先后离世,徽州百姓联名上奏,乞请“夺情,得英宗皇帝批准,他回乡办完丧事,便又匆匆返回徽州。天顺五年(1461)孙遇在徽任期将满,按例应升迁,徽州百姓又联名奏请乞留,明英宗顺应民意,颁旨将孙遇由正五品晋升为正三品留任。三年后,孙遇迁任江西右布政使(相当今副省级),徽州百姓知不能复留,便为他置祀于生祠,并作《六颂》诗,镌于壁碑,以为纪念。

孙遇撰《新安文粹序》

孙遇家风严正,“毋以假公而济私”是家训的核心内容。其“一门三代六进士”(孙遇及三子两孙均为进士),成佳话美谈。
研读相关史料,深有印象的是,“亲民务实”的传统文化对孙遇影响至深,先圣“民为贵”“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修己以安百姓”的理念已入脑入心。有类于孙遇这样的官员,何愁一地不治,何愁民族复兴!
 
彭泽治徽州,革除弊政,百废俱兴,遵父训,磨励节操,廉洁自律
彭泽(1459-1530),兰州西园人,身材修伟。寡言少笑,嗓音洪亮,与人相谈,声振屋瓦,清忠正直,雄浑通达。
出任徽州知府,是在弘治十三年(1500)。在任,革除弊政,百废俱兴,重文教,修学宫,拔优异者入府学深造,主修《徽州府志》。

彭泽画像

彭泽有个女儿在兰州老家,将要出嫁,他在徽州,用俸禄购置漆器数十件,派员送到老家。老父彭锭知道此事,怒不可遏,一把火将漆器烧成灰烬。接着,老人徒步来徽州。彭泽十分惊惶地出城迎接,目示随员代背其父行装。彭锭怒斥:“我能将行装背数千里,你不能背数步吗?”进入衙内,彭泽跪叩请安,彭锭二话不说,提棍就打。打完之后,又背着行装,昂首西归……
彭泽由此深入反思,磨励节操,廉洁自律。
彭泽用自己的俸禄为女儿置办一点嫁妆,这本是平常小事,而老父却为之担忧,担心儿子误入歧途,不惜步行几千里路找到儿子,将他重重教训一顿。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小题大做,然而蚁穴不补,就有可能堤毁人亡。古人处处讲究“防微杜渐”,预防祸患也是从最小最细微的地方着手,这一点值得今人借鉴。

彭泽纂《弘治徽州府志》

彭泽为官秩满,正德元年(1506),改任真定知府。他离开徽州之后,徽人也为他建了生祠。
彭泽之父步行几千里,庭训为官的儿子,当头棒喝,影响彭泽为官一生,以后他历任川陕总督、左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兵部尚书等要职,都掌握着巨额军费。不要说有心贪污,即便按照常例,也会积累一笔多少代人吃穿不尽的财富,但他一尘不染,为官清廉,死后破屋几间,妻子儿女的生活都成问题。有人觉得如此为官,最终依然清贫太不值得。这只能仁者见仁、“贪者见贪”了。
彭泽封建社会一臣子,能坚持防微杜渐,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对不忘初心,慎终如始的共产党人,是一个莫大的激励!
  (2023年7月23日撰于徽州公馆寓所)

作者简介:陈平民(1948—),男,休宁县人,徽州文化研究资深学者。曾任黄山日报总编辑、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山市社科联主席、党组书记。2008年退休。


——  精彩回读 —— 
陈平民 | 追忆黄宾虹犹子黄警吾先生 馈赠《虹庐图征诗集》(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汪莘和他的词《沁园春·忆黄山》(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法治思想初探(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人才思想(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政治思想 1(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政治思想 2(徽学研究)
陈平民  |  兵燹之余访同窗忆“非园”(徽学研究)
陈平民  |  褒扬义烈励风化(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建言矜恤被裹协难民(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抵制“奔竞”折瑞常(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晩清封疆大吏吴棠(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莫逆之交李榕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易佩绅翻刻先师王茂荫遗著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吴大廷交谊钩沉(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李文安李鸿章父子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曾国藩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老上司祁寯藻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魏源因缘初探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关爱贫寒子弟徐景轼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力劝舅兄莫捐官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与汪雅安程葆母子交集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择婿注重品识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咸丰皇帝接连四次召王茂荫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五次南回省亲(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2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王茂荫的家世生平 1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晚清名臣王茂荫》系列故事连载预告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屯溪老大桥桥史正说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清代朴学家的摇蓝 —— 不疏园 (徽学研究)
陈平民  |   世道今还古     人心欲归仁 (徽学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