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世之道

 以仁通志 2023-09-28 发布于陕西

曾经寒山问拾得说: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怎么办呢?

拾得回答说: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等几年,你且看他。

这话我很早就听过,但不理解,或者说不认同,如果是孟子遇到“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这样的事情,我猜他会毫不犹豫的反击。如果是孔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猜他会理解和包容。如果是庄子遇到这样的事情,我猜他不会放在心上。

这段问答代表的是佛教的看法,选择了“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佛教为什么要这样呢?我的理解是:佛教认为这个世界不是真实存在的,也根本没有人,自然不存在“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的人,一切都是心造出的幻影,就像镜子里照出的东西。镜子里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人所看见的一切都是变化的幻影,既然是幻影,就不值得理会。所谓的“忍、让、由、避、耐、敬、不理会”,是人不明白一切皆幻影这个道理时才这样做的。如果明白了,就不会受干扰,而是让那些“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的人自生自灭。如果不明白背后的本质,误以为这段话是教人忍耐和避让,就会变成软弱被欺负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忍出病来。

在我看来,这段对话很有名,但不适合每个人。只有明白背后的道理,才能轻松地做到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